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情是值得歌頌的,特別是同性之間。

最近兩樁男同性戀婚姻都成為國際同性戀社會與政治圈的熱門話題。

﹡美國駐中國上海總領事Hanscom Smith與台灣籍男子呂宗英(Eric)於5月初在舊金山市政廳完成同性婚姻。

﹡90歲的Harris Wofford,這位賓州的資深政治人物與小他50歲的男子Matthew Charlton於4月底在華府自家結為連理。 

       ***

Hanscom Smith曾派駐台灣的AIT(美國在台協會)、阿富汗、柬普賽、泰國等國的美國大使館工作。在打壓同性戀的中國政權與社會不接受也不承認同性戀婚姻,就在4月中旬湖南長沙一對同性戀的婚姻被當地法官駁回。不過,若是與派駐中國的外交人員的異國同性戀相較就幸運多了。英國駐上海總領事Brian Davidson於2014年9月與華裔美國人Scott張在中國結婚。根據權威的同性戀網站Advocate(台北誠品書店有販售該雜誌)報導,從2015年起,許多中國同性戀者前往洛杉磯辦理結婚,抗議中國政府法律不承認同性婚姻。

       ***

經過15年的愛情長跑,美國賓州前參議員、90歲的Harris Wofford於4月30日在華府自家與小他50歲的同性男友、現年40歲的Matthew Charlton正式結為連理;他的第一段婚姻,與他相愛共度48年婚姻生活的妻子Clare於1996年因為白血病逝世,兩人育有3位子女。

在紐約出生的Wofford,其家族是美國南方的富貴人家,年少時與祖母環遊世界,曾到過日軍佔領的上海。他從1960年代甘迺迪總統任內就參與政治,享有盛名,Newsweek曾預測他可能成為美國總統。

以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這段同性婚姻當然得到各界的注意,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電視、網站等主流媒體都報導這個喜訊。Wofford寫了一篇「自訴」這段同性戀情的文章Finding Love Again,This Time With a Man登在紐約時報的「觀點」版。這篇令人動心的文章是從:70歲那年,我沒想到會重新墜入愛河而且再婚,但過去那20年在我的生命有了第二段偉大的愛情。當我看到At age 70,I did not imagine that I would fall in love again and remarry這段文字心中激起陣陣漣漪,而不是I'll never fall in love again。(雖然它是我百聽不厭的一首西洋流行歌曲,手邊恰好有這首歌的作曲者Burt Bacharach的2張CD,主唱者為Isaac Hayes)。

Wofford於愛妻過世後,75歲那年在佛羅里達州Fort Lauderdale(羅德岱堡)的海灘與25歲的Charlton認識,在這篇文章Wofford說,他欣賞馬修25歲那種大膽冒險的精神,他很喜歡馬修對他說你「有一顆年輕的心」(young at heart)的這種想法,於是開始交往。這情節有如Nat King Cole唱的一首名曲L-O-V-E:

L is for the way you look at me

O is for the only one I see

V is very, very extraordinary

E is even more than anyone that you adore can

Gallup(蓋勒普)民調於2011年的調查首次出現有一半的美國人支持同性婚姻:在這53%的支持者,其中18歲至34歲這個年齡層則高達70%。2012年5月民主黨的總統歐巴馬公開表示,同性伴侶應該獲准結婚。去(2015)年6月美國最高法院終於判定同性婚姻合法,歐巴馬總統認為這是基本公民權的一大勝利,是邁向平等的一大步。他在白宮發表談話表示,全美都為這項判決感到驕傲。同樣也是民主黨的Wofford在文章中表示,在他90歲這個年紀,很幸運處在最高法院強化歐巴馬宣稱的「婚姻的尊嚴」時代,也就是婚姻是建立在愛的基礎上。

       ***

從fb我常看許佑生與Gray Harriman(葛芮)的同性婚姻生活的點點滴滴,到今年他們已整整結婚20年了。1996年11月10日我參加自立晚報的同事許佑生於在台北福華飯店與他的美籍同性伴侶Gray Harriman的婚禮。

佑生與Gray Harriman「男婚男嫁」的結婚喜帖與公開的儀式,從時(20年前)空(台灣與美國)的觀點是一場劃時代的婚禮,兼具革命(紐約時報從2002年9月才報導同性婚禮)與開創(就如他當年在自立晚報所主編的「新象」版),予人啟發又浪漫(讓我想起他在編輯室內總是用那麼婉約的語調討論編務或與女同事分享他的戀情)。當晚看到佑生的姐姐秉已過世父母的懸念照顧這個弟弟、上台為他們主持婚禮致詞,流露對佑生的真情關愛與對這樁婚姻的包容接納至今仍讓我感動、激動。

文情並茂的佑生在「男婚男嫁」的帖子上用中文細膩描述他們的戀情。全文如下:

我們倆於一九九三年五月在紐約「當王子遇上王子」,一見如故,私定終身。

三年多來,我們有時過得像童話,從此幸福快樂;

有時像學術論文,據理力爭,辯到乾瞪眼;

有時像長篇小說,劇情高潮起伏,希望永遠不要有結局;

有時像新詩,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有時像極短篇,意猶未盡;

有時像遊記,望梅止渴;

有時像影評,恍然明白;

有時像八卦雜誌,色香味俱全;

但不管像甚麼,我們總是寫得盡心,寫的痛快,所以我們要舉辦一場紅地毯上的讀友會,誠摯邀請您大駕光臨,因為這次我們選讀的一本書,很特別,

叫做「結婚證書」。 

婚前,佑生到紐約與葛芮相聚,寫信給辦公室的某位「手帕交」描述他在紐約的甜美戀情,我還記得當年這位同事轉述信中的內容,其中的一個情節是:葛芮為他準備早餐,端到床上給他享用,餐盤上還有花…羨煞辦公室的那些未婚女同事,已婚的既羨慕又「怨嘆」這情節沒發生在自己的生活裡。

       ***

從年輕至今,我始終篤信:兩人出於自由意志的相愛,都應該得到尊重與祝福。對於男同性戀人或女同性戀人也應該得到與異性戀者同樣的對待。能自由的選擇或有選擇的自由,那才是對人的尊重,也是民主社會重要的根基。看看中央集權統治的中國、普丁統治的俄羅斯、回教主政的國家,民權與人權不彰的社會,同性戀也都受到打壓;相較之下,在國際的觀點,台灣同性戀的活動是處在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雖然據說,佑生與Gray的婚禮當晚,有少數人在飯店外抗議。)

也因此我收集很多與同性戀的新聞與雜誌,從1980年代我在自立晚報所編的版面(從討論兩性的「亞當夏娃」版到旅遊餐飲版),就經常批露國內外同性戀的活動與消息。在報紙大力推薦與同性戀相關的作品,如,1994年新自然主義出版社出版「同性戀平權鬥士:卡斯楚街市長哈維.米爾克(Harvey Milk)的故事」(陳秀娟譯)這本書。此外,在旅遊版報導各地同性戀旅遊趨勢與活動指南,如在1990年代位在中南美洲的某些Club Med就致力開發同性戀市場;根據旅遊業的統計,男同性戀的旅遊者與商務人士是消費金額最高的族群。2000年我在「勁報」擔任出版處處長,出版的第一本書是女同性戀的故事:Stone Butch Blues(藍調石牆T)。

多元化是構成民主的社會的一環,除支持同性婚姻外,長期以來我支持並鼓吹女權運動、消費者運動、環境保護與廢核、廢死、多黨政治等等。

 


圖說:許佑生與葛芮的男婚男嫁喜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