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書 美日韓大衛營峰會、碧桂園停牌、恆大破產 才是中共發布軍演的目的

    2023.08.19 | 20:17

    中共東部戰區在19日上午大動作宣布將在台灣周邊舉行海空等兵力聯合演訓,重點演練艦機協同、奪取制權等科目,檢驗戰區部隊聯合作戰實戰能力,並表明「這是對『台獨』分裂勢力與外部勢力勾連挑釁的嚴重警告」,且恰巧就在我國副總統賴清德過境美國返台後的時機點,針對性意味濃厚。 近期中共當局自賴清德將以副總統身份代表國家出訪友邦與過境美國後,不斷對臺進行威脅,包括外交恐嚇、經貿施壓、認知作戰、動員海外統派人士騷擾、強逼台商協會表態,甚至到如今宣布對臺軍事演習等一系列威嚇作為,嚴重破壞兩岸和平,且對於賴副總統過境美國一事,美國國務院首席副發言人巴特爾亦曾表示,過境符合美國「一中政策」,美方無意脫離現狀,北京當局不應藉機進行脅迫或挑釁行動。由此可見,種種挑釁行為,均是中共單方面把「過境」扭曲成升高情勢的作為,就是要以此為藉口對台進行文攻武嚇,或是意圖介入與影響我國即將到來的民主選舉。 再者,單以副總統過境美國便對臺發布軍演,其實可說是非常大驚小怪,但若中共當局僅是藉此當藉口,實為將矛頭對準美日韓三國領袖重申台海和平重要性的宣言,所做出的反應動作,似乎就相對合理些。以時間節點而言,美日韓三國領袖18日召開大衛營峰會,表明反對中國在印太地區主張海洋主權的「危險和挑釁行為」,並重申台海和平是國際社會安全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且在峰會後發表名為「大衛營原則」、「大衛營精神」及「三方協商承諾」等三份文件,美國總統拜登更表示將加強彈道飛彈國防合作,此舉已對中共造成嚴重威脅,故在隔日19日發布了在台海周邊進行訊息的消息,顯見中共稱此為對台獨勢力提出警告可能僅為藉口,事實上係針對美方近期之作為所做出的回應,加上近日中共房地產龍頭碧桂園遭停牌,恆大在美國紐約申請破產,房地產市場危機擴大加劇憂慮,失業率持續攀升、經濟表現下滑等多重內部因素,中共當局便順勢藉軍事行為轉移內部不滿情緒,台灣只是中共轉移焦點的藉口,欲讓國人指責自己人,藉此分化台灣社會團結,期望國內民眾務必看清中共背後的操作手段,勿輕易被中共當局帶偏風向。 
  • 投書 中共一手操控的台灣間諜案 你還記得嗎?

    2023.08.04 | 17:10

    日前,在2020年突然出現在中國《央視》節目中「認罪」自稱是台灣間諜的李孟居,已在中國關押1年10個月,並服滿「剝奪政治權利」2年後,已順利在7月24日離開中國轉抵日本,近日接受各大媒體訪問,再度喚起民眾對於3年前的那場「台灣間諜認罪」事件的記憶。 李孟居係因工作需求於2019年期間前往中國出差,卻在香港入境深圳時遭逮捕,只因當時適逢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敏感時期,而李在海關檢查時被搜到身上帶有印著「香港加油、愛、和平、包容、溝通」等字樣的小卡,便被判定為「顏色革命」者,可其實李孟居當時僅是為了鼓勵當時在臺灣罷工的長榮空服員而做,與香港的民主運動毫無關係,卻從此「被消失」,並被中共公安實施長達72天的「指定居所監視居住」,「指定居所監視居住」即為中共政府一種遊走法律邊緣的軟禁措施,係中共當局在當事人正式拘捕或指控前,將嫌疑人關在秘密地點,審問方式從溫和到嚴厲的酷刑逼供,使當事人在與世隔絕和不確定未來的情況下,身心靈面臨巨大精神折磨的一種非人道軟禁行為,目的無非是迫使當事人在受盡折磨下配合中共當局的安排,甚至做出有利於中共當局的偽證。 根據海基會統計,光是在1991年至2020年間,就有594名台灣民眾在中國「被消失」,像李孟居這樣能「幸運」獲得曝光的都只是冰山一角,當初在央視節目中,李孟居亦是為了能減少刑期,才被迫配合中共演出那段「台灣間諜」橋段,可依舊是經歷了4年的波折才終於脫離了中共的魔爪,甚至因此患上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如今李孟居選擇出面闡述在中共經歷的不人道待遇,選擇須重新面對自身的創傷,以及中共明裡暗裡的威脅,便是希望能提醒如今普遍健忘的民眾,像他這般遭控「涉嫌為境外刺探、非法提供國家秘密罪」,被因莫須有罪名而遭受關押的「人質外交受害者」,數不勝數,期望國人勿在如今疫情解封後兩岸逐漸恢復交流之際,被中共當局所施的蜜糖毒藥給迷惑,而忘了中共當局對待異議人士的歹毒手段是多麼可怕。
  • 投書 中共青年失業率創新高 卻只會喊口號救經濟

    2023.07.20 | 18:17

    中共國務院19日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該份文件明確指出,「民營經濟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生力軍,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是推動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重要力量。」該《意見》共八個章節、三十一條意見,總體要求是「促進民營經濟做大做優做強」 就在中國經濟表現欠佳之際,該份文件以「中共中央國務院」最高規格發布,主要強調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為民營經濟建立法律制度,加強黨中央對民營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要求民營企業「跟黨走」,可細看內文,以8大項中的第7大項為例,「持續營造關心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社會氛圍」,其內容指出,「要引導全社會『客觀正確全面』認識民營經濟和民營經濟人士,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引導社會正確認識民營經濟的重大貢獻和重要作用,正確看待民營經濟人士通過合法合規經營獲得的財富」,便可輕易發現,此份文件無意外又是中共官方一份「宣示性」的文件,並無實質效益,內容全文長達6,700餘字,多為宣示支持民營企業,可如何支持?如何進行?無人知曉。 近年來中國「國進民退」現象日益嚴重,早已破壞了正常的市場經濟,民營企業在過去持續被中共官方介入掌控下,多半靠「壟斷」來掠奪、斂財,與民爭利,不僅傷及整體民營企業體系的核心利益,更是動搖民營企業家對於中國整體市場的信心,中共當局本次發布的《意見》,其目的雖在解決中國當前 GDP 負成長、青年失業率高,以及外國投資率低等經濟問題,可該文件內容治標不治本,甚至不忘藉此要求要積極探索創新「民營經濟領域黨建工作」,如今中共青年失業率不斷創新高,嚴重程度早已不是中共當局靠著發布振奮人心的宣示性政策、喊喊口號就能挽救的狀態了。 
  • 投書 8名被通緝的港民 是港版國安法三周年的縮寫

    2023.07.07 | 17:03

    日前,在香港迎接港版國安法實施三周年之際,港府更是在7月3日以「危害國安」等罪名,通緝包括羅冠聰、許智峯、郭榮鏗、蒙兆達、任建峰、袁弓夷、郭鳳儀及劉祖迪等8名流亡海外的香港民主運動人士,且每位懸賞金高達100萬港幣(約新台幣397萬元)。 香港自2020年開始施行港版國安法後,已有100多位人士因涉嫌「違反國家安全」之罪名被捕入獄,甚至造成香港多個民主政黨和大型民間組織被解散,而日前遭受通緝的8名民運人士目前所定居的美、英、奧地區官員,亦在香港發布通緝後,隨即表態支持被鎖定的目標人士,更直言「絕不容忍」中共的恫嚇之舉,此外,近期中共新公布的《對外關係法》及新版《反間諜法》也在7月1日起生效,使得美國及澳洲立即對其國人赴中、赴港提出嚴正警告,並將中港澳列為旅遊「黃色警示」地區,原因無他,正是因為有了香港對於《國安法》無限上綱的詮釋行為,讓民眾可能在無意間因觸犯該項法律而遭受逮捕的前車之鑒,各國對於新版的《對外關係法》及《反間諜法》當然也會有同樣擔憂及疑慮,且事實上,不只美、澳、英、加拿大、紐西蘭等五眼聯盟成員,就連德國、法國和比利時等歐盟國家以及日本,其外交部都早在香港《國安法》生效後明文提出對港旅遊的警告。 這三年來,中共不斷加速對港進行「愛國者治港」的整治行動,在港府政治力持續介入企業經營、司法制度、教育及人才培養等領域的情形下,再加上比中共《國安法》「更嚴苛」的港版《國安法》,早已令香港環境極度惡劣,迫使民運人士只能離鄉背井流亡海外,如今中共再度將觸手伸向海外,儘管歐美多國為因應港版《國安法》而放寬港人移民的門檻,可近年香港種種跡象均已逐步朝向「香港人可被視為中國人」的事實發展,亦將使香港不再享有過往於世界金融圈中所享有的特殊地位及待遇,故部分國家也依循上述「香港特殊性不再」的邏輯而選擇更加嚴格的把關,我國雖謂為港人最佳移居之地,若未來將相關審查趨嚴,其原因僅會係為維護國安,也實屬無奈之舉,然中共如此步步緊逼,已傳出不少逃亡海外的港人因各項措施審查愈趨嚴格,以及中共無所不在的威脅,令他們飽受煎熬看不見未來希望,而選擇返港投案受捕,這種跡象對於中共當局而言,會是他們所樂見的香港「二次回歸」的情景,可對於本擁有高度自由民主的香港,無疑是香港全面中國化後的悲歌。 
  • 投書 百萬富翁背棄祖國 青年返家當「全職兒女」-中國經濟率退的跡象

    2023.06.17 | 09:23

    據英國投資移民顧問公司-亨利諮詢公司,在日前發布的最新私人財富遷移報告中指出,中國今年預計將有1.35萬富人移民,數量為全球之最,且富人外流數量將超過2019年的紀錄,而高淨值人士之定義係為擁有超過一百萬可投資資產的富人,這富人外流趨勢將使中國失去數以千計美元的資本,勢必使中國經濟成長減緩之情況更加惡化。 中國經濟雖在2000年到2017年間增長幅度強勁,可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歷經嚴厲的清零防疫封控後,中國整體經濟成長逐漸趨緩,消費頹靡、投資萎縮、失業大量增加、不當投資造成高負債、房地產市場走下坡等經濟負面現象逐一顯現,加上美國經貿科技封鎖,大幅壓縮中共於國際間的經貿空間,同時更加大了在中投資的政治風險,導致外資流失,且自習近平接續第三任任期後,開始加大對私人企業的整肅力道,致使中國整體社會就業環境越加緊繃且難以生存,進而造成青年失業率激增,甚至因此出現了「全職兒女」的新興「職業」,所謂「全職兒女」,美其名是把在家照顧父母、做家務做為自己的「職業」,可實質上卻是因為殘酷的社會現實讓這些青年不得已選擇充當「全職兒女」做為迂迴戰術,為自己的生活尋得一個喘息和調整的契機,此種現象同時亦反映出中國嚴重的老齡化社會問題。 如今中國社會生態,呈現青年就業難,失業率高,同時企業釋出缺額少,一個人工時長可薪資低,生活開支大,長期入不付出的清況下,造成越來越多青年寧願放棄求職,回家變相啃老當「全職兒女」,如今中國青年失業率已突破20%,中共當局面對經濟復甦遲緩卻僅會不斷加緊政治箝制,而越加惡劣的社會環境亦造成民眾恐慌,演變成只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上流社會人士,才能以金錢換取自由的方式背棄祖國;逐年增加的富人外流現象,也開始在香港出現,香港今年預估將有1,000名百萬富翁移民,無疑將嚴重影響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對於如此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中共國台辦近年也開始轉向對臺釋放工作機會,希望透過吸引臺青至大陸就業,以彌補大陸缺工問題,美其名是惠臺政策,可細想大陸失業青年就已如此之多,為何不將機會留給自家人,卻寧願將就業崗位釋出?不正是因為中國整體社會環境已惡劣到自家青年都不願待下去,才不得不對外招攬,如此中共更可藉此掛上惠臺美名,何樂而不為呢,可若中共當局遲遲無法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多重社會性結構問題,未來經濟走向衰退將會是必然的結果。
  • 投書 6月4日 是中共的「5月35日」

    2023.06.03 | 14:19

    六月份,除了是鳳凰花開,是莘莘學子們即將邁入下一段旅程的季節外,還有歷史上一件亦因青年學子所發起的抗爭事件-六四天安門事件,該事件不僅不能被遺忘,今年,六四天安門事件更將屆滿34年,可就在5月30日起,陸續有北京網友發現,去年在北京海淀區發生掛布條抗議事件的地標-四通橋,最近路牌突然被拆除,連中國2個主要地圖服務供應商「百度」和「高德」上,也搜尋不到四通橋。 去年中共召開20大會議前夕,一名網名為「彭載舟」的北京居民-彭立發,在四通橋上發起反習、反清零行動,甚至透過現場擴音播放標語並燃起濃煙,吸引路人注意,令中共當局大為震驚,事後彭立發遭警方逮捕,迄今生死不明,自此「四通橋」便成為中共內部的敏感詞,早前在網路上已受到密集封殺,中共當局還因此曾派駐「守橋員」,另知名陸企-華為,其手機還做出「愛黨設計」,只要用戶一旦拍攝四通橋,就會自動刪除且關機,對於此次中共當局在六四前夕再度升級對四通橋的管控,無疑是擔心彭立發因反抗中共暴政被譽為當代「坦克人」的事件,會再次激起民眾憶起1989年在天安門廣場勇敢抵擋坦克的青年學子。 回顧過往,不論是六四事件、四通橋反習事件、白紙運動,還是烏魯木齊大火後,被拆除的「烏魯木齊中路」路牌,都證明了中共當局越是用盡各種手段欲抹滅這些民眾人民反抗的歷史的行為,越是表明中共當局對於人民反抗其實是存在著恐懼,且一味認為僅要透過蠻橫霸道的消除在場事物便能消除群體記憶,此種愚蠢行為反而越發提醒了大眾在此地此景曾經發生過的事蹟,亦正是因為如此,六四事件方能在歷經中共政府多年來持續大各項管控力度後,依舊深植人民心底的原因,34年後的今日,香港也在國安法及反送中過後嚴禁舉辦六四悼念活動,儘管如今在中共內地,不可告人的6月4日已變成「5月35日」,可六四精神依舊存在台灣、美國及世界各地,美國眾議院外委會印太小組主席金映玉等多名跨黨派眾議員亦在日前提出決議案,悼念六四受害者,譴責中共持續打壓中國及香港的人權及基本自由;在中國被禁、香港不能演的「六四舞台劇」近日也在台灣登台演出,讓世人謹記中共政府曾經以一連串逮捕、處決和流放手段對示威百姓施壓,且時至今日,中共政府從未公布鎮壓行動的死亡人數,六四精神將以不同形式留存在所有人心中,更是無論中共當局多想抹滅也抹滅不了的血腥歷史。 
  • 投書 「今日俄羅斯 明日中國」 武統才是傻子!

    2023.05.21 | 19:48

    近日,日本《日經亞洲》撰文指出,中共網路社群平台近期罕見出現反對武統臺灣的訊息,其中不乏有否定「戰狼外交」、認為武統臺灣是不切實際的行為等言論,此種文章不但未遭刪除,甚至有持續發酵的跡象,這對於訊息審查極為嚴苛的中共網路而言,可謂之異相。 對於近期中共網路流傳的反武統臺灣言論中,以「四線作戰」觀點最受矚目,相關文章分析,若中共對臺發動戰爭,共軍將面臨「四線作戰」的困境:一,便是中共在台灣海峽將面臨美、日、臺三方軍隊;二,在朝鮮半島地區,共軍將面對美、韓軍隊;三,中共在南海及南太平洋地區將會迎戰美、澳軍隊;四,在大陸西南方還須應付印度的干擾牽制。此種有別以往甚至是在過去中共網路平台中屬於禁忌言論的觀點,如今似乎默默「被允許」,不少人推測係中共當局刻意為之,主要原因為共當前不論是對內的社會經濟,或是對外的國際局勢,皆處在不利階段,且俄烏戰爭延燒迄今已一年多之久,卻未能如期迅速站領烏克蘭,致使如今俄羅斯勞民傷財,於國際間遭受各項制裁的情景,已在大陸民眾心中種下了「今日俄羅斯,明日中國」的陰影,加上近年中共熱衷於戰狼式外交,大力煽動武統臺灣的相關言論,長期大內宣下的結果便是使大陸民眾產生兩岸即將發生戰爭的心理,重重因素使不少所謂中共軍事專家認為,目前試圖以武力統一台灣會是一項危險行為,方才衍伸出「高喊武統台灣的人是傻子」等論調如雨後春筍般在審查嚴格的中國網路上出現的異相,故推測中共當局才因此認為,有必要任其言論延燒,以暫時平息因濫郎外交而激起的武統輿論熱潮。 除過去曾一度造成風潮的「今日烏克蘭,明日臺灣」,如今在大陸人民心中演變為「今日俄羅斯,明日中國」外,中共對內面臨經濟崩盤危機,對外又有西方盟國日益加強的戰線威脅,內憂外患已成為中共當局現況的最佳代名詞,若此時再形成台灣戰爭一觸即發的印象,勢必會將兩岸營造為戰爭熱區,阻礙外國企業向中國發展,更別說可能造成中共自身資產外流,會對中共經濟造成巨大影響,所以,換句話說,中共想武統臺灣,並非真的如同過去那樣鼓吹的如此輕而易舉且毫無影響,如今中共便是吹破牛皮的阿迪,就只能藉由不利輿論發酵的方式,讓自己找台階下。 
  • 投書 「航拍中國」裡 你所不知道的民主台灣味

    2023.05.02 | 15:11

    日前,由中共中央廣播電台所拍攝的紀錄片《航拍中國》第四季台灣篇,於4月29日晚間首播,而央視在26日事先公告紀錄片即將播出後,隨即引發大陸民眾熱議,而全長50分鐘的紀錄片畫面中,出現鵝鑾鼻海岸、台東樟原海岸、宜蘭龜山島、中央山脈及台北101等景點地標,以高空俯瞰台灣美景的視角,並大肆宣傳「兩岸文化同根共祖」,大吹統戰基調。「航拍中國」是由中共官媒-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推出,在2017年首播後,頻繁在海內外播放,可謂是中共知名的宣傳片,迄今已先後推出4季共34集,而第4季於去年11月開播,沿用前三季空拍手法拍攝完成,先後播出北京、廣西、青海、湖北、香港、西藏、澳門、重慶、河南、遼寧及台灣等11個具代表性的自然、歷史、人文景點,台灣篇便是第4季的第最後一集,且台灣篇預告片於去年12月播出後,便已引起不少關注,上月26日公告紀錄片即將播出後,又是一陣「未播先熱」,據統計,4月26日至29日陸媒相關文章就已發布46篇,登上15次熱搜,相關話題閱讀量更是超過一億次,顯見台灣篇的推出,確實受到大陸民眾廣泛關注。然該部紀錄片依舊採取大陸一貫的對臺統戰視角,帶著大陸們民眾「俯瞰」臺灣,且由預告片中旁白稱,「我們飛越淺淺的海峽,在台北細雨中重逢,在平靜的港灣回味,感受寶島的浪漫,火山、風雨、海陸變遷,歷經時間的積澱,蒼海倉田,大地不斷發生變化,但從未改變的,是家鄉熟悉的味道,沿襲千年的祝福,同根共祖的文化傳統,還有每一個粲然的夜晚,闔家團圓的心願」,從起初特別強調「淺淺的海峽」,刻意拉近兩岸距離,後提「家鄉味」凸顯「祖國」情懷,最後又以「同根共祖」、「闔家團圓」的陳腔濫調結尾,再以「俯瞰」臺灣為標題,企圖營造中共以「祖國」自居高人一等的視角地位,雖統戰意味濃厚,但對於我國人而言,可謂缺乏真摯的核心情感,且由上述數據可推測,該部紀錄片以內宣成分居多,所以內容僅用層層風景堆疊並膚淺帶過,而這些人文風景背後的民主自由、宗教自由及對任何事有選擇權的自由風氣,是中共當局永遠無法也不敢呈現給大陸民眾所知的,如同我國防部反制影片中所言,「海峽彼岸的美景下,更多的是那份我們不曾擁有的自由」,而紀錄片真正應該記錄的內涵,更應該是台灣擁有大陸民眾「始終遙不可及的夢,曾經丟失的文化,選擇摒棄的信仰,無法爭取的理想」,那便是民主和自由的價值。中共當局刻意以臺灣篇作為「航拍中國」第4季的收官之作,本想藉此對內加強統戰宣傳,可過度刻意營造和美景象,只會自曝其短,在大陸民眾看見王船祭、媽祖出巡等熱鬧景象後,想到的會是燒神像毀廟、禁聖經、禁聖誕節的畫面,而部分在大陸的台胞們,看完後心中懷念的,是在大陸感受不到的「民主台灣味」。
  • 投書 海報宗字一點絕,清明也成統戰圈

    2023.04.05 | 22:24

    日前東部戰區微信公眾號於清明前夕發布了以「守護‧清明」為主題的系列海報及影片,其中一組追思海報以「宗」、「國」、「興」三個字為主體,內容乍看之下是主打清明節緬懷先烈的動人告白,可細看之下便會發現,其海報所採用的主體字眼充滿各種影射,刻意將台灣併入「宗」、「國」、「興」三字中的一部分進行融合式呈現,以表達台灣是中國「一點都不能少」的主權立場。 對此,中共官媒《環球時報》更是以《東部戰區這操作,有何深意?》為題撰寫相關評論文章,內容以匿名軍事專家分析講述為何以這三個字做為主軸,更強調海報「宗」的主要考慮是契合清明節本身的親情意蘊,將台灣島融入中國地圖,以凸顯兩岸同宗同源,可這組海報所發布的三個字中,除「宗」字本身無分簡繁體外,「國」與「興」均以簡體字呈現,若要依循中共以清明節傳承中華文化之立場而論,單只其用簡體字宣告台灣與中共同宗同源便是極其諷刺之事,眾所皆知我國從古至今均使用繁體字,而傳統的漢字正確名稱應為正體字,也就是俗稱的繁體字,而正體字是中華歷史上延續兩千年的正式書寫系統,反觀簡體字主要指大陸官方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所推行的漢字簡化運動中制定的漢字書寫系統,再者,中國歷史古書均是以繁體字書寫,接受簡體字教育者,是很難看懂的,也等於在大陸除了文、史相關科系之畢業生外,一般知識份子對於歷史古書的閱讀上是有理解困難的,以此角度而言, 簡體字堪稱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毀滅性破壞,故以文化道統而言,中國文化的道統在台灣,才是不容置疑的。 中共執政60多年,用簡體字取代正體字,簡體字雖筆劃變少,但是卻破壞了「漢字」本身的文化內涵,甚至和原來的內涵反意,學簡體字的人很難看得懂古書,甚至會因此造成中華文化出現斷層,如今中共當局以簡體字海報向傳承正統文化的我國傳達其「歷史」立場,不覺得諷刺又可笑嗎?
  • 投書 中共在帶路倡議中大撒幣 卻苛刻國內老人醫保

    2023.04.01 | 10:55

    近日,由世界銀行、美國哈佛甘迺迪政治學院、美國威廉與瑪麗學院的計畫實驗室「援助數據」及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共同發布的報告表示,中國2008至2021年間,中共政府為推動「一帶一路」基礎建設計劃,已在22個開發中國家投入約2,400億美元的紓困貸款,相當於新台幣7.2兆元。不僅如此,中共向身陷佔務危機國家的貸款從2010年原先佔海外放款總額的5%,到了2022年已暴增至60%,其中阿根廷所貸款之金額高達1,118億美元,為眾多受援國中貸款最高的國家,可因中共主要提供的紓困款對象均以中低收入國家為主,其自身經濟體本就不穩,初期雖拿著貸款擴建機設施,可許多項目根本無法如預期還款,加上近年全球經濟受疫情衝擊影響,更造成越來越多受援國無法如期償還在「一帶一路」基礎建設中的貸款,中共當局雖已在2016年開始縮減貸款規模,可長期大量投資卻無法回收的後果,仍是對中共各家銀行的資金平衡帶來負面影響,且中共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施行了3年代價高昂的「清零」政策後,中共整體經濟可謂急轉直下,各地方政府陸續面臨財務危機,對此,中共當局為減輕各級財政壓力,便在今年年初宣布醫保改革措施,大幅縮減了老人的醫保給付,也因此造成了年初的「白髮革命」。中共自2013年積極拓展的「一帶一路」倡議,迄今已即將屆滿10年,雖大興土木向來是一帶一路的特色,可有鑑於這些方案的規模龐大與複雜性,導致重大經濟、社會與政治的不穩定及為自身招致負評已成為現今該項倡議的常態,中共當局起初向這些借款國提供更多的貸款,雖免除了這些低收入國家暫時毋須進行經濟改革,但卻可能延長其財務困境,且中共近年所借出的緊急貸款,將近9成是使用人民幣,此舉無非是為了進一步限制對美元作為全球通用貨幣的依賴,並藉此取代美國成為中等或低收入國家的主要借貸國,加上人民幣自身用處不多,若非透過該種金融手段使人民幣在各國貿易及商業往來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是無法擴張人民幣在世界金融圈的使用占比,然而中共向中等收入國家提供的緊急信貸利率基本上是5%,但IMF提供的利率為2%,且中國國有銀行可自行調整利率,演變成許多還款額度在過去一年倍增,使得多國陷入財務困境,可中國卻把問題歸咎於美國聯邦準備系統升息,才增加各國壓力。追根究柢,中共的紓困貸款既不透明又無協調性,中共當局寧願壓縮對國內民眾及社會福利基金來介入高風險的國際紓困借貸業務,不過是欲利用中國人民銀行的貨幣互換額度以來拉高外匯儲備,以挽救自己的銀行,此種將自身形容的大義凜然,把過錯甩鍋給美方行為,果然是中共一貫的套路。 
  • 投書 金門二膽島士兵將成為新的統戰樣板

    2023.03.17 | 10:37

    近日金門二膽島上兵失聯事件持續佔據各大媒體版面,可就在整起事件仍撲朔迷離之際,隨即就有諸多關於陳姓上兵為何「叛逃」、陳兵救起時身穿救身衣等消息傳出,如今甚至傳出陳兵「自稱」在大陸「吃好睡好,一切都好」、「不願回臺」等疑似「報平安」的新聞在陸方媒體平臺出現,可整起事件卻從未見陳兵本人現身說法,這些所謂的「消息人士」又是從何得知事情細節? 對於網傳陳兵是被中國海警救起一事,我國海巡署對此回應表示,該時段的雷達並未發現有中國海警的出現,可為何網路卻已出現陳兵被中國海警救起的照片?且都是在陸方媒體上所發布,其相關新聞下方更是有陸網友應援答腔,稱陳兵在大陸衣食無憂,甚至可把家人接回大陸共同生活,若回了臺灣,還需面臨刑責等煽動性輿論,再加上金門地區的政治結構皆以親中政黨人士為主,在新聞發酵之際,幫腔作勢引導風向,增加輿論熱度,整體事件看似合理,可各項巧合卻又環環相扣,諸多疑點不免令人懷疑這起士兵失蹤案是否已淪為中共的統戰套路。 且自3月10日傳出陳兵被大陸海警所救後,中共官方始終無正式回應,表面上看似極為罕見的低調冷處理,可實際上卻是刻意避開與我國官方接觸,海協會亦有參與協助確認,但依舊仍未收到回函,可有關陳兵的相關消息卻不斷從「第三方」傳出,其真實性更是有待商榷,更遑論這些所謂消息人士口中的訊息,是否為中共刻意「二次加工」過後的統戰訊息,顯見中共有意藉著迴避正規管道的回覆,使我國政府背上「無法與對岸取得良好溝通」的罪名,間接激化國人對政府的誤解,另一方面持續藉由國內缺蛋等議題,見縫插針的抨擊國軍待遇差,營造士兵逃兵係因政府的長期忽視所致,連同近期傳出有相關人士打著《中華民國陸軍軍官學校校友總會》的名號,號召黃埔500校友赴陸參加活動的訊息,同樣是親中、促統人士從中操作,以營造我國退伍軍人「奉大陸黃埔為正統」的假象。 種種跡象均顯示,中共不斷趁著我國內部發生問題時,將統戰手段滲透至社會階層,煽動輿論引導民眾錯誤認知,在此除呼籲我國政府應多上緊發條,不該再犯下錯誤讓中共有機可乘外,在這訊息爆炸的時代,民眾同樣須謹慎判別所有訊息的真實性,心中應自有一把明辨是非的尺,勿以訛傳訛,助長統戰訊息外,還降低了自身格調。 
  • 投書 戰時不該有媒體自由 中印衝突中的媒體誤導不該發生在臺灣

    2023.03.02 | 14:11

    日前國防部預告將「全民防衛動員準備法」修正草案,更名為「全民防衛動員法」,其中部分內容新增修訂包含,由總統發布全國動員令後,將要求由縣市政府配合辦理「應對出版事業、廣播電視事業、網際網路平台與應用服務提供者及新聞從業人員,實施調查、統計、編組及規劃」,並對「新聞從業人員實施必要管制」,以「因應新聞及不實訊息處理」的狀況發生,而此相關修正內容卻引起了國內部分民眾反彈。此次修正草案之所以會引發爭論,係因其中針對「新聞從業人員」增訂了動員實施階段的徵購、徵用及罰則,致使外界對於該法是否影響言論自由等範疇議論紛紛,可對此國防部已表示,該法屬「緊急命令」狀態下的非常時期法治,相關管制措施僅適用於實施動員時期,平時僅止於「調查、統計、編組」,絕不會影響人民平時自由與權益,並非如部分人士刻意擴大渲染的「平時動員準備時期」就開始進行管制,更遑論指稱政府欲藉此全然掌控媒體等荒誕言論。再者,以如今還正在進行中的烏俄戰爭為例,烏軍每日於推特發文裡的傷亡戰報中,隻字不提自身的傷亡人數,且烏克蘭當前的媒體所報導的新聞,同樣以不利俄軍為主,以此激勵士氣、穩定民心,這些網路報導大多亦被其政府管制過濾後所發布,等同有相當程度的媒體網路管制,換句話說,戰時媒體管制可謂是現今戰爭時期的媒體報導通則。再回溯2020年6月所發生的中印衝突,其中有部分報導稱共軍於印度駐軍地區安裝擴音器,播放音樂對印軍進行干擾,甚至有中國推特用戶分享某個大型擴音裝置影片,並宣稱是共軍用來對印度軍營進行干擾的設備,已對印度士兵造成聽力及精神受損,以及印度安全部隊巴士於邊界發生車禍的相關新聞及影片快速在網路轉載,可後續經證實,這些影片都是舊影像的衍生版本,並非事實戰況,可這些不實訊息經快速傳播後,早已對印軍士氣造成嚴重打擊,這便是戰時不對媒體進行管制所造成的後果。綜上所述,以現今戰爭模式而言,應該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或是允許在戰區中保有完整的新聞自由,反倒是那些刻意模糊「戰時」與「平時」管制界線的人士,才是真正居心叵測之人,刻意曲解政府修訂草案之本意,煽動反政府輿論,激化國內民眾分歧,造成社會不安,且如今戰爭型態早已是後方後勤支援重於前線戰事,保家衛國也並非僅是國軍的事,而是每位國民,都是國家的守護者,真正秉持著「守衛國土,人人有責」信念的人,又怎會允許戰時有不實訊息打擊我方士氣的事情發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