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與一切活動有著深層層次的聯繫,囊括於其中的,包含各種區別與衝突。昂希·列斐伏爾(法语:Henri Lefebvre,1901年6月16日-1991年6月29日),是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和社會學家,以「日常生活」理論批判而著稱,他不僅在《日常生活批判》三部曲直接關注日常生活,並將日常生活視作為一種問題意識作探討:「日常生活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剩餘物,……即它是被所有那些獨特的、高級的、專業化的結構性活動挑選出來用於分析之後所剩下來的‘雞零狗碎’,……。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造成人類的和每一個人的存在的社會關係總和,才能以完整的形態與方式體現出來。」

  列斐伏爾在《日常生活批判》第二卷提出一項「瞬間」(moment)概念。而在1959年《總和與剩餘》中,列斐伏爾認為瞬間是「短促而決定性」的感覺(諸如狂歡、愉快、投降、反感、驚訝、恐懼、暴虐), 會稍縱即逝:「瞬間是一種節日,一種驚奇,但不是一種奇蹟。只有在日常生活的單調無奇之中,瞬間才有大顯身手的地方與舞臺。」

 這些列斐伏爾關於日常生活的概念,可用於選舉場合的一些情況。例如說,造勢晚會、送蛋糕、跑攤寒暄、放煙火,當然是政治人物的「日常生活」;但更真實的情況恰恰在於;這些並不是候選人與民眾的「全部生活」,而只是選舉過程中的「手段」,仍要有其他部分才足以構成完整的「日常生活」,像是:政治人物當選後有專業的熱忱、有問政的成果以及讓民眾生活良好的建設。

  嘉義市長涂醒哲是一例,他上任後最被批判的不外乎是「不熱衷跑攤、不懂做人」,但回到事件核心,市長勤於市政,既是工作更是責任,並要到中央爭取與討論經費,反觀某些人物的「日常生活」只是充滿著跑攤,甚至一併要求市長也要「一起全力跑攤」,有不顧市政之虞。回顧這些政治人物們選舉時的「選舉公報」初衷到那去了?跑攤獲得的掌聲,也如同列斐伏爾所言「稍縱即逝」。瞬間的熱情後,就是要面對現實,就像煙火僅是剎那間的狂歡,無法永久。政績不像油漆工,刷一下就見一下,它好像木工一樣,要好幾天做各種零件拼湊起來才有一個成果。涂醒哲「個人」,評價好惡各取;但涂醒哲「市長」,則的的確確讓嘉義市不再只有「遍地公園」。尤其在「網路搜尋」即可檢驗政績的年代,不是民調才能考驗能力。

  臺灣的政壇,部分民代其實是將自身的意識型態,放在市政、縣政的討論之中,猶如一位在議會殿堂之上失去理智的潑婦,對於建設沒有實質性的幫助,也無疑是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徒增笑柄。在執行意識型態的意圖明顯的時候,民眾除了要做好守門人的角色,繼續監察民代的所作所為,更要小心留意,切勿盡信「官方說法」而人云亦云照單全收,而要把關,共同為社會創造一個具和諧思維的「日常生活」環境。一個人的人格、人品絕對比他的政治觀點更重要!理念不同可以辯論,政治觀點也可以改變,但品德低劣的人是不可理喻的。臺灣政壇盛產毫無底線、以「贏」為目的的痞子;臺灣政壇的「劣」,都是被各個陣營的痞子們害的。但為什麼臺灣政壇盛產痞子?非常值得探討。有時候掏心掏肺摸著良心問自己:是在選官員還是在選痞子演員?就不難理解列斐伏爾所指「瞬間」往往是短促的愉快罷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