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疫情持續延燒,指揮中心23日公布新增4126例本土確診。對此,北市聯合醫院醫師姜冠宇表示,「轉折點,可能要到了,但也別慌。」他點出4大點關於在民眾生活上的小提醒,他強調,防疫不是信仰,是科學,也是公德心,「扭曲事實與人身攻擊沒有幫助,多做友善開放的討論才是正途」。 

姜冠宇在臉書發文表示,現在是開啟大量居家隔離,又疫情高峰前夕發生幼童死亡案例,民眾恐慌是必然。他提醒民眾,「要永遠記住,無論病毒如何變異,應對原則都不會改變」,像做該做的功課,就是迎接期末考最好的方式

關於「職場保持衛生習慣」,他強調,第一線工作者(醫療、警消、超商、銀行業務員等)勤洗手與堅持戴口罩很重要,至於要不要搶購N95口罩,看個人職場需求,但若密合度太高,吸不到氣不舒適而一直拿下來,進而增加觸摸機會,還不如簡單的口罩「戴好戴滿一整天」,防止飛沫。

至於職場互動在高峰期的管理,他指出,台灣現階段是「減災」而非「真共存』」,還不會完全放任,所以職場管理還是要有一番作為應對社區感染不斷入侵職場,醫院也是如此!除了會議盡量線上開之外,也要減少人員跨部門調派增加職場傳染複雜性,人員需減少共餐機會,茶水間更需要適度管理,因應部門人力匡列時當機,勢必要有AB team輪流支援備案。

在生活上,他點出4大點,一、「場所應有所選擇」,可以不用為了疫情而把自己關著發瘋,但是也許有些朋友忍一忍減少頻繁去複雜場所,像是夜店、陪侍場所等會更好;如果是日常需要,像是健身館運動、菜市場,請一樣堅持戴好口罩。二、「請確保自己打好三劑」,他說,也許你還是會被感染也會傳染給別人,僅不會重症,但是因為打完三劑可以減少病毒複製、縮短你的病程
所以在整體族群可以降低傳播幅度。

他強調,三、「請不要囤物」,因為未來隔離天數只會縮短、不會增長,不需要塞東西搶資源,而且現在都有外送平台,藥物也有敬業的社區藥師配送,應該要好好利用這些資源。四、「有孩子的家庭,尤其是還沒與無法打疫苗的孩子,是開啟居家隔離時的重大挑戰」,因為小孩無法精確表達症狀,生理更不是縮小版大人,症狀難以居家監測,僅能建議兒童若高燒超過38度一天以上、抽蓄等過度嚴重狀況,要積極聯繫。他提醒,在政府建立暢通聯繫管道作業之前,請務必聽兒科醫師的指示,如果有熟悉的兒科醫師時,他猜測應該未來會有兒科工作人員駐診在居家隔離的聯繫。

關於篩檢方面,他表示,首先台灣疫情不太容易像香港高死亡率發展,香港至今累計每百萬人有2000人死亡,而是比較像是很有可能像是紐西蘭,至今累計每百萬人約僅110人死亡。他說,這是疫苗各年齡層覆蓋率帶來的差異,但是會跟香港會有很類似的就是
疫情大爆發後大多數案例不是PCR實驗室診斷的,「因為染疫速度仍是PCR量能追不上,也就是未來會變成自己快篩連篩兩次,就直接算確,兩次也幾乎無偽陽性的可能,定序也已經不是這麼重要了。」

最後他強調,防疫不是信仰,是科學,也是公德心,什麼階段做什麼事,有問題就反應,大家來想辦法怎麼配合,扭曲事實與人身攻擊沒有幫助,多做友善開放的討論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