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公園作為景觀美化與運動休閒的功能,在未來也許要以防災的角度來看待了,但台北市的公園綠地不僅沒有增加,取而代之的是公共設施物。淡江建築系副教授黃瑞茂在newtalk「都市改革派」節目中提到,台北市在日據時期規劃許多大型公園,戰後卻因為公共設施的需求而使這些公園變更地目或消失,大面積的綠地不僅被公共設施取代,綠地原先所擁有的生態機能也被覆蓋。
黃瑞茂指出,如原先的5號公園,現已轉為台北小巨蛋及社教館的使用場址;而花博場館則是建立在原先的1、2、3、4號公園之上,大面積的綠地不僅被公共設施取代,綠地原先所擁有的生態機能也被覆蓋。
OURs都市改革組織理事彭揚凱表示,過去其他國家會藉由辦博覽會新闢公園,但台灣是拿既有的公園綠地建場館,根本是便宜行事。
黃瑞茂以2012倫敦奧運為例,指出倫敦市政府將找出2012塊土地,補助市民種植蔬菜,將荒廢的空地轉為綠油油的菜田。黃瑞茂期許市政府日後進行公共設施的建設時,能轉變其思考方向,朝向真正的永續生態方向經營。
黃瑞茂也拿出汀洲路上客家文化公園(原兒童交通博物館)的規畫設計圖,指出原本林貌豐富的公園,卻因設計跨堤平台及代表客家文化的梯田而要移植87棵樹;與市府溝通的經驗來看,他呼籲應改善因時程壓力而造成的溝通不良。
另外,他也認為「台北好好看」的綠地增加本應美意,但使用容積獎勵作為誘因,根本是以開發角度思考。台北市作為首善之都,對於城市規劃應更具永續的生態觀點,使城市能成為安居樂業之所在。他表示,將來希望能讓更多市民進行生態城市的實踐,如城市農園、園藝治療等,讓市民拓展更大程度的參與。
公園綠地的消逝代表台北市保命的防線流失。黃瑞茂認為,「熱島效應」讓熱能無法順利排出城市,而綠地的存在能發揮蒸散作用,讓台北盆地降溫;同時綠地的保水功能也能調節驟雨量,使城市免於淹水之患。
黃瑞茂提醒政府,要免除城市遭受熱浪與災害的侵襲,未來應透過法律規範的手段,更積極的保障這些公園。同時,市民也應對政府持續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