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患者數量增加快速,而台灣早發型失智症患者也達2萬名,但卻常常被醫療體系及患者家人忽視。患者吳運生54歲開始發病;妻子劉慧芳今(8)日表示,先生發病後,醫生開始僅告知是器質性精神病,8年來跑遍了大小醫院,看了13個科目,上千次門診,甚至求神問卜,直到最後是醫院志工告知到精神科看診後,才確診丈夫罹患了早發型失智症。
民進黨立委趙天麟今日召開「失智症年輕化,建構失智症友善醫療網」記者會,找來2位患者家屬現身說法。患者吳運生54歲出現症狀,劉慧芳於2007年11月起到08年6月帶先生按時看診,進醫院就像進廚房一樣;又因為症狀沒有改善,家屬到處求神問卜,甚至她先生還聽信詐騙集團說法,用房屋抵押貸款1500萬元。
劉慧芳表示,先前醫生告訴她,吳運生罹患器質性精神病;但即便她家裡有碩士、博士、大學教授與醫生,還是不懂什麼叫做器質性精神病,直到後來一個醫院志工告訴她,可以到失智症門診求診,才確診先生的病情,也讓她鬆了一口氣。
另一女患者林文智則於53歲出現症狀,兒子許又尹表示,父母早年離異,他又跟母親林文智關係不好。大學4年在南部唸書、加上澎湖當兵1年,都沒注意到母親的病情。同時間母親忘東忘西情況,讓他快抓狂。回家時,有時母親還想從窗戶爬進他房間,半夜也起來煮土司等等。直到2012年3月31日母親走失,隔天在幾十公里外的木柵被發現。許又尹帶她去榮總精神科檢查後,才確定是小腦萎縮症,且罹患阿茲海默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指出,台灣年輕的失智症患者大概有2萬多位,7個失智患者裡,有1個是65歲以下;但這個社會對年輕患者卻很不瞭解,整個醫療體系也不瞭解原來失智症也有早發性的。他們希望衛生署能推動,讓各縣市區域醫院以上層級應有失智症的特別門診。同時,也希望長照體系能取消年齡上的限制,讓這些患者得以進入照顧體系裡。
同時,失智症協會也提供失智症的十大警訊:
﹡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計畫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物
﹡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有困難分辨視覺影像和空間的關係
﹡語言表達會書寫出現困難
﹡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卻回頭尋找的能力
﹡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從職場或社交活動退出
﹡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失智症高危險因子
﹡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
﹡肥胖及過瘦
﹡頭部外傷
﹡抽菸
﹡憂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