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籍與共和黨籍總統,誰當選對台灣最有利?美國總統大選戰況激烈,民主黨候選人拜登目前拿下253張選舉人票,領先現任總統川普,對於入主白宮勝券在握。而拜登當選是否可能改變台美關係現況,備受各界關注,有人擔憂拜登若當選美國總統,台美關係恐倒退,不過回顧過去70年台美關係史,其實民主與共和兩黨都曾推動友台政策,也都曾做出不利台灣的舉措,其實都差不多,美中台關係主要還是因應國際情勢變化。況且,即便是同一個人做美國總統,如果做出了對台灣不利的決定,也會馬上另出一個對台灣有利的動作。

1953年韓戰停火,中共將目標轉移至台灣,多次砲擊金門。為防堵共產勢力蔓延亞洲,時任共和黨籍總統艾森豪表態派第七艦隊協防台灣,1954年12月,中華民國與美國雙方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除在軍事力上協防,亦防止了共產主義滲透台灣。1960年艾森豪訪台,成為目前美國首位且唯一一位訪台的總統,他在任內更撥款十億美元資助台灣,是打造台灣經濟基礎的重要關鍵。

1960年代末期,中共與蘇聯分裂,美國總統尼克森決定採取「聯中制蘇」策略,美中台關係也因此生變。1972年尼克森出訪中國與前中國國家主席毛澤東會面,並簽署《上海公報》,首次承認「一個中國」論述,台美關係陷入僵局。

此後美國政府持續推動與中共關係正常化,民主黨籍總統卡特任上後,除撤離在台美軍,更中止與台簽訂的協防條約。1979年美國與中華民國正式斷交,同時與中國建交。為彌補斷交後的安全漏洞,美國會兩黨推動《台灣關係法》提供台灣具備足夠的自衛能力,該法案在國會以壓倒性票數通過,原本欲行使否決權的卡特被迫簽署。《台灣關係法》內容規範台美間維持非官方交流,並承諾提供防禦性武器給台灣、維持經貿合作,關注人權議題,是台美多年來交流的重要基礎。

1980年共和黨籍總統雷根上任,並公開表示將重新調整台美關係,雖然他曾與中國簽署《八一七公報》,規範美國應逐漸減少對台軍售,重申「一個中國」政策,不過同時也向台灣提出「六大保證」強調美國雖與中國建交,但對台承諾不變,包括不干涉台灣主權立場、不會對台施壓。

有分析指出,雷根之所以簽署《八一七公報》主要是因應當時混亂的國際情勢,美國仍須與中國聯手對抗蘇聯及附庸國,但實際上他的立場仍親台,因此後來又提出「六大保證」,2016年共和黨將「六項保證」納入黨綱。

1992年老布希執政時期,出售台灣150架F-16戰機,至今仍是臺灣空軍主力戰機,他也被認為是對台較友好的總統之一。1993年民主黨籍柯林頓當選美國總統,1996年爆發第三次台海危機,柯林頓隨即派航母協防台灣,並警告北京,但柯林頓政府後期與中國關係密切,避談台灣問題,更赴發表「三不政策」,聲明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灣加入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台美關係再度降至冰點。

2001年共和黨籍總統小布希上任,批准大批對台軍售案,承諾協防台灣,但仍不支持台獨立場,不過分析認為,小布希執政時期為40年來台美關係最好的時期。

之後的歐巴馬政府雖然與台灣關係維持良好,但也沒有進一步發展,不過台灣智庫執行委員賴怡忠就曾指出,執政後期開始,美國就開始調整對台政策,讓美台關係有新的發展邏輯,而不是美中關係的子集,因此無論2020總統大選誰獲勝,台美關係都將朝向制度性方向前進。

2016年川普當選總統後台美關係迅速升溫,美國會兩黨議員共同提出《台灣旅行法》,並在2018年由川普簽署生效,旨在促進台美高層及交流;2019年美眾議院則通過《台灣保證法》,要求對台軍售,應常態化、重啟台美貿易協定會談、支持台灣參與國際組織。

回顧台美關係史,無論美國總統為民主黨或共和黨,都曾做出友台或不利台灣的政策,美中台關係主要還是因應國際情勢變化,不過值得期待的是,近年來台美關係逐漸升溫已成事實。美選開票倒數計時,我駐美代表蕭美琴昨(5日)也表示支持台灣正成為美國主流聲音,兩黨都有許多朋友肯定台灣,大選過後台美關係會如何發展,或許可以抱有期待。

美中台關係歷史。   圖:新頭殼製表

美中台關係歷史。   圖:新頭殼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