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TIM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TIM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國軍救災不是打掃隊:不得進入民宅是為保護雙方權益

    2025.07.15 | 09:58

    近日,賴清德總統在台南視察災情時提及「國軍救災不得進入民宅」的言論,引發在野黨與網路輿論強烈反彈,認為總統曲解法律、限制國軍職責;然而,若撇開政治口水,冷靜回到制度設計與救災實務本身,不難理解這項「不得進入民宅」的規定背後,其實是為了保障國軍與民眾雙方的權益,並非推卸責任。一、為何國軍救災要避免進入民宅?許多民眾在災後迫切希望國軍進入家中協助清理,但事實上,民宅屬於私人領域,財產、現金、珠寶、紀念品等財物五花八門,無論清理過程多麼透明,一旦發生物品遺失的情況,最容易被質疑的就是當時出入現場的軍人。而這些「可能的質疑」,在過去確實曾發生爭議,國軍成員若被捲入民宅財物失竊疑雲,無論是否屬實,都會造成嚴重的社會觀感傷害與部隊士氣打擊,一旦個案被政治操作或媒體放大,不但傷害軍譽,也讓下一次部隊出勤陷入更大的社會壓力;因此,為避免任何私下協調、爭議產生,相關行政命令早已清楚規範,國軍協助民宅清理,必須經由正式申請、層層同意後執行。二、行政命令非「法律」但有法源依據目前規範國軍支援救災行動的母法是《災害防救法》,根據此法授權,國防部早在民國95年即制定「支援救災工作執行要項」,並明定支援工作原則是以「公共設施」與「衛生防疫」為主,民宅僅於特定情況、經正式申請後方可支援。例如,台北市兵役局也明文規定,若需國軍進入民宅協助,須由地方災害應變中心填寫《申請表》,並經第三作戰區核可。這樣的流程雖屬行政命令層級,卻是基於法律授權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就是確保軍民雙方權責明確、行動可追溯、責任有歸屬。三、讓國軍專注戰訓與救災主軸國軍本務是戰訓備戰,而在災害發生時投入救災,是發揮「全民國防」精神的延伸。若將部隊任務模糊化,變成「打掃隊」、「搬家隊」,不僅容易遭受民代關說、利益輸送、甚至違反公平原則,更可能讓官兵捲入無謂爭議,對整體國軍形象百害無益。而且,不可否認,部分地方確曾出現過讓國軍清掃特定人選住宅、或接受未經正式程序請託的情形,這樣的操作一旦失控,將破壞整體災後復原制度的公平性與公信力。五、結語:法治社會中,程序保障信任在社會多元、輿論迅速擴散的時代,任何政策與動員行動都應有清楚的規則與流程,國軍不是不能協助民宅,而是需要透過正規機制執行,避免因好意造成反效果,這不是推諉,而是法治與責任的體現;讓我們尊重國軍的專業與制度安排,避免無謂的情緒批評,才是真正支持國軍、也支持災後重建的最好方式。
  • 投書 為國軍官兵打氣:軍車事故背後,我們更需要理解與體諒

    2025.07.14 | 08:30

    近日一則新聞引起社會關注:八軍團重防營於12日下午執行任務時,一輛軍車不慎在高雄旗山自撞民宅石墩,造成三名官兵輕重傷。現場畫面中,血染車內、官兵臉部掛彩,讓人十分心疼。雖然事故原因仍待調查釐清,但這起事件不該僅止於責難,更應成為我們社會重新思考「與國軍共處」交通觀念的重要契機。一、理解軍車執行任務的壓力與風險在全民國防的架構下,國軍時常須在不同時段、不分天候執行訓練與調動任務,尤其在「漢光演習」如火如荼展開的期間,各級單位官兵幾乎日以繼夜,奔波於訓場與任務路線之間。不同於一般民用車輛,軍車的駕駛人員通常面臨高度時間壓力,並需時時掌握路線、任務內容與聯絡應變,加上軍車體型龐大、轉彎不易,稍有閃神或視線死角,就可能釀成意外。因此,與其將此次事件視為「不專業的錯誤」,更應理解這是在長期高張力下偶發的失誤。這些官兵並非鬆懈行事,而是在盡責完成任務的路途中,發生令人遺憾的意外。二、請國人「慢一點、讓一點」,是對國軍最大的支持台灣交通密度高,各式車輛爭道的情況普遍,但當我們在路上遇見軍車,或看到穿著迷彩服、揮汗奔波的官兵時,若能減速、閃讓、給予空間,不只是出於安全,更是一份「體諒國軍」的具體行動。對於長年在營區中高強度訓練的阿兵哥而言,社會一點點的善意,將大幅提升他們的士氣與歸屬感。在車陣中彼此包容,是現代公民社會的文明展現。當全民國防不只是口號,而是落實在我們的駕駛習慣中,那才是真正支持國軍、守護國家的開始。三、軍方誠實面對,事故才能轉化為進步動能我們也應肯定軍方對此類事件的公開處理態度。面對事故,國軍未選擇隱瞞或淡化,而是讓真相透明、持續調查並改進機制。這正說明國軍面對挑戰的誠實與成熟,也再次印證,現代國軍是願意學習、能夠進步的組織。這類事故雖令人不捨,卻是少數事件,無需因此懷疑整體的專業性與戰備水準。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鼓勵這些身在第一線的年輕人——他們正在為國家流血、受傷,值得我們的敬意與聲援,而非冷眼旁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