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行動網絡今(12日)日公佈「2024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針對「2030減碳目標」,僅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提出2030年24±1%減碳目標,國民黨侯友宜、民眾黨柯文哲則是連最基本的2030年減碳目標都沒有提出。

由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環境權保障基金會、地球公民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共同組成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Taiwan Climate Action Network, TCAN),今天舉行「2024總統氣候政見放大鏡」網站即時公佈記者會,以七大政見指標檢視3名總統候選人的氣候政見。

針對「2030減碳目標」,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表示,3位總統候選人皆未提出具有企圖心的2030年減碳目標,及如何從碳費銜接到碳稅的中短期碳定價政策規劃。由於政府沒有碳預算的思考,導致2030年減碳目標淪為政治喊價,僅賴清德提出2030年24±1%減碳目標,而侯友宜及柯文哲,連最基本的2030年減碳目標都未提出。不過賴的碳定價因政策規劃,恐有為企業漂綠疑慮。

在「碳定價」方面,針對碳定價,僅文哲柯提出公開碳稅收入和使用情形與多元碳定價的政策規劃,而賴清德的碳定價政策規劃有為企業漂綠的疑慮。

「2030電力結構」部分,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表示,3位候選人提出的未來電力結構,再生能源、天然氣占比目標其實都相差不大,而民間主張2030年時再生能源占比應提升至40%,並在非核情況下,將燃煤發電占比削減至10%以下;侯與柯都主張重啟老舊核電廠,刻意忽略老舊核電的地震與故障風險,也未提及核電興建的時間與成本。

「再生能源」方面,台灣環境規劃協會常務理事李翰林說,3組目標配比為27%至30%不等,差異很小,也符合國際發展目標,但都欠缺各類型綠能的細部配比目標,很難讓社會理解其配比是否合理可行。

「產業轉型」部分,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葉品咸指出,3位候選人都有提產業轉型政見,但欠缺對高碳排產業,如石化、鋼鐵、水泥業的具體政策。

「公民參與」方面,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總監趙家緯說明,賴清德與柯文哲政見雖都強調全民對話,並提出面對氣候變遷應為社會運動,但並未面對現行公民參與因為忽略知情權形成的門檻。

至於「公正轉型」方面,趙家緯表示,3人均肯認此重要性,並提出以各類基金作為因應措施財源,但目前政見均未超出當前公正轉型政策範疇。呼籲若重視公正轉型,就需責成各主管機關偕同地方政府合作,掌握各地不同產業、職業身分、脆弱度的群體在轉型過程中面對的潛在挑戰。並面對工會組織率低、對淨零議題陌生、欠缺中長程規劃能力等瓶頸,結合碳定價收入、綠色金融、企業轉型計畫建立完整公正轉型支持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