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在今年1月份2次試射「極超音速飛彈」,軍事網站《Breaking Defense》16日刊出荷蘭國防學院副教授拉爾夫·薩維爾斯伯格(Ralph Savelsberg)和日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川口智彥(Tomohiko Kawaguchi)的分析結論,直指「令人不安」,因為「這種武器將美國在日本的基地置於新的危險之中」。
1月11日,在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親自指導」下,北韓向日本海試射極超音速飛彈,官媒聲稱成功擊中1000公里遠的目標物。
南韓聯合參謀本部公布資料,北韓11日上午7時27分從內陸向東海(日本海)發射1枚疑似彈道飛彈,其射程預估達到700公里以上、飛行高度為60公里、最快飛行速度為10馬赫上下。日本防衛省則是公佈了一張估計飛彈涵蓋範圍區的地圖,承認導彈可以在「不規則軌跡」上飛得更遠,沒有確認導彈最終擊中的位置。
事後北韓官媒《朝中社》報導,極超音速飛彈滑翔飛行至600公里處時完成「滑翔跳躍」,7公尺長的極超音速滑翔載具(hypersonic glide vehicle, HGV)分離,滑翔迂迴飛行240公里,在該階段可巧妙躲避敵方的飛彈攔截網,最終擊中1000公里遠的目標物。《朝中社》還公佈了金正恩在模糊的螢幕前的照片,隱約可見「計劃軌跡圖」最初的航向指向日本,但隨後轉向北方。
兩位學者根據先前分析的數據和相關導彈的工程技術估計進行電腦模擬試算,結果與觀測到的最大高度和速度以及北韓顯示的計劃軌跡相符,因此推論:結果令人擔憂,因為北韓新的極超音速飛彈嚴重挑戰現有的導彈防禦系統的能力。
分析報告中稱,最後階段的滑翔飛行器是否完成北韓「計劃軌跡」的飛行距離,無法獲得證實;但北韓如果真的達到計劃要求,那將是一種比具有類似射程的彈道導彈更危險的武器。因為這種武器將為保衛日本或美國在日本的基地,保留「極為有限的選擇」。
學者分析北韓這款極超音速飛彈,飛行高度60公里,彈道「不夠高」不會脫離大氣層,無法被神盾標準3型飛彈(SM-3)攔截;另一方面又「太高」並具備「跳躍轉向」不可預期能力,也無法使用一般地對空飛彈攔截。學者認為唯一「實用」的僅剩下薩德(THAAD)反飛彈系統,至於愛國者飛彈(Patriot)則有防護區域較小的疑慮。
北韓最高領導人金正恩參與11日飛彈試射的視察。 圖:翻攝朝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