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眾所矚目的「拜習會」,已經在11月15日落幕,從去年峇里島會談至今,美中關係依然未見好轉,且因諸多事件,如年初的熱氣球事件及美方持續制裁,中美雙方關係持續緊張。本次拜習會雖帶來一定程度的解凍,但真正的核心問題依舊被迴避。
軍事溝通的暗湧
拜習會前,拜登提到恢復軍事溝通的重要性,而習近平的同意顯示雙方對於軍事層面的溝通的確備受關切。然而,這是否能解決雙方在台灣等核心問題上的分歧,值得深思。
經濟上的牽絆
雖然經濟上雙方表現出穩定發展雙方經濟交流的共識,但在這背後,美中雙方仍未放棄各自的戰略目標。美國政府顯然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也留有解讀空間,特別是對中共的科技封鎖政策。
表態模糊的合作共識
本次會議著墨於恢復溝通、管控分歧與風險,以及各項合作共識,例如AI運用規範、聯合緝毒等。然而,核心問題如台灣、解除制裁、人權等仍避而不談,顯示拜習會在表面上展現合作,實際上留有龐大的歧義。
對台灣問題的冷淡處理
在各方合作的陳述中,對台灣的提及極少,或最多僅是中方自說自話,顯示台灣問題並非雙方主要討論的焦點。這對台灣而言,雖暫時平穩,卻也反映出美中在台灣問題上的政治避諱。
展望未來的不確定性
拜習會的結果僅是初步解凍,對核心問題的解決並無實質進展。美國政府的表態或許顯示了不願與中共冒險,但中美關係的進展將主要取決於中國的行動,而不僅僅是美國的姿態。
結語:冷戰陰霾再現
儘管表面上美中關係顯得稍有緩和,實際上,拜習會未能解決雙方之間的根本分歧。美中之間的競爭、對抗,以及在全球事務中的鬥爭格局或許只是進入一場新的冷戰,而拜習會僅是這場冷戰的序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