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自由時報6月16日A2版報導,新北市衛生局指出,這名幼童兩次BZD檢驗結果是每毫升廿、廿九奈克,小於標準值,認定「未檢出」,屬於陰性,已請部立台北醫院儘快說明檢驗報告內容,避免造成大眾誤解恐慌,也呼籲各界尊重醫療專業與科學數據,不要臆測與發布不實言論。
另指出,醫福會執行長林慶豐說明,檢驗牽涉方法、儀器、實驗室和試劑種類及品牌等,數據判讀要小心,至今專案檢驗結果都是「陰性」。林口長庚醫院檢驗醫學部主任闕宗熙指出,這類尿液檢驗試劑主要看有無「藥物濫用」,標準值二百奈克以上陽性,代表有濫用,陰性只能輔助診斷,「最準確的就是直接去檢驗頭髮,不要糾結在這些數值上」。
另依自由時報6月12日A1版「8童有微量巴比妥 新北市府同意驗毛髮」報導,日前該幼兒園驗出八名幼童血液含有「巴比妥」,新北市府昨天公布血液檢驗數值,每毫升一.○至一.五微克者六人,一.五至二.○微克者一人,三.○至三.五微克者一人,強調八名幼童都是微量反應。
前述數據由「微克」換算為「奈克」,1微克=1000奈克,亦即幼兒「餵藥案」血液檢測結果1000~1500奈克/毫升有6人,1500~2000奈克/毫升有1人,3000~3500奈克/毫升有1人,前述檢測值超出「200奈克/毫升」太多了,值得關注。
平心而論,由血液或尿液檢測殘留的有害或有毒成份,來判讀「陽性」、「陰性」、「偽陽性」、「偽陰性」、「未檢出」等結果,基本上跟檢測方法有密切關係。因為依照不同有害或有毒成分,使用各種檢測方法的檢測限量不同,目前液體層析/質譜/質譜(LC/MS/MS)的檢測限量最小,來判讀安全性,也是更讓人相信的方法之一。此次幼兒「餵藥案」已有1500~3500奈克/毫升的數據出現,為何還要爭論20奈克、29奈克低於「200奈克標準值」呢,引人深思。
台大生化碩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請繼續下滑閱讀:淺談全球智慧手機市場的現狀:增長趨緩與新機遇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