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漢肺炎(COVID-19)在歐美肆虐的同時,羥氯奎寧(Hydroxychloroquine,簡稱HCQ,市場多以Nivaquine或Plaquenil為藥名)讓此疾病的治療出現了一絲曙光。法國馬賽大學感染研究中心教授Didier Raoult釋出的臨床報告,雖然規模很小(36人),但羥氯奎寧有明顯的療效,搭配日舒(Azithromycin)使用效果更為顯著,目前正在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以找出更嚴謹的證據。
本人非專業醫學背景,無法判斷羥氯奎寧在後續的實驗中是否能證實真的具有療效。然而在政治上,奎寧類藥品已成為關鍵性的戰略物資,殆無疑問。在疫苗與解藥短時間內都難以開發出來的情況下,羥氯奎寧能有效降低武漢肺炎病毒量及效果在越早期使用效果越好的兩個特性,在篩檢能量可以跟上的同時,篩檢出輕症並提早投藥,可能成為目前全世界抑制疫情大流行唯一的希望。也因此法國及美國,都緊急相繼將其納入武漢肺炎病毒的醫療指引,而台灣也已經確認將其納入武漢病毒治療暫行指引的第五版,可彰顯其價值。
醫藥類產品的進入障礙在於認證,所以雖然其他國家可能有能力製造羥氯奎寧等藥品,仍然可能會因為認證上時效性而造成疫情救治的延宕,台灣已有從原料藥到藥品製造廠商已經認證之完整供應鏈,在現今奎寧藥原廠諾華(Novartis)缺貨的同時,更顯得難能可貴。
另外一點值得觀察的是:美國也正在進行醫藥產業鍊去中國化,中國新華社在3/4時發表一篇文章的文章中表示「只要中國宣布藥品盡量滿足國內而禁止出口,美國將會陷入新冠肺炎疫情的地獄。」清楚地表明中國的原料藥產業佔了美國藥品供應鏈90%市佔率,而扼住了美國藥品供應的咽喉,對美國的國家安全造成了很大的隱憂,美國總統Trump與白宮貿易顧問Peter Navarro曾為此多次公開發言,要求藥品製造供應鏈離開中國。也因此美國藥品產業鍊去中國化勢在必行,而台灣的原料藥產業有望取代中國,取得這個去中國化供應鏈的重要位置。
於此同時,WHO發出正式聲明討論台灣是否能成為會員國的爭議,我們也跟目前疫情最嚴重的美國與歐盟分別簽署了「台美防疫夥伴關係聯合聲明」以及「歐盟與中研院合作開發快篩與疫苗協議」,建立起了對抗疫情的盟友關係,清楚表示目前公衛醫療相關議題,已經成為了台灣外交的主戰場。在台灣產能足夠自用的情況前提之下,政府該仿照「口罩國家隊」的方式,更積極介入羥氯奎寧的製造與徵用,提供我們的盟友抗疫所需,這才是Taiwan Can Help的真正意義,也可為我國醫藥產業邁出踏實的一步。
作者 : 林若伊 / 前外資投信研究員,現金融科技新創副投資長
(註:本人雖持有投信投顧業務員執照,然而本文僅為政治評論,不代表任何投資建議。另需注意本人已持有羥氯奎寧相關供應鏈之多頭部位,包括其衍生性金融商品,且短期可能進行購入或賣出之操作,其利益衝突議題需本文讀者知悉)
硫酸羥氯奎寧。許多國家將此類藥物視為對抗武漢肺炎重要物資。 圖 : 翻攝自drugs.ol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