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智強今(8)日早上在臉書表示,"過去兩年,台灣在全球疫情的風暴之外,我們看著全世界受苦,但兩年之後,台灣疫情無法守住,除了造神、造神再造神之外,什麼教訓都沒學起來,兩年來才發現陳時中不是「神」是「佛」,蔡政府採取的是「四不夠」佛系防疫,「快篩不夠、藥物不夠、PCR 不夠、病床不夠」".  羅智強看到了什麼? ( 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2-05-08/751478?utm_source=dable&utm_medium=referral )。

看錯數據

根據 Worldometers 網站分析顯示,7 日新增新冠肺炎確診數排行中,德國以 48406 例位居榜首,台灣 46536 例排名第二,第三是澳洲 44953 例,義大利 40522 例第四,南韓 39552 例第五。報告的數字是正確的,但它並不能代表政府在應對大流行方面的效率。 99.75%的感染病例不是無症狀,就是像普通感冒一樣有輕微症狀。 反映政府效能的正確數字是重症病例和死亡率。如果重症和死亡率能夠得到控制,醫療服務能力能夠得到維持,無症狀或輕症感染病例的數量越多,實現群體免疫的速度就越快。

羅智強和柯文哲沒有區別,柯文哲用誇大感染人數和預測不切實際的死亡率,無助於緩解焦慮,反而嚇唬人激起了社會的不穩定性。他們只求媒體聲量, 完全無視對統計數字需要提供準確的解釋。柯文哲的發言眾所周知不值得信賴或討論. 羅智強在國民黨中嶄露頭角,他的聲明需要仔細審查,以確保他有能力競選更高的職位。

台灣基金會董事長游盈隆是一位專門從事政治學統計分析的學者.  他應該對數字及其解釋非常敏感。不幸的是,在新聞文章中(https://newtalk.tw/news/view/2022-05-05/750264 )。 令人驚訝的是,他的陳述的數字與媒體報導事實不一致。游盈隆是政治學教授擅長民意調查,應具備分析統計數字的紮實知識,對數字不準確的討論會暴露他缺乏流行病學知識. “游盈隆說,一位當過部級醫院院長昨天親口對他述說的感嘆「要快篩沒快篩,要疫苗沒疫苗,要治療藥沒治療藥...」這是,反映的是社會普遍的心聲與無奈。這是典型的民怨,而且深沉” 。羅智強和游盈隆的抱怨是一樣的。讓我們用數字來檢查他們抱怨的準確性。

「快篩不夠」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有多少人真正需要快篩試劑? 在他們心中多少快篩試劑才被認為是足夠的. 在流感季節,流感的死亡率遠遠超過Omicron感染。 在流感季節,有多少人在購搶購快篩測試?在流感季節,有多少輕微症狀的人繼續過正常的生活。新診斷的 Omicron 病例相當多,但 99.75% 的病例沒有症狀,或症狀輕微。0.22%有中度症狀需要就醫,死亡率為0.03%. 無症狀患者的病毒載量通常在 7-10 天后清除。 症狀輕微者,出現症狀後5天病毒載量明顯下降。 我們不禁要問,這些人真的全部需要快篩嗎?

毫無疑問, 高風險人群, 嚴重症狀, 或症狀惡化的人需要快篩.  根據這些統計數據, 需要快篩有多少人? 多少快篩結果會改變對這些感染病例的處理.  顯然,對快篩的高數量需求是由焦慮而非真正的醫療需求驅動的。誰需要快速篩檢? 需要多久進行一次快速篩檢? 如果檢測試劑盒的供應是無限的,那麼有強迫症的人可能每天都做檢測。 提供無限量檢測試劑是代表好的超前部署?  我們應不應該在批評之前, 評估成本和收益分析嗎?

我們確定老年人, 慢性病和未接種疫苗的人屬於高風險人群。超前部署是提高疫苗接種率,實行非藥物預防.  政府的努力已經產生了超過 80% 的完全疫苗接種和超過 60% 的加強注射。 現在可以使用針對年幼兒童的疫苗,疫苗接種將進一步增加。 這方面的超前部署已經完成。非藥物預防所需的醫用口罩已充分生產。 非藥物預防的實踐需要公民自律。

「PCR不夠」

在中國進行的PCR數量令人難以置信。 在上海,他們測核酸,白天測,半夜測,應該夠吧? 他們甚至嚴密地封城市作隔離。 中國大量的PCR取得了什麼成就? 飢餓,死亡,無法獲得醫療服務。 呈現在眼前的事實清楚地表明,大規模的 PCR 篩檢是勞民傷財, 無用的。這就是我們台灣需要的方法?請告訴我們在台灣要維持多少 PCR 測試能力才算足夠? 誰將負責支付維持這種能量的費用?最重要的問題是解決如何有效地使用這些不同的篩檢測試?

「藥物不夠」

對於 COVID 篩檢結果呈陽性的每個人不是都需要藥物。 只有那些有可能從輕度到中度或重度病例發展的患者才需要治療。從每日記者簡報上看中重度症狀的治療,中重度症狀患者接受的治療都包括輝瑞的口服藥物。 如果藥品供應不足,就會出現藥品短缺,部分患者將得不到藥品。 事實顯然是對這一批評的反駁。只要我們按照說明使用藥物,在不需要藥物的情況下不要濫用藥物,藥物供應就足夠了。 只有亂用藥物,才會出現藥物供應不足的情況。

「病床不夠」

台灣為新冠病患起初預留了5000多張指定床位,最近指定床位增加到8000張床位。 目前(5/8)佔用的床位707張, 包括101張加護病房床位。 此外,還有近144張病床的病人出院。隨著新病例的增加,床位需求也在增加,重症加護病房床位相對地難擴大床位數。擴大 一般床位比較容易。 如果我們需要更多的床位, 我們應該有足夠的時間安排。

陳建仁說:「只要疫苗覆蓋率繼續大幅提昇、快篩試劑充分而且普及社區基層、快篩陽性而必須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都能在黃金時間內接受治療,重症數及死亡數即可大量減少,無須過度恐慌」。陳建仁前副總統有信心,因為我們已經辦到足夠超前部署.

“游盈隆指出,為什麼當前蔡政府「新台灣模式」的防疫作為給人一種「未戰先降」的感覺?甚至有親政府的專家變相公開鼓吹擁抱病毒,急於向病毒臣服?” 自 1900 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以來,流感病毒從未消失,一直與我們共存。 病毒隨時會發生變異,每一次變異都會給我們帶來新的挑戰。與病毒共存絕不是「未戰先降」.  群體免疫不是對同系列中的每一種病毒都能夠免疫,它只對那個特定的毒株免疫。 可能存在交叉免疫,可以保護具有相似病毒感染。我們接種的疫苗最初是對抗的病毒α和δ株,它不能預防omicron感染,但可以通過交叉免疫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 

與病毒共存絕不是「未戰先降」. 游盈隆甚至指控有”親政府的專家變相公開鼓吹擁抱病毒”. 這不是不是急於向病毒臣服” 這只是表明游盈隆對病毒共存概念的扭曲理解.  要達到共存的條件政府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政府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來獲得疫苗並將努力給民眾疫苗接種。 一旦足夠的人群獲得了免疫,病毒的毒力就減弱,避免了大規模的死亡,那麼就可以考慮放寬預防的限制與病毒共存。 政府努力這些準備都被游盈隆忽略了.

免疫是針對特定菌株的,不一定適用於其他變體菌株。有些人將受益於交叉免疫. 在沒有交叉免疫的情況下,一個新的毒株或一個新的變種將是一場新的戰爭。 需要開發新的疫苗。 國家需要有一個有效的疫苗開發計劃和大規模生產所需疫苗的能力。 我們還需要有一個有效的審查流程來認證產品。 國內許多藍營或親中組織呼籲政府購買中國製造的產品, 試圖同時摧毀我們的疫苗, 醫療產業. 現在這群人指責政府沒有超前部署. 這群人的良心何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