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王萱雅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王萱雅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台大系統三校將於111學年上課縮短至「16週」 各校跟進 學生最大受益者?

    2022.01.18 | 07:24

    (圖片來源:王萱雅自行繪圖)由台灣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台灣師範大學組成的台大系統三校,早於一年前調整學期週數,改為「16週實體上課+2週彈性教學」,以銜接未來111學年實施16週數。各校也紛紛跟進,漸進方式調整,學生是否真受益呢?學期縮短為「16週」的考量?(一)學習時數長,效果恐不佳國際各國大學,一學期週數大多落在12-15週之間,而我國長期以來大學的學期規劃,將每學期週數訂為18週,是為全球最長。台師大教務長劉美慧表示,17、18週已是學生最疲憊的時候了,在黃金16週結束所有課程,才能有效完成學習,提高競爭力。另外,不單是高等教育,包含初、中等教育,學生一學期上課總時數統計顯示,也是位居世界排名第一。而學習時數長,真有正相關的反應在學業成績及成就上嗎?筆者認為,有效的學習,才會與學業成績及成就呈正相關,但更值得深入釐清:有效學習。並非如機器一般執行單向的任務模式,往往因個人化產生差異性,擁有多元的方法策略。但可以肯定的是,越是埋首苦讀,成績、成就並非就表現得好。(二)拼國際交流,接軌國際學制近年來,地球村的概念不因新冠疫情的影響而消退,拜科技之賜,人與的人的距離可透過一面電腦螢幕,拉近彼此距離。不退潮反變未來趨勢,國際交流便視為重要的一環。而有效的國際學制接軌,不但使學生多與業界有連結,企業實習的安排也較能搭上線,實習時間增長,學習上也較為完整,而前往海外交換的學生,也能順利和他校學期連接 。縮短學期週數,對我國學生有一定的效益,亦對來台的國際生有所幫助,促進國際交流。未來走向Quarter System?美國學季制Quarter System一年共有三個學期,分別是秋季、冬季、春季,一個學期約是10週加上一週期末考。最大特點是促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將精力更有效專注在少數科目上,但反面來看,也有可能造成學習不精的情況出現。而台大系統三校縮短學期週數的操作,有如美國學季制的學制策略。縮短週數,讓學生能空出寒暑假,利用相對完整的時間充實課外知識,落實跨越學習,打破既有對於放假的定義,讓寒暑假變成「第三學期」,想趕進度畢業的學生也可利用這時間多修課。受益還是隱憂?綜觀來看,縮短週數似乎是有利於學生未來發展的,但隱憂的程度來自於學校教師課程如何安排設計,如果硬是把18週的內容塞入16週中,課業相對會比以往重,沒有相對應的考量調整,學習成效必大打折扣。各校採漸進式跟進策略,樂於新制的情況下,怎麼保障學生權益?宿舍配套措施?教師的課程安排?如何使學生放心,成為值得討論的焦點。但儘管學制不斷更改,學習終究是自己的事。如果能因縮短學制更順利與世界接軌,想必對內對外是雙贏的事情。
  • 投書 從被新冠病毒、蝗蟲肆虐的巴國 看台灣的平安無事

    2020.06.29 | 15:20

    ◇2020年六月至七月沙漠蝗蟲預測飛行途逕 (圖片來源:http://www.fao.org/ag/locusts/en/info/info/index.html) 自今年2月聯合國糧農組織發布報告顯示,西非、東非和南亞20多個國家已經受到蝗災影響,我另一個家鄉巴基斯坦更宣布進入緊急狀態,以應對蝗蟲災害,至今即將邁入7月,蝗災依舊延燒中,使作物生產、糧食安全以及數以百萬人的生命處在危險之中;同時,新冠病毒的疫情並沒有趨緩,確診人數持續攀登,已至全球排名12。 我在台灣可以自在出門,不太需要擔心是否會被新冠病毒傳染;而遠在巴基斯坦的親戚們卻並非如此,他們住在信德省(Sindh)海德拉巴縣,新冠病毒確診人數整省高達7800人,屬紅色警戒區,被限制出門,同時,因為蝗蟲過境,以農業維生的他們,損失慘重。 蝗蟲過境對巴國的影響這麼大? 入侵巴基斯坦的屬於沙漠蝗蟲,主要活躍於乾燥、半乾燥如非洲、中東和西亞地區,但在生態及氣候最優的情況下,這些沙漠蝗蟲群可隨風飛翔,北至西班牙和俄羅斯,南至奈及利亞及肯亞,東則到印度、巴基斯坦和西南亞洲。沙漠蝗蟲,它們是草食性,吃的食物包括玉米、棉花、稻米、雜草等作物,幾乎每天可吃掉與自己體重相等的食物量。 而農業佔巴基斯坦國內生產總值的20%,由於乾旱和水供應減少,農業已經苦苦掙扎多年,經歷長達12年的通貨膨脹高點,食物成本幾乎翻倍成長,去年麵粉價格更上漲了15%,既1993年後,今年又爆發近20年來最為嚴重的蝗災,加上新冠病毒疫情衝擊,食物的成本不降反增。蝗災的肆虐,最直接影響農民們的生計,再進一步影響到是數以百萬的生命,沒有食物,何以存活? 棉花重鎮——信德省(Sindh) 巴基斯坦炎熱的天氣,最高溫可至攝氏40度上下,最低溫則約落在攝氏10度左右,與台灣最大不同,雨量大量集中在7、8月,有別於台灣一年四季降雨平均的潮濕氣候,巴基斯坦屬偏乾國家。 棉花是喜溫的農作物,生長在常年都沒有霜雪降落的熱帶地區,信德省位於巴基斯坦南部,屬熱帶氣候,非常適合種植棉花。根據巴基斯坦經濟調查,「與棉花相關的產品為該國的GDP貢獻了10%,為該國的外匯收入貢獻了55%。棉花從5月到8月作為工業作物種植,在2月到4月之間則以較小的規模種植。」由此得知,棉花對巴基斯坦出口具相當重要地位。巴基斯坦有60%的出口貨源是紡織工業的原材料。今年,該國預計將生產945萬包棉花,是2015年以來最低的水平,比目標低26%。這意味著它必須進口數量龐大的纖維來維持紡織業的運作。 台灣真的不受影響嗎? 或許你可能會覺得,台灣到巴基斯坦的直線距離為5122公里,飛機直飛最快五個小時半,蝗蟲並不可能飛至台灣,跟我們一點影響都沒有,但真的是這樣嗎? 巴基斯坦是全世界第四大產棉國,出口產品以成衣、棉布、棉紗、地毯、運動用品、皮革製品及農漁產品等為主,而手工藝品及年代超過100年之古董更為我國自巴國進口之項目,即使台灣沒有蝗蟲過境的自然災害出現,但蝗災導致巴國糧食危機、農作物的生產,是有可能間接影響出口至本國的產品,我們不應輕忽此影響力。 雖然巴國政府,尋求中國的幫助,他們提供抗蝗蟲噴霧劑和器械並發送了300噸農藥和藥品,以幫助消滅蝗蟲,為此還激出一項官方的獎勵,農民以農藥殺死的蝗蟲每公斤都能換取20盧比,可是這做法不但費時,更會使隔天早上農場瀰漫著農藥,噴灑了大量農藥的作物也必須一併處理掉。 我想對台灣人說 在巴基斯坦蝗災的問題至今,雖還未找到一個最有效率的解決方法,我的家人除了正受新冠病毒的威脅,糧食的危機更是棘手,面對家人的困境,我無法前去巴國,能做的除了捐款以外,更多的是感謝。 現在在台灣的大家,不但擁有許多「自由」,更不需要擔心超市或餐廳食材短缺,導致沒有糧食吃的問題,為此身為台灣人,我們應該更加珍惜現有的資源,少一點抱怨,才會發現踏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是多麽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