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吳美津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吳美津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匿名社群平台:匿名性與言論自由的界限與衝突

    2024.01.07 | 22:48

    匿名社群平台在現代網絡世界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台灣最大的匿名性交流平台Dcard就有著800萬人以的會員數量、2000萬以上的不重複訪客。上網搜尋事物輸入關鍵字時,在最後加上「Dcard」以方便找到相關的各種文章並能直接參考網友們的評論及回覆更是成為一種習慣,對年輕族群有著極高的滲透率與影響力。這樣匿名性的平台在市面上並非少數,許多社群平台也開始推出具有匿名性的功能(例如:Facebook的「匿名聊天室」)。不僅提供了一個無需揭露個人身份即可參與討論和互動的空間,更是允許使用者也能夠以匿名的方式發表意見、分享想法、提出問題,甚至在需要時尋求支持和建議。然而,當匿名性試圖給予許多用戶一個安全、私密且可信任的環境時,匿名性也很有可能被濫用,因而導致言語暴力、虛假訊息的傳播,甚至造成對其他用戶和社會的不良影響。        當平台的匿名性被濫用成為用戶的擋箭牌,假藉著言論自由之名,發表具有攻擊性、污辱性或是虛假甚至進行人身攻擊的言論(例如:這女的一定有整型、死藍頭閉嘴)。匿名社群平台成為了負面言論的溫床,言論自由的本意被扭曲成了無節制的言語傷害。然而,言論自由本就不該被無限上綱,人們的確能夠自由表達觀點及意見,但同時也需要承擔責任和尊重他人的權益和尊嚴。因此,平台營運方時常需要透過內容審查、身份驗證、檢舉、下架文章、帳號停權等制度,進行有效的管理和監督,以確保用戶言論的合法性和道德性。然而衝突且矛盾的是,平台為了能夠平衡言論自由和確保用戶言論的合法性和道德性,平台營運方擔任了判定與審查用戶所發布內容是否具攻擊性、污辱性或是影響到他人名譽等「負面內容」的角色,並可以透過上述制度決定不讓文章上架、將文章刪除或是將用戶帳號停權。由於定義「負面內容」的一方絕大部分是由平台營運方單方面判定,因此很有可能會因為管理決策過程和準則並不完全透明,導致用戶對於這種待遇或處分感到困惑和不公平,甚至覺得侵害了自己的言論自由。平台在處理涉及政治等敏感議題言論時,更可能直接面臨與自身立場的挑戰。選擇刪除特定文章、上架文章立場過度雷同等等的動作,可能使其被質疑是否具有政治偏見或特定立場而不夠中立。間接導致用戶對平台的不信任,甚至引發爭議。不可否認的是,社群平台的匿名功能促進了開放的討論和多元觀點的交流,更是使言論自由更好地在日常生活中被發揮價值。匿名性提供隱藏身份的空間可以為人們帶來正向價值的同時,也為人們及平台帶來了負面的影響與挑戰。人們應該學習在使用匿名社群平台時保持自律。不忘要對自己發表的言論負責及保持對他人的尊重,避免濫用言論自由,以建立一個多元、尊重且友善的交流環境。平台營運方在維護言論自由和管理社群秩序時,更是需要更透明、更公平地制定與執行管理政策,以更有效地平衡言論自由和個人權益之間的關係。
  • 投書 虛擬世界中的真實壓力:社交媒體帶來的焦慮不安

    2024.01.07 | 01:15

    不論是FB、IG、LINE、X(前Twitter),還是TikTok、小紅書、Dcard、PTT等平台,抑或是前陣子Meta推出與X抗衡且相似的平台Threads。從早上起床關閉鬧鐘的那一刻起,各個社交媒體的訊息、資訊、推薦等等的通知就會迅速地映入眼簾。手機螢幕上各平台右上角的紅色通知小點總是難以完全地被消除,伴隨的是不間斷的訊息通知與彷彿永遠讀不完的資訊內容。網路與社交媒體的普及化與便利性使當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社交娛樂與資訊交流,甚至是人際關係的建立與維繫,也都與這些社交媒體平台的功能、訊息、資訊內容等等息息相關。當社交媒體在現代生活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這樣具有便利性且打破人與人之間距離的高連結性虛擬世界所帶來的影響並非完全正面,實際上是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人們在真實世界中焦慮不安的壓力來源之一。        社交媒體平台給予人們以照片、影片等各種形式(例如:限時動態)分享與交流個人生活的機會。一方面讓每個人都能輕易地成為自己生活的主角被其他人欣賞,另一方面也能夠毫不費力地參與並欣賞其他人的生活。然而,大多數社交媒體呈現的生活內容都是經過修飾的片段,往往只呈現生活中比較美好的一部分。人們更是會為了能讓他人看見自己「完美」的ㄧ面,照片會先經過修圖等方式再進行上傳。社交媒體上所呈現的畫面因此營造出一種「完美」的假象。這樣「完美」的假象會讓人感到自己的生活與他人相比總是顯得不夠美好。這種比較心態往往會導致內心的焦慮和自我懷疑,甚至影響到個人的心理健康。近年來「容貌焦慮」一詞,更是與社交媒體所帶來的比較心態有一定的關聯性。        過度參與他人的生活更是會讓人從欣賞轉變為產生不必要的嫉妒或不滿足。當看到他人的生活似乎過得比自己美好、長相比自己好看或是擁有的東西是自己沒有的等等,這樣的情況可能使人產生對自己生活的不滿足感,進而影響到自身情緒和自尊心,甚至產生厭惡他人的可能性。許多人們為了能夠讓自己「像他人一樣擁有」抑或是希望「成為被羨慕的」那一方而產生強烈的「虛榮心」,進而進行不必要甚至超出自身能力範圍內的消費,例如:大學生借錢購買網美同款精品包包、為了打卡拍照點超多道菜最後吃不完。這樣的心理驅使人們不惜付出超出自身負擔範圍的代價,例如:財務上的巨大壓力或是超出飲食需求的大量消費,僅僅為了追求在社交媒體上呈現出被認可或羨慕的形象。        除此之外,長時間使用社交媒體與手機,加上長期接收過多的資訊也會導致的身心疲憊感和精神上的壓力,也就是所謂的「數位疲勞」。社交媒體持續不斷的通知與爆炸性的資訊量,使人們漸漸難以集中注意力。不論正在做什麼事,手機只要一亮或是發出震動就會忍不住想要立刻查看,彷彿形成一種無形的制約,導致注意力時常輕易被打斷,甚至在不該使用手機的時刻使用手機而將自身暴露於危險之中。例如:過馬路時回覆訊息。當人們被大量資訊所包圍時,會使我們難以處理和消化所有的資訊,使得篩選和識別真實、可靠的資訊變得困難,使人們感到困惑和不安。人們更可能傾向於接受與自己觀點相符合的資訊,平台演算法會根據用戶的興趣、互動歷史和觀看習慣等等進行推送,為每位用戶呈現貼合他喜好的內容。導致人們可能被動地接受了錯誤的資訊卻毫不知情,助長了假訊息的傳播。        當社交媒體已與人們的生活密不可分,人們在享受社交媒體帶來的便利性與娛樂性的同時,應該建立健康且堅定的自我價值觀且避免受影響,不依賴社交媒體所帶來的認同感。主動掌握社交媒體的使用時間以建立數位平衡,並進一步培養批判性思考與資訊查證的能力。同時注重實體世界的人際互動所帶來的情感與連結,以保持虛擬與現實世界生活的平衡與豐富,維持心理健康與幸福感。
  • 投書 串流平台時代來臨:影視消費的數位轉型

    2024.01.04 | 14:09

    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早已進入數位化的時代。不論是工作內容也好,或是日常生活的疑難雜症,甚至是社交活動的參與,生活的方方面面彷彿都能隨時在手指尖上取得與進行。人們更是大大的在娛樂方面,依賴數位化的內容與功能,數位化時代更是重新定義我們對影視作品的接觸方式。過去,人們走進電影院或是在家中放入DVD來觀賞影視作品。近年來,Netflix、Disney+和Apple TV等線上影視串流平台如雨後春筍般增長,觀眾只要訂閱平台,就能在各種數位裝置上享受平台所提供各式各樣的影視內容。不但為觀眾提供了更多元、更便利的選擇,更提供了個人化的觀影體驗。而這樣大螢幕轉向小螢幕時代,不只是使人們觀看影視作品的方式產生改變,更是對傳統影視產業造成巨大的影響。以電影產業來說,有些電影上線至串流平台的時間與電影在院線檔期離得太近,甚至同時在電影院和串流平台上線。觀眾可以選擇以「一張電影票的價格」訂閱一個串流平台,平台上不但有看不完的電影與節目,連最新的、上映中的電影都一應俱全,還能根據個人喜好進行片單推薦。再加上疫情前後,人們盡可能減少外出群聚與的機會,對密閉空間更是有所不安與抗拒。人們開始對串流平台產生依賴,前往電影院觀看電影似乎變得沒有必要及吸引力。許多電影院因此面臨倒閉問題,有些電影導演們更是認為串流平台對電影產業的多元性和觀影體驗帶來了一定的威脅,並對電影藝術的展現與觀眾的情感共鳴造成重大影響。另一方面,DVD產業也漸漸地走入歷史。過去只有租借或購買DVD,人們才得以在家觀看電影。而現在不但幾乎看不見租借DVD的店舖(例如:百視達),更是只有少數的人會購買DVD。過去,擁有一張DVD意味著永久擁有該影視作品的權利,觀眾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重複觀看。而串流平台則是藉由與影視製作公司簽約的方式,將電影、節目上線至平台,人們只要動動手指上網就能立刻觀看,這樣的便利性促使DVD產業漸漸式微。然而,當串流平台的合約到期或未能續約時,相應的影視內容可能會被移除,授權問題也可能導致作品的移除或無法再次上架。當人們消費方式從購買DVD的永久擁有,轉型為訂閱串流平台的即時取得時,將會導致觀眾喪失觀看影視作品的主導權。串流平台和影視製作公司成為影視作品留存與否的關鍵,觀眾也只能被動接受串流平台的內容安排。有些影視作品合約到期卻因為續約失敗等原因,在不同串流平台上架的情況時常發生,造成許多觀眾需要訂閱多個平台以確保能觀看喜愛的影視作品,觀看權利變得流動化。而有些影視作品即使有著優秀的內容,卻因為串流平台的收益考量(例如:收視率不佳、較小眾)直接被下架,不但導致觀眾選擇權受限,失去了欣賞這些作品的機會,更是妨礙了這些作品在市場上的持續存在和展示。數位化時代帶來了影視消費方式的轉型,不可否認地給觀眾帶來了便利性和多樣性。除了對傳統的電影院和DVD市場帶來了挑戰,也需要更多平衡商業利益和作品永續性的方法和策略,以確保觀眾能夠持續欣賞到優秀的影視作品。
  • 投書 短影音崛起:創作者們的流量爭霸戰

    2024.01.04 | 14:08

    2020年8月Instagram推出發佈短影片的新功能Reels。Reels在大型社交平台基礎下,提供結合剪輯、音樂、特效的創作空間。用戶可以在30~90秒內的短影片中呈現其獨特內容。不論是疫情時代下人們對社交媒體的依賴,抑或是短影片「短」、「快」甚至「洗腦」的特質,Reels迅速佔據Instagram版面,成為創作者們吸引觀眾、建立品牌形象並與觀眾互動的理想場所,更是給予每個用戶成為創作者的機會。 然而,當數以百萬計的用戶和創作者都竭盡所能爭取觀眾的關注和點擊率,以求在Reels的浩瀚內容中脫穎而出時,這場虛擬世界中的激烈競爭,同時也給創作者帶來了許多的挑戰。對創作者來說,高品質的內容能夠吸引觀眾彷彿是件理所當然的事。然而,對短影片性質的Reels來說,高品質的內容並不是絕對的流量密碼。有些使用強調戲劇性的剪輯和特效、短期熱門的話題,甚至是單純使用洗腦性強烈的配樂的Reels,反而有著比高品質且較有深度內容的Reels高出許多的流量與曝光度。缺乏深度和意義的Reels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吸引觀眾的目光,是因為它們能夠透過視覺、聽覺、情感、娛樂性等方面的快速觸發並刺激觀眾的情感與注意力,讓觀眾在短時間內產生共鳴或「立刻」感受到娛樂性。然而,這樣的快速吸引力往往與高品質內容Reels的籌備過程形成對比。這些高品質的Reels往往需要耗費非常多的時間、資源和努力。這可能包括精心的故事設計、影像拍攝、後製剪輯、音樂製作等各個方面,以確保內容的深度和品質。導致許多創作者產生自我懷疑,質疑是否值得繼續堅持追求創作有意義和高品質的內容。再加上平台演算法傾向於推送可以吸引用戶的內容,讓用戶能夠盡可能花費更多的時間使用平台。因此演算法會根據用戶的興趣、互動歷史和觀看習慣,為每位用戶呈現貼合他喜好的內容。這意味著即使有著高品質的內容,也不一定能夠有被所有用戶看到的機會。如果創作者的內容較符合平台及演算法所優先考慮的標準(例如:觀眾互動率高、留言多、觀看時間長等),則可能獲得更多的曝光。而這些不斷獲得高曝光、高流量的內容,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先前提到那些有著「立刻」的娛樂性、刺激觀眾較無深度內容的Reels。此外,以目前Reels的生態來說,凡是高流量的Reels一定會不斷地被其他創作者翻拍、複製或是將其概念用於他們自己的內容中,以跟上趨勢獲得觀眾及流量。這種情況甚至可以在短時間內成為一種話題及挑戰,促使更多的用戶及創作者搶著跟拍(例如:slick back滑步舞)。有些創作者更是會直接擷取其他平台創作者的內容(高品質的內容或是「立刻」娛樂性為主較無深度內容都有),放到自己的Reels上以獲取相當高的流量(例如:抖音爆紅的「我姓石」)。這種原創性和獨特性受損或是未經授權使用原創內容,甚至是標記無關內容卻有話題性當紅的Hashtag,只為了提高曝光度以獲得高流量的情況在IG Reels上都非常常見。一方面,為了追求大量觀眾可能導致創作者犧牲內容品質,或是只注重於快速獲得觀眾關注的手段,導致內容的表面化和過度依賴視覺效果、洗腦配樂等等而忽略故事性或深度,甚至忽視其他創作者的權益。另一方面,完全專注於高品質創作可能又達不到理想的流量狀態,甚至限制流量增長。創作者們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在保持內容品質及創作初衷的同時,尋找能吸引觀眾並提高曝光的方式,讓自己能夠在這場流量爭霸戰中長久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