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YCWANG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YCWANG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網路上的私刑教育 為何網友熱衷於公審

    2021.06.15 | 11:30

    政大1名男學生日前墜樓輕生,根據男大生留下遺書,稱其遭網路霸凌,不堪壓力於租屋處輕生。事件的原委起始於男大生在網路論壇上發文,評論其他女同學租屋毀約一事,其後女同學發文自清,引發兩方爭執。隨後,其他學生在Dcard上揭露該名男學生的過往事蹟和相關錄音檔,風向一轉,換成男學生飽受批評與輿論攻擊。 網路公審與霸凌事件層出不窮,根據 Google Search Trends 數據顯示, 2020 年搜尋「網路霸凌」關鍵字比 2004 年增加了三倍,顯示越來越多人想進一步了解網路霸凌 的相關資訊。兒福聯盟 2020 年的調查也指出,超過一成的國、高中生每個月面臨至少 1 次的網路霸凌;超過五分之一的兒少認為網路霸凌只是成長過程的一部分。 "他們只是學生,不是公眾人物,輪不到酸民來討論" 憾事之下,揭示的是一個公審文化興盛的網路環境,從前陣子大學放榜,備取亞州大學卻透過繁星選上高醫牙醫的高中生,再到失言風波不斷的Youtuber 艾莉莎莎,不論是否為公眾人物,他們皆為輿情壓力下的受迫者。或許他們的行為皆有違普世價值的道德判斷,但是在網友激情下的「征討」後,再回頭審視,上述「不符道德標準」的作為真的需要承擔如此程度的「懲罰」嗎?又或著這些透過網路集結的人們所建構的價值判斷究竟是一把公正的量尺,抑或是義憤填膺的當下,感性凌駕於理性之時的產物? 網路場域的公審文化 網際網路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即時、遠距在場、非同步與去中介化的社交網絡空間。使用者在其中的行為、活動與自製內容皆被記錄下來,且在大部分的時候,是處於一個公開的狀態,即使是在封閉空間的對話,也能在科技工具進步的今日,以成本極低的方式,在網路空間透過個人自我中心網絡(egocentric neetwork)中轉傳、按讚等行為串聯,消息因而暴露。另一方面,數位時代也使閱聽人走入既是訊息接受者,也是消息產製者的創用者(prosumer)的時代。以帳號為單位,只要有傳播工具,透過一支手機也能成為消息披露者,帳號間再彼此分享、留言與按讚,訊息即不逕而走。在上述脈絡下,手機既記錄了個體生活軌跡,亦同時追蹤著他人的行動路徑,現代社會的監控,進入一個不受空間限制的流動狀態,即波蘭社會學家齊格蒙·鮑曼(Zygmunt Bauman )所提之「液態監視」(liquid surveillance)。液態監視的網路場域,因肉搜和隨時隨地拍攝上傳的影像,使過去拒絕被審視的權力階級,成為被檢視的對象,雖然賦權(empowerment)於過去無能為力的大眾,卻也一體兩面地,提供網路霸凌、征討等極端行為一個施展的管道。 戴上面具之後他們搖旗吶喊網路缺乏社會情境線索假說(lack of social context cues)則解釋了網路中非理性行為較實際人際互動更容易產生的現象。首先,面對面傳播中的互動充滿各種情境線索,包括個人社經地位、環境、表情、動作等,而人在互動的過程中會透過這些社會情境線索去感知他人,並做意義的協調,進而影響人的行為,但是網路卻無法乘載這些線索。一但去掉這些線索,社會規範就會減少,尤其是「匿名」(anonymity)因素會讓使用者有益於平常的人際互動關係,又匿名是網際網路中一大重要特徵,故網路極化(polarization)的現象即產生,其中包括了只專注於自己所要表達想法的「自我吸收」(self-absorption),以及包含羞辱、發狂、敵對的「激越」(arousing)行為。若某一含有道德判斷的議題出現於網路討論中,就很有可能激起網路使用者帶有超乎常人的「英雄主義情節」、「拔刀相助」等情緒的行為,例如肉搜、公審與網路霸凌,而周遭之人道德上的和諧一致助長了行動,公審文化即成網路上的日常。 吃瓜群眾在圈外的鼓動 最後,在公審事件中,除了討論中為情緒所左右,被對立與論戰帶到情緒最高點的事件核心討論者之外,也包含了外圍起鬨的群體。而這些非事件核心相關人物的集結,創造出一種時聚時散、流動的群體關係,而此種關係為一具個體性的群體關係。進一步來說,從大眾社會(mass society)的發展再到互聯網的出現,社會經歷了有機社會的崩解---即社會原子化的過程。而網路使用者是歷經現代性個體化過程洗禮的個人,卻仍須滿足在自由與安全、個人與社會之間愛恨交織的心理需求,促使他們利用網際網路既隔離又連結的特性,而形塑出網路起鬨、流動、時聚時散的面貌。換句話來說,他們以事件集結,透過參與虛擬社群(virtual community)討論,以諸如起鬨、湊熱鬧(例如,暴動、推文)、語言創新與流行(例如,鄉民)等現象,得到集體情緒感應進而產生連結感,但同時他們也並不屬於任何討論之下的社群。 看似兩肋插刀的行為,是否真的能幫助當事人打抱不平;抑或是無形之中,在極化的網路場域,人們只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因此,在網路場域中的討論,我們需要的不是急著為當事人護航、攻擊對立方的論戰,而是在釐清事件脈絡之後,給予理性、溫和的建議。        
  • 投書 新聞天天「專家憂」「醫師警告」我們的無感從何而來

    2021.06.10 | 15:56

    「無症狀者趴趴走恐成傳染鏈」、「台灣確診有巨大黑數,重症比率恐比日本還高」、「近三十家常照報群聚,恐暴家庭群聚」.....,這樣警示性十足的新聞充斥在版面當中已不是一兩天的事,自五月中旬即開始。瀏覽每天的新聞,大量的相關報導不斷出現,焦慮與緊張到了後期已變成無感。而這樣的狀態以心理層面來看,是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sation)所指稱的「疫情倦怠」,人們因無止境的無法外出,以及無能為力的傳染速度,在長期備戰狀態下,也彈性疲乏。以傳播學的角度來分析,也能從主流媒體長期的新聞轟炸,來解釋上述疲乏的現象。 在疫情狀況的相關報導中,不論是因為此種新聞具備恐懼訴求、接近性或是顯著性等新聞價值(news value),使其成為新聞工作者挑選的素材,抑或是新聞機構認為報導這樣的素材,能對於社會起到警惕的功能,敦促民眾做好防疫措施,肩負媒體守望、聯繫、社會化的功能,在這段期間,以「專家憂」、「恐釀群聚」為題的種種報導已具備顯著的地位。然而,此類相關新聞對於長期暴露於類似內容的民眾已產生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的效果,並在閱聽人心中產生直接的心理聯想,意即當看到類似敘事的報導時我們會自動將其與先前看過、類似的新聞做聯想。當醫學權威不斷的告誡著人們生活處處充滿危險的同時,我們也無力阻止這些威脅的產生,只能不斷的接收著如雪片般飛來的警示性新聞,到最後每天打開新聞看到的盡是類似的內容,於是這類消息被我們歸類為無能為力與習慣,人們漸感麻木。而後,無力感又加諸於更多負面情緒與行為之上,諸如社群論戰、確診者獵巫潮、公眾討論淪於情緒宣洩、疫苗成為意識形態角力的標靶,帶有陰謀論的推測四起。 不論是長期關在家的心理疲乏,或是新聞在議題設定上產生之訊息接收的影響,當看到那些具有警示性訊息的新聞,無奈與無感也許代替了疫情剛爆發之際的自律。我們仍須時刻的提醒自己,這是一場長期的抗戰,面對看似無止境的防疫,調適好身心,找到與自己相處的方式,相信人人做好自己的防疫措施,我們很快會看得到再度走出戶外,享受自由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