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英國善用深厚工業革命背景發展出「工業遺產旅遊(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由非官方團體主導執行,也慢慢形成古蹟與社區永續發展、共生共榮的奇特景象。其中,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位於英國施洛普郡(Shropshire)的鐵橋谷博物館群(Ironbridge Gorge Museum)。

台灣自2003年起推動觀光工廠產業,認為觀光工廠的本質需具備保存價值廣度、能強調獨特性、具產業知識、富教育意義、具歷史意義深度、能彰顯文化性等。但截至2019年2月,《食力》統計全台約有271家觀光工廠,包括通過經濟部審查的138家。然而,在台灣各處林立的觀光工廠中,無論是新建或修改舊廠房設計,縱然部分業者有意強調工廠的歷史感,但復古的展覽設計仍多流於表面,對於在地歷史、文化深度、產業知識傳承的再現,多半止於展示一些舊器物、輸出大幅的舊照片、建造仿古的街道場景等,這樣就夠了嗎?

有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也得知道怎麼打一手好牌!

製造業觀光化的概念起源可追溯至1980年代的英國,因為有著工業革命的深厚文化背景,英國善用境內的工業遺產,發展出「工業遺產旅遊(industrial heritage tourism)」類型的觀光資源。

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2016年產業分析報告,2015年歷史遺產觀光(包括工業遺產在內)的旅遊次數達1.92億次、產值約175億英鎊(約新台幣7,036.6億元);該單位估計,相關經濟活動不只對英國GDP貢獻了202億英鎊(約新台幣8122.2億元),更提供38.6萬的就業機會,即在英國每100份工作之中,就有一份是與歷史遺產觀光有關!而這樣的成功,多數來自企業自主與民間地方組織的推動!

工業遺產可與社區共生共榮 觀光工廠政策提升至地方發展層次

一般來說,英國的觀光工廠由業者策劃及推廣,屬於自主的商業行為,英國政府不會像台灣一樣為觀光工廠制定推動計畫或評鑑,除非是需要公權力維護的工業遺產,當局出於歷史保育的考量,才會對那些具歷史價值的觀光工廠,採取積極的管理政策。英國法律賦予地方政府維護歷史資產的責任與權力,地方政府須認定、規劃以及管理轄下的歷史保育區,而中央僅會提供必要的監督與支援。

至於實際保存工作,乃由非官方團體執行,另有半官方組織英格蘭遺產委員會(England Heritage)進行歷史遺產的維護及研究等工作,並協助制訂相關政策。若有工業遺產需要保育經費,可向地方議會或當地主管機關申請補助,其他慈善機構如國家遺產基金會(National Heritage Fund)亦是重要的經濟奧援。

時至今日,英國在法規明確的全國性管理架構下,不同單位得以分工合作。屬於工業遺產的觀光工廠作為市政規劃的一部份,已完全融入英國各大城鎮的景觀,又能為居民創造就業機會,刺激本地觀光消費,於是形成古蹟與社區共生共榮的景象,使得工業遺產旅遊有了永續發展的可能性。

文史保存結合商業觀光 鐵橋谷成工業遺產旅遊濫觴

其中,英國工業遺產旅遊最成功的案例,就是位於英國施洛普郡(Shropshire)的鐵橋谷博物館群(Ironbridge Gorge Museum)。這個曾是風光百年的產煤重鎮,在二戰期間受到德軍轟炸,當地的工廠幾乎全倒,戰後英國出現保育熱潮,鐵橋谷的發展協會於1967年籌組鐵橋谷博物館基金會(Ironbridge Gorge Museum Trust)決心復興當地文化。這個以教育與慈善為目的基金會,不依賴政府資助,而是向工業界或其他民間來源徵募,成立發展基金,營運所需的經費則來自遊客的營收。

鐵橋谷位處塞文河(River Severn)下游,沿河兩岸在工業時代曾經遍布鐵工廠和煤礦區。圖:食力/提供

基金會首先選定幾處包括鐵橋谷在內的工業遺產作為修復目標,並提出極其關鍵的發展建議,日後也成為博物館管理的指導原則,最重要的是,在博物館的規劃上摒棄了傳統概念上博物館就是建造單棟建築的形式,而是依照鐵橋谷既有的工業相關古蹟基礎來發展出「博物館群」。此舉將工業遺產納入鐵橋谷的地區規劃裡,這在當代屬於革命性的概念,使得鐵橋谷博物館與一般觀光工廠有著不一樣的策略高度,把觀光工廠提升到地方發展政策的層次。

鐵橋谷於1971年開始漫長的營建工程,郡政府規劃單位(Local Planning Authority)從中協助及提供技術支援,例如協助修復鐵橋谷西南方的鐵橋本體。經過15年的努力,鐵橋谷浴火重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認定下,於1986年成為史上首個工業型的世界遺產!如今鐵橋谷聚集了10座工業博物館,不僅可維護該鎮的自然景觀,一系列的博物館更為鎮民創造上千個工作機會,兼具文史保存與商業觀光的雙重功能,每年有超過54.5萬旅客到訪。

忠實還原英國工業榮景 官民合力造就全球第一個工業型世界遺產

鐵橋谷博物館基金會的第一任總經理尼爾.科森斯認為,應該以消費者的角度來處理古蹟保存的問題,博物館必須自視為一家企業來營運。換言之,博物館群內的設施、服務都必須思考能否讓遊客感到賓至如歸,宣傳手段能否吸引民眾到訪,凡此種種,皆是確保鐵橋谷得以永續經營的要素。

現今鐵橋谷的10座博物館,雖然主題特色各不相同,但始終貫徹尼爾.科森斯所提倡的企業精神,以鐵橋谷最受歡迎的露天博物館「布里茨山維多利亞鎮(Blists Hill Victorian Town)」為例,內有扮演維多利亞時期的居民,像是裁縫師、麵包師傅和鐵匠等古代職人,向遊客示範各種傳統手藝,寓教於樂;其他展區如布羅斯利管道博物館(Broseley Pipeworks)和柏油隧道(Tar Tunnels)等,均逼真還原昔年的工業榮景,重現英國獨有的歷史魅力!鐵橋谷的成功,吸引以西歐為主的老牌工業國紛紛仿效,大大改變了觀光工廠的型態! 

「布里茨山維多利亞鎮」中會有居民扮演皮匠展現古代工藝技術。圖:食力/提供

從鐵橋谷的案例可知,台灣在日治時期開始工業化,不乏歷史悠久的本地品牌,例如酒廠和糖廠,其實具有足夠的文化資本去拓展深度旅遊的市場,然而,除了對個別業者進行輔導或補助,台灣政府未來或許更應該從地方建設、有形或無形文化資產保育的角度,對觀光工廠作更完善的規劃,其格局觀的大小將會影響整個觀光工廠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