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馮心妍/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自主學習小組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馮心妍/國立清華大學通識中心自主學習小組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歐洲新地位?美中俄之間的權衡

    2020.11.18 | 15:52

      中美交鋒一直是今年受到各界關注的焦點之一,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進行多項批評與制裁,導致了雙方在經貿、政治等議題都發生衝突。而在這場角力戰中,俄國也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美中雙方都對俄國小心翼翼,有時親密互動、有時又與之對抗,可見俄國角色的重要性。在現今一超多強的體系當中,我們關注的焦點似乎一直落在這三方身上,而曾經擁有同等重要性的歐洲呢?我們今天就要講到歐洲──這個美國的昔日戰友,在這三方之間的抉擇。   歐盟過去與美國一同成為領導全球的西方世界,與美國建立親密合作關係,不僅僅創建北太平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在各種國際事務上也積極聯手處理,美國為歐洲提供保護,而歐洲則成為美國的附庸,雙方關係緊密,形成了大西洋共同體。然而,在川普上台後,美歐關係急遽惡化,原本美歐之間的裂痕重新浮現。2018年美國開始對外國課徵高額鋼鋁關稅,對許多歐洲國家造成很大的影響,其後,川普指控歐洲對美國出超,造成貿易不平等,開始對歐洲許多商品課徵關稅,川普也指控歐洲各國未分擔北約軍費,揚言退出北約,並減少在德國駐軍,更為了北溪天然氣2號管線問題對歐洲進行制裁。這些舉動都讓歐洲累積了許多不滿,造成歐美關係大幅惡化。   美國之所以反對北溪天然氣2號管線,是因北溪管線直接連接俄羅斯,能讓俄羅斯的所有天然氣直接出口到歐洲,影響美國在歐洲進行的液化天然氣利益。俄羅斯在2014年因併吞克里米亞而遭歐洲委員會取消投票權,俄羅斯也拒繳會費與其對抗,然而在去年,歐洲委員會進行投票,讓俄羅斯全面重返歐洲委員會,況且,歐洲與俄羅斯積極討論北溪計畫,可以看出歐洲期望與俄羅斯建立實質合作關係,並看重俄羅斯在歐洲與世界地位。   歐洲多次拒絕美國一同對抗中國,明顯不想在中美之間靠邊站,歐洲堅守著與中國的經濟貿易利益,在不管疫情、華為、香港國安法等事件上都沒有對中國嚴厲指責,相較其他國家態度溫和許多,顯示歐洲在美壓力下,堅持拒絕靠美抗中,想要維持中美歐的三角關係。但是在今年疫情下,為中歐關係帶來了一些變數,歐洲國家欲擺脫對中國生產線的依賴性,而與中國合作時,歐洲的民主價值也不斷受到民眾懷疑與批評,是中歐關係面臨的挑戰。   歐洲在中美俄三國之間似乎都保持著友好、卻未完全親近的態度,不願意失去任一方的利益,也期望透過彼此關係來相互制衡,例如讓美國、俄國制衡中國等,使四方之間的權力、利益都處於平衡狀態。我認為若是中美對抗持續下去,形成新冷戰的情形,歐洲可能會與俄國合作,一同以第三強權自居,拉攏同樣不願選邊站的國家,擴大勢力,並重新恢復歐洲的地位及重要性。
  • 投書 歐洲統合大難關 歐盟留的住各國嗎?

    2020.11.14 | 23:56

      歐洲在今年2、3月時爆發了第一波新冠肺炎疫情,造成歐洲各國家的巨大損失,當各國意識到事情嚴重性後緊急發布了許多限制令,像是封鎖邊境、限制商店營業、限制居民外出、要求戴口罩等,而在5月時疫情逐漸趨緩,歐盟呼籲各國放寬各國邊境,卻造成9月開始的第二波疫情產生,不僅較第一波疫情嚴重,限制措施更加重,使得民眾對政府越來越不諒解,抗議、反對聲浪越來越嚴重,歐洲社會瀰漫著懷疑與不安。過去,當歐洲社會逐漸動盪時,我們都會看到歐盟挺身而出,整合歐洲各國意見,努力讓歐洲各國與社會恢復平靜安穩,然而在COVID-19疫情下,在歐洲似乎較少見歐盟的影子。   歐盟為歐洲模式──歐洲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合作模式──的展現,參與歐盟的各國將主權交出(除了外交、軍事與稅收),形成的超國家組織。歐盟擁有制定共同政策的權力,而若是各國法規與歐盟理念相違背,也能由歐盟憲法法庭裁決無效,歐盟央行也扮演穩定歐元匯率、控制歐元國經濟的重要地位,足以看出歐盟對於參與國家的重要性。然而這次疫情下,歐洲各國選擇關閉各國邊界,而非優先實行歐盟的申根協議;有些國家選擇扣留他國的防疫貨品或禁止本國防疫物資出口,而非遵守歐盟的貨物流通政策;更有些國家表態反對給予經濟弱勢的疫情國家金援,而非依照歐盟經濟統合、互相扶持的理念。歐盟各國看起來越來越分散,在這次疫情下,歐盟似乎面臨了巨大挑戰。   疫情下歐盟主要有兩大作為,一是持續對歐洲各國喊話,希望各國團結合作,一同對抗疫情與研發疫苗,二是歐盟史上最大筆的紓困方案。團結合作一詞很難在歐洲各國間看出來,不論是封鎖邊境、限制防疫物資進出口甚至是經過、反對金援等行為,都讓我認為此次疫情下歐洲各國以本國為首要,不多加考慮鄰國或歐盟立場,在這個情境下,歐盟努力促成的最大筆紓困方案──NGEU計畫,令我嘆為觀止。NGEU計畫為一7500億歐元(約8648億美元)的紓困方案,被視為歐盟的一大里程碑,因為其達到了債務共同化。透過歐盟各國聯合舉債,以減少經濟弱勢國家舉債成本,且這7500億中有3900億是不必償還的,協助各國透過財政挹注快速恢復經濟。然而,債務共同化也讓我們看見了一直長存於歐盟內部的危機──經濟發展不均。   一直以來,歐盟的財務多由德國、法國、挪威等經濟穩健國家負擔,還必須分擔東、南歐的債務問題,在這次疫情下,許多經濟穩定國家陸續表露出不願再幫助經濟弱勢國家,而當初英國脫歐的其中一個原因也與這相關。疫情下歐盟實質作用模糊、各國拿回主權等,不禁讓人懷疑歐盟的存在意義,我認為,在此次COVID-19疫情過後,若是歐盟經濟發展不均的問題未獲得解決,歐盟國家可能會不再願意交出主權,而慢慢走向脫歐之路。到時緊密合作的歐洲模式將不再,歐盟優勢喪失之時,歐洲的未來將會如何呢?我相信必定會充滿著挑戰與困難。
  • 投書 解封拚經濟 歐洲扛的住嗎?

    2020.05.18 | 21:44

      歐洲近期陸續解除多項防疫禁令,大多歐洲國家在六月就會幾乎全面開放商店、飯店、酒吧等營業,學校也大多恢復上課,戶外活動、休閒也將不被限制,許多歐盟國家更已開放鄰國出入境,並已經不用採取14天隔離措施,就連目前每日確診數還是偏高的英國,也在經濟與政治的影響下,取消法國入境的隔離規定,顯示疫情趨緩的情況下,各國打算盡快解除各項規定,希望國家經濟能恢復成常態,避免更多、更長遠的利益損失。   但是如此匆忙的解除禁令,振興經濟,真的是恰當的嗎?根據google的每日新增病例數來看,控制得最好的歐洲大國為法國,今日病例數大約為百人;德國病例數則有五百多人;東歐的義大利仍有六百多人,而西班牙則有1000人;目前為歐洲病例數亞軍的英國(冠軍為俄羅斯)病例數仍有3534人,在全球中單日新增病例數也是第六高的;其餘歐洲小國多尚有病例數,從個位數到百位數不等。或許跟美國或俄羅斯的新增病例數比起來,看似少了很多,但已適合達到如此大規模解封的地步了嗎?我並不這麼認為。   以德國來說,德國對入境的歐盟會員國以及英國人民放寬隔離規定,只會提出隔離建議,並不會強制隔離,並將全面撤除邊境限制,許多歐盟國家包括法國也採取相同的措施,這是由於歐盟於13日建議歐盟會員國取消邊境限制,好讓觀光旅遊業能夠重啟,這雖然對歐盟國家及英國來說增加了許多方便性,並可以稍微恢復被疫情重創的旅遊觀光業,但卻增加了更多感染風險,英國為尚未降低感染數的國家,鄰國也都還存有病例數,若取消強制隔離措施容易讓疫情擴張,大幅增加大二波疫情再起的危機。   我認為,儘管歐洲各國有目共睹疫情的嚴重性,許多人民仍然未有完全的危機意識,當英國政府宣布即將解除外出禁令的同時,許多民眾誤以為已解除禁令,便迫不及待的外出,造成公園人過多,警察只能無奈驅趕,這明顯看出當地人民防疫概念不夠完全,若是完全解封,過於疏忽只會讓疫情愈演愈烈。另外,義大利將在6月開放出入境與國內自由旅遊,義大利為這次疫情死亡數全球第三大國,今日確診人數也尚有600人,開放出入境與自由行十分危險,解封意味著政府認為疫情已在控制範圍內,可能更大降低人民自我防護的意識,加上西方較沒有配戴口罩的習慣,若是人民認為已處於安全時期,就不會繼續配戴口罩,更嚴重的是,禁令頒布已有時日,民眾極度希望外出,輕易地頒布自由行可能讓旅遊景點人數暴增,顯然是病毒最棒的溫床。   歐洲各國過於聚焦於恢復觀光、振興經濟,輕忽了疫情再度爆發的可能性,況且現在疫苗尚未研發成功,無預防措施,政府解封後就只能由民眾自主管理,可惜歐洲民眾防疫觀念較為薄弱,很難有效防止疫情擴散。我認為,歐盟與歐洲各國政府皆須再次謹慎思考,評估自身狀況與周圍國家的情形,再逐步放寬禁令,第一波疫情之大便是讓我們學習應對措施,若不重視這次教訓,如此快速的解封、寬鬆的措施、粗略的評估,只會讓過去因疫情死亡的人們白白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