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台灣大學生淪為澳洲「台勞」引發社會廣泛討論,外交部則澄清打工遊學不應該以「台勞」稱之,應稱為「壯遊」;也有曾打工度假的青年高喊「我不是台勞!」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表示,此事件反映台灣面對真實的青年貧窮問題,焦點並不在於是否為「台勞」,而是在政府如何解決目前的青貧問題,否則「崩世代」惡夢將成真,台灣年輕將淪為失落的一代。
今(18)日中午的「開放編輯室」節目邀請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孫友聯,請他談談「台勞」的說法到底是哪裡有問題?為何外交部急於澄清?為何年輕人也強調自己非「台勞」?台灣是否真的薪資過低、存錢不易,導致某些青年寧可出國打工存錢。
孫友聯首先對於外交部出面澄清打工度假「壯遊」的動作不表意外,因為外交部仍保留「僕役」這樣的名詞,他認為外交部的作法其實扭曲了勞動的價值,對於台灣社會長期扭曲勞動價值,充其量只是「補了一槍」而已。他說,事實上有很多年輕人在國外打工度假,得到的不只是金錢與人生經驗,有些也深刻感受到國外對於勞動價值的尊重,讓他們不覺得自己只是在做一種低階的工作而已。
孫友聯批評,台灣社會長期扭曲對勞動價值的尊重,因此對「勞工」有某些負面的刻板印象,以打工度假來說,許多人透過這樣的方式增廣見聞,這份勇氣值得鼓勵,但反觀我們對「台勞」一詞的負面印象,也跟我們對外勞的歧視相呼應,因此我們也必須承認台灣社會對於「外勞」也非常不友善。
孫友聯以最近發生的「火車站紅龍事件」為例,認為台鐵在該事件中做了最錯誤的示範,台鐵應該向民眾說明外勞也應享有使用公共空間的權利。他說自己曾聽一個外勞朋友描述在台灣的生活宛如「集中營」,孫友聯說:「我想任何台灣人聽到這種說法,心頭都會一抽,沒有人希望台灣被這樣描述」。
孫友聯指出,雖然許多打工度假的年輕人是為了增廣見聞而去,但不可諱言的是,的確有人是為了存錢而去國外,這反映台灣的青年貧窮化問題已經浮上檯面,尤其是政府實施22K企業實習方案後,社會新鮮人已經受到「政府公定破盤價」的影響,大學起薪淪落到僅22K。
孫友聯認為,政府應正視青年貧窮問題,企業主不應再以用過即丟的態度對待新鮮人,不應認為總有22K的廉價青年等著替換,否則青貧問題不解決,只是把麻煩丟給下一代人,然而下一代人承受的卻是沈重的社會負擔、國債壓力等,「應該有人站出來解決問題,而且現在就要有行動,否則『崩世代』絕非憑空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