在過去幾年中引爆的金融風暴中,有許多國家因為腐敗的財政狀況受到嚴重衝擊,在各層級的政府中,都有無法以財政永續經營之道,去維持國家財政收支的平衡。再加上投機客的炒作之下,儘管逼出外部總體數字亮眼的成長假象,但是各國內部的金融問題卻問題重重,讓金融風暴很快地搓破這團泡沫,我想最令人驚訝的是,受害者不乏冰島、愛爾蘭這種世界級的模範生。

 

在面臨金融風暴的襲擊之中,對於究竟應該如何因應的爭議性相當大。以歐盟為例,成員國對於希臘所欠下的龐大債務究竟該如何因應依舊存在相當兩極化的差異,歐元區的各國,應該投入大量的金援,拯救希臘,免得波及到歐元在國際市場中的形象嗎?還是要讓希臘嚐到財政極度浪費後的苦頭,即便可能波及到歐元與其他財政問題同樣脆弱的國家,但歐元區依舊應該用嚴厲的教訓去逼迫希臘政府未來負責任的財務政策?

 

歐洲這些國家財政問題的根源很簡單,其實就是「浪費」。政治人物為了兌現經濟成長的選舉支票,政府不斷提供誘因讓公部門能夠大量舉債,或是降低各種投資的門檻,讓信用不良的人或組織都能更輕易地取得超出償債能力的債務,或者讓資金不足的銀行對投資人做出過渡的承諾,雖然這些可以提高經濟成長的數據,但卻也養成金融體系中各方浪費揮霍的的心態。

 

在這種情況下,若政府不斷地以債養債,或國際金融體系持續提供援助,解救國家的財政危機,這將容易讓政府或民間陷入「道德風險」(Moral Hazard)的危機。這種道德危機簡單的說就是,因為過渡浪費之後的爛攤子不斷地有人幫忙收拾,讓這些人的心中認為繼續腐敗下去也不需要付出代價,因為國家或世界一定會來救我,也容易養成沒有責任感的態度。就如同買保險的心態一樣,雖然從事危險的行為不好,但因為擁有保險的保障,讓我們覺得從事危險行為所可能遭受損失的風險降低,因此反而鼓勵了從事危險行為的念頭。

 

就這一點來看,若歐元區的國家與國際金融體系願意挹注資金去拯救希臘政府過去的揮霍無度,這將提升希臘未來發生道德風險的機會,也提供了希臘繼續不負責的誘因,讓希臘繼續寬鬆的財政政策。若是懲罰希臘,任其自行處理,或許才能讓政府認知到財政責任的重要性。然而,任由歐元區國家財政崩潰,會波及歐元的價值與形象,因此如何解決歐洲某些國家的金融危機,將是歐洲整合的重大挑戰。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次貸風暴中,政府任由雷曼兄弟倒閉,以及美林被併購的作法,或許值得做為借鏡,華府的政策讓華爾街的金融機構知道,若繼續不負責任地放款,或做出本身無法負擔的財務策略,結果將會是得到任何的政府援助的失敗。在感受到潛在的代價提高之後,會促使金融部門未來更謹慎。同樣的,國際金融機構若降低對國家揮霍行為伸出援手的意圖,或設下嚴格的援助條件,或許將能夠幫助國家去思考財政永續的問題。

 

由此觀之,歐洲應該堅持馬斯垂克條約(Maastricht Treaty)的「不予援助條款」(No-Bailout Clause)的精神,該條款規定歐盟及其會員國沒有義務對其他國家負責,會員國也不能假定其他會員國需對其負責。這項條款是歐盟創立者所吸取到的紐約經驗。在1970年代紐約市面臨財務危機時,紐約市長警告紐約州政府說,若不援助紐約市,則紐約市將宣佈破產而拖欠債務;紐約州告訴聯邦政府,若不提供援助,則華爾街與美國金融體系將遭受重大損失。結果聯邦政府告訴紐約州政府說:「請繼續欠債吧!」(Please Default!)。結果,紐約市與紐約州都沒有拖欠債務,反而自立自強,慢慢地走陰霾,並在聯邦政府後續的抒困中爬起來,再一次步入高峰。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