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戴境吟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戴境吟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我是馬來西亞人 我也是馬來西亞華人

    2020.04.05 | 15:48

     「我是馬來西亞人,我也是馬來西亞華人。」 取自:馬來西亞馬六甲培風中學 馬來西亞的華人社會之所以會形成與英國對東南亞及中國南方殖民侵略有著莫大的關聯。正是因為西方殖民的歷史背景,才會有了海峽華人的存在。馬來西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有著不同程度的排華運動,這也是東南亞國家脫離殖民化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馬來西亞民族(馬來語:Bangsa Malaysia)是馬來西亞前任首相馬哈迪的一個理想政策,試圖為所有馬來西亞公民創造一個具有包容性的民族認同,從而放棄舊有國家文化政策所強調的馬來民族認同。但是,對於前期馬來西亞憲法中關於馬來人特權和特殊地位的規定,納吉卻認為,這個概念是違憲的,並且堅持強調馬來人(馬來西亞馬來人)必須成為這個國家的「首要民族」。   因此,馬來西亞華人至今在種族社會平等與種族政治中不斷地成為了犧牲者。甚至馬來西亞教育的終極目標為以馬來語作為唯一的教學媒介語,換言之,華語、淡米爾語遲早都會在馬來西亞消失。2019年9月14日,馬來西亞反對黨還舉辦了一場「馬來人尊嚴大會」,主要目的是宣稱馬來西亞這片土地是僅屬於馬來人的並要求政府取消多源流教育。   馬來西亞華人就是生活在這種隱藏的威脅下,但依然在這片土地上默默堅持著自己的母語教育。在60年代時,政府就規定:只有以馬來語為教學媒介語的學校才能獲得政府的津貼,於是很多中文中學紛紛改制,變為政府中學。但是,堅持中文教育的華人先賢(林連玉先生)依然堅定地表明:「華文中學是華人文化的堡壘,津貼可以剝奪,華人中學不能不辦!」   拍攝者:戴境吟 在林連玉先生的堅持下,華文中學體制得以保存,但是卻夾雜了一群馬來西亞華人先賢們的血與淚。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在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都是依靠著民間的社會大眾獨立經營與支撐默默走到了今天。或許沒有人知道這一切,但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母語教育的權利是經歷了幾代人的堅韌與奮戰才得以艱難地被保留下來,才有了現在對華語依舊熱愛與熟悉的我們的存在。   在馬來西亞的的教育法令中,華文中學依舊被排除在國家教育主流之外,獨中文憑依舊不被政府承認。可笑的是,當全世界大部分高等學府都承認獨中統考文憑的時候,馬來西亞政府本身卻不承認。   馬來西亞是一個多元民族的國家,其中包括華人、馬來人與印度人。雖然我們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化與生長背景,但是與大多數人的想像不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相處得非常融洽。無論是馬來人又或是印度人其實都非常好相處,至於種族的各種衝突與紛爭大多數都是因為政治激化所產生的。人民對於民族間語言、食物與傳統習俗的接受度都非常地伸縮性,大家都會互相尊重彼此的禁忌與願意嘗試融入或了解各民族的不同點,這是馬來西亞很溫暖的地方。 生長在這片土地上,我為馬來西亞的多元民族感到光榮,正是因為馬來西亞的多元文化才讓這個國家有了獨特的屬性與歷史背景,才讓這個國家有了獨具風格的魅力與感染力。雖然我們擁有多元文化與種族,但是華人該有的文化傳承和習俗,馬來西亞華人都一一堅持一代一代地傳承了下來。   無論是農曆新年、元宵節、清明節、中秋節又或是各種華人的傳統節日與習俗,馬來西亞華人可說是一個不漏地傳承了下來。除了節日之外,馬來西亞華人不論是在音樂、舞蹈、武術方面上都有著一份堅持並且還開創了新的傳統藝術,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二十四節令鼓」。  取自:馬來西亞馬六甲培風中學 這不僅是對於華人文化傳承性的堅持,我覺得這更是一種習慣與自覺。這是一種華人對於文化保存的熱情,也是對於自身民族延續的使命感。如若讓我選擇,我依舊慶幸自己出生於這片土地,我愛我的國家,也愛我馬來西亞華人的身份。或許有很多人對於「馬來西亞華人」還不甚了解,但依舊不改我對這篇國土的熱愛。只要還有一個台灣的朋友問我:「為什麼你們馬來西亞人會說華語?」我想我還是會認真地和他解釋:「因為我是馬來西亞華人,從小就學著華語長大。」
  • 投書 我們需要拯救的從來都不是地球 其實是我們自己

    2020.03.23 | 09:30

    「起初,沒有人在意這一場災難,這不過是一場山火、一次旱災、一個物種的滅絕、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這場災難和每個人息息相關。」——《流浪地球》   2020年的新冠狀病毒,真的是毫無預警地出現嗎?它究竟是悄無聲息地出現,還是其實早已蓄勢待發,又或是我們把「它們」逼迫出來的?是否還有其他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索和想像?無論是冠狀病毒、美國流感、澳洲大火、又或是東非蝗災,無一不是在提醒我們人類應該去正視自己對於環境與世界的作為是否引起了大自然或是地球的反噬。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全球生物多樣性宛如一副絢麗的掛毯,而人類也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讓我們得以果腹,得以呼吸」。他表示:「然而,人類似乎已經忘記,我們是多麼需要大自然,才能獲得生存和幸福。隨著人口和需求持續增長,我們不斷用竭澤而漁的方式壓榨自然資源,其中也包括野生動植物和它們的棲息地」。  攝影:戴境吟   我不禁開始反思,人類對待大自然與動植物的方式是否出現了問題。動植物在經歷了人類的肆意濫殺、砍伐破壞後,會不會因此出現很多的延伸問題?除了是物種滅絕問題以外,動物會不會因環境改變在遷徒過程中產生基因突變或變異的可能性,地球才會在近幾年內屢次出現不同程度的災害與病毒。   由於人類過度獵殺,研究發現越來越多非洲象的基因出現改變,導致它們出生就沒有象牙。環境污染的問題也導致了各物種的外觀與器官發生突變,如:雙頭蛇、連體鱷魚、獨眼鯊等。       攝影:戴境吟 究竟是什麼樣的心態讓這些殘忍的盜獵者去傷害這些無辜的生命?動物的生命難道就不該被平等地對待嗎?換言之,世界上所有的物種保育都需要人類的配合。每一個物種的消失對於大自然而言都是一次巨大的損失。人類與環境及物種一旦失去平衡,地球也將慢慢步入滅絕。你或我,都真的想過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嗎?   2019年開始,全球物種滅絕的速度已面臨失控的局面並持續不斷加快中。根據聯合國在巴黎發布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中顯示,地球已有接近四分之一的植物面臨著在未來十年內消失的險境。在污染問題上,報告顯示從1980年開始,海洋塑料污染增加了十倍,至少影響了267種海洋動物。但人類依舊肆意開墾與無限制地濫殺無辜的生命對大自然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傷害。   對於一些無目的濫殺動植物以及圈禁它們但卻沒有給予足夠生存空間的人類,何曾想過它們的感受與心酸。不僅能從動植物的感受和舉動看出,更多的是整個社會環境與地球的種種災難都在以它的方式讓我們知道事情的嚴重性。   雖然世界上有很多保育中心和為環境獻身的志工團體等,但仍需要所有人的配合與支持,才能夠真正地發揮效益。我們應該開始正視自身與環境和物種之間的相處之道,並通過我們的力量去改變或是減輕地球的負擔。 攝影:戴境吟   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式去改變:   嚴格實施並執行禁食野生動物法 濫食野生動物會引發很多未知的災難,而此問題對國家公共安全構成了很大的隱患。因此,無論是政府或人民都應該對食用野生動物的問題嚴格把關。政府應該制定禁食野生動物法,人民也必須極力配合並執行,切實地杜絕一切衛生安全風險。   停止動物表演 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心,動物園不乏會有一些表演以及活動讓遊客觀賞。但動物真的快樂嗎?動物是經歷了什麼樣的訓練才練就了那些有趣滑稽的表演,又是多麼地嚮往無憂寬廣的原生地?只要人類沒有這樣的需求,讓動物們都能夠依循天性生活,相信當我們看見自由歡樂的它們也會由衷地為他們感到快樂。           生活習慣的綠化 無論是共車、減塑、又或是節能減碳,都應從自身做起。我們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及使用環保袋等,培養這些好習慣的你將會發現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並能夠大大降低對動植物生存構成的威脅。     攝影:戴境吟   此次疫情若是得到控制,你我又是否能夠保證其它病毒不再發生?我們究竟應該經歷多少次的生死交錯和災難病痛才會真正甦醒與改變?從此時此刻經歷的痛開始,我們都應該去反思、去改變與自然生存的模式。   我想,只要我們願意做出改變,地球會看見,大自然也會原諒我們。我們只是缺乏開始行動的勇氣,但你有面對物種滅絕,世界結束的勇氣嗎?   我們需要拯救的從來都不是地球,其實是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