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獲《六都春秋》同意轉載

送君者皆自崖而返 君自此遠矣 ──莊子

「同情我們但不了解我們的人,自然是我們的朋友,特別是在艱難困苦的時刻;而了解我們但不同情我們的人所説的話是值得我們特別警惕的。然而最寶貴的是又了解我們而又同情我們的人,尤其是他們的同情是由了解而來的」,這是傳斯年先生,時任北京大學代理校長,於送別李約瑟先生回國時所講的一段話。

意識形態的遷就 中國文化論述權仍由西方主宰

二戰時,1940年6月英法聯軍被德國由鄧克爾克海岸趕出歐陸,日本在遠東已蠢蠢欲動,1941年底,日本先攻擊美國珍珠港,稍後馬上攻擊英丶法丶荷丶及美國在東亞的殖民地,短時間就攻克菲律賓丶印尼及馬來亞。這時英美兩國同時對日宣戰,開啟了太平洋戰爭,兩國馬上結盟中國,由四川的背後雲貴高原,飛過駝峰空運及綿延的山路車運,將戰爭物資不斷送到中國抗戰的大後方,同時進駐大批的軍事及科技顅問。李約瑟先生即是於此時期由英國飛到昆明,處理科技支援的工作。其最重要的任務,是幫助中國當時的科技能力的提昇,尤其撤退到大後方的各個大學,急需實驗設備,及和西方科技界相互交流等事務。其在戰時的中國,停留近了四年,幾乎走遍了大後方所有的地域。並將其早年在劍橋即興起的疑問,到底中國的科技有那些成果?使其能雄霸東亞二千年,經此戰時歷練,加上中國友人的熱情回應,使其找到終身的職志。回英國後,其即馬上向劍橋出版社提出「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的出書計劃,由此其後半輩子,即全部投入此研究領域。直到其於1995年過世,書籍仍由李約瑟研究所持續出版。目前全套書共七大卷,從第四卷後,又分成很多分冊。從1954年起出第一卷,最近部分更新版已到2015年還在出書。當中第一卷:導論,第二卷:科學思想史,第三卷數學丶及海洋與地球科學,第四卷:物理與物質科技,第五卷:化學與化工科技,第六卷:生物與生命科技,第七卷:社會背景,目前共7卷26冊以上。這浩浩蕩蕩,幾乎利用西方科技分類,重新審視整理中國古籍內容。而中文翻譯仍在進行中。這儼如今日的四庫全書科技類之出版計劃。不知兩岸政府有何感想,台灣由商務印書館,陳立夫主導節譯本共出版12冊,早在未出完英文全書前,已停止翻譯出版。大陸則停停擺擺全譯本出版14冊,而最敏感的社會背景,縱使兩岸雖都各自出版中國科技史之著作,此問題均不處理,不敢討論。從今爾後,要研究中國科技史,得先經過此幾十冊英文著作之考驗。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中國譯本。


中國思想界長期花在意識形態爭論,兩岸分治後,更是各走極端,中國忙著編譯馬列全集,毛澤東選集。台灣忙著出版孫中山全集丶蔣總統著作,雙邊都在強調黨化教育,神化政治領導人的權威。結果最重要的傳統文獻中的科學與技術內容,卻由劍橋大學率先號召出版,現其研究及出版計劃已更進一步,獨立成李約瑟研究所,且擴大範圍包含日本和韓國,以東亞之科學與文明做為研究出版目標,儼然是歐洲東方學之重鎮。對照英國劍橋出版社,再看中國科學院及台灣文化復興總會對此課題之處理模弍,才知差異何其大。當年胡適等人倡議,用西方人文與社會科學方法重整國故。幾十年了,大陸翻譯海外中國研究系列叢書,水準都比兩岸本土學者水準高。而這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也就是中國之科技曾領先西方千年以上,而近代卻沒有發展出產業革命及資本主義,其提問丶搜尋證據丶及出版論述丶各方辯論,全由西方人主宰。不論此提問是否正確,這情境比日俄戰爭在中國開打更令華人難堪。中文能力及文言文典籍知識,那一樣西方人有優勢。從五四到今,科學之重要性已為兩岸政府強調幾十年。而這文化論述權就這樣白白送給英文世界,而我們還得花九牛二虎之力,翻譯回來閲讀。所以説,中國崛起,不是開玩笑嗎?下面我們針對學界對此討論,稍做引伸介紹。

千年文明何成將死之軀? 經驗摸索無法成就體系建構

基本上,大家都承認中國在整個上千年的文明中,在技術領域大部份勝過西方世界,甚至在經濟生活上,比西方世界更進步。直到鴉片戰爭前,西方仍需花大量白銀來交換中國的茶葉丶磁器及絲織品。但中國範圍太大,此進步性很不均勻,如冮南的區域和西北或西南區域,文化及生活水準很難一致。但有一最根本的思想源由在於,西方有科學革命之數理基礎打底,才能在軍事工業上先突破,進而在各產業革命中先後建立起相應的抽象理論。

現就以工業革命中的蒸汽機之技術發明來做説明,英國瓦特大約在1776年左右,即開發出最初雛形,並開始應用在各工業領域。但做為蒸汽機基礎理論的四大定律,卻為日後改善其工作效率中一一出現,如涉能量守恆第一定律,重點在確認功和熱之能量轉換關係,此由焦耳於1843年提出。而第二定律,渉及熱機輸出之功一定小於輸入之總熱量,並且定義熵之概念,是在1850年確認。而第三定律,即通過有限層由高溫到低溫冷凍機之操作,永遠無法將系統降到絕對零度之境界,是到二十世紀1906年才建構起來。而涉及熱平衝之第零定律,直到1930年代才為學界各方認識到其重要性。

而這四大定律都是經驗定律,在長達一百多年的理論建構過程中,所涉及的數學並不高深,反倒是實驗量測和理論間對應關係非常嚴謹。若無前期從十七世紀起牛頓力學為基礎之經驗,西方人就不會嚴密推理出完整之理論體系。更深來看,牛頓力學三大定律,是來自學習歐基里德幾何原本之五大公式之啟發而來。而中國是1607年才翻譯出此幾何原本之前六卷,直到1857年加上後九卷,才完成文言文之全譯本。即長期教導西方人邏輯推理之幾何原本,中國整整晚西方二千年才譯出,而譯出後也沒產生多少文化及技術上之效應。所以若真中國先發明了蒸汽機,後續之熱力學定律也無法順利循推理程序發展出來,而涉及之效率改善,只能在歷史長河中慢慢嘗試錯誤積累出來。也就是中國任何技術成就,大都是憑借無名技匠長期模索中,找出的規律,而無相應有效的抽象體系來幫助推理。

從更長遠的歷史來看,李約瑟的難題,仍有很多面向可以討論。如前所言,李約瑟到戰時的昆明等地,是參與英美為抵抗日本,援助同盟國中國的科技實力(英帝國可是長期操控對華殖民活動,此時是倉促應付,從戰爭期間到戰後,邱吉爾一貫貶低中國戰場的貢獻)。只是李約瑟將之擴大,並發揮到超越各方想像的地步。以下就以三個相關的歷史場景來對照考察,才能看出西方人在歷史長河中,如何曲折地看待中國,那絶不是亙古不變,而是起起伏伏反映在雙方的互動中。

李約瑟。

東西交流千年爭戰時代 傳統帝國與新興帝國的角力

1298年至1299年,威尼斯商人馬可波羅在被俘的熱那亞獄中,口述給其操古法語文學家獄友,描寫主人公從十七歲時延陸路到元朝大都面見忽必烈,並在中國南北各地任官十七年,記下所見所聞。最後於1292年由泉州出發,為護送蒙古公主出嫁波斯,沿海路花三年回到威尼斯。此書手抄本在歐洲被譯成六十多種語言,廣為流傳,成為西方對中國鮮明而詳細的第一次印象。現代東西方學者都在爭論馬可波羅是否真到中國,但以當年遊記之水準,九成真的情境,應是八九不離十。現在要問這一本書,為何西方那麼狂熱傳抄,比聖經還流行?答案在蒙古西征。那時蒙古勢力把西方東部的歐亞大陸徹底佔領下來,整個西方拉丁世界無不緊張渡日,深怕蒙古鐵騎(黃禍)是否會再度無端西征湧入。

蒙古西征三次,第一次走中線(1219~1224),打到俄羅斯,因成吉斯汗死亡而撤軍。第二次西征走北線(1235~1242),穿過俄羅斯打到中歐腹地,消滅匈牙利,擊垮波蘭丶德國和法國聯軍(尤其法國聖殿騎士幾乎全部陣亡),因窩闊台大汗飲酒過量猝死,大軍回程經巴爾幹又消滅東正教的塞爾維亞及保加利亞王國。第三次走南線(1253~1259),消滅巴格達的阿巴斯王朝及大馬士革的阿尢斯王朝,因蒙哥汗於1259年戰死於四川,大軍才放棄埃及而回師。可以想見,若非每次蒙古大汗身亡,蒙古勢力遲早必打到西歐,歴史充滿偶然性倒真不假。西方人那時惶惶恐恐,認為上帝旨意保佑。教皇從1096年發起的十字軍東征,已把西歐蠻族一波波往東送,更在1204年,第四次東征時受威尼斯誘惑,背信棄義,攻下君士坦丁堡建立起拉丁帝國。那想東邊湧來更野蠻的蒙古鐵騎,橫掃歐亞大陸,而其最東邊的元帝國忽必烈大汗,正統治著繁華的中國。

教庭及各封建大王日夜不安,派了很多次大使到大汗帳下問候探風向,短暫東西方海陸貿易通暢,那就是馬可波羅東遊的時刻。後蒙古汗國分裂,奧圖曼帝國興起,掌控伊斯坦堡,由阿拉伯半島丶巴爾幹丶西亞丶埃及丶北非到西班牙南部,全被穆斯林教徒佔領。西方世界的東方貿易此時全被穆斯林切斷。想像中的中國,混雜著恐懼與貪念,即不斷浮在西方人的腦海,那都記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歐亞大陸已不通,只能循非洲西岸南下或西向大西洋賭運氣找通路。多少年了,哥倫布仍緊緊記在心中,1491年當其航行到美洲時,發現不是繁華的中國,那一定遊記中所提到更南方的印度,所以印地安人之名就烙在美洲原住民身上。日後西班牙丶葡萄牙丶荷蘭丶英國等海上帝國,無不以此遊記為基礎追尋管道想和中國做貿昜(荷蘭由此來台灣,將台灣引進現代史)。現西歐強大了,就開始貶低此遊記的真實性及其歴史上的意義,把其歸入如天方夜譚;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那種傳説般處理。

1793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以向大清朝皇帝乾隆八十大壽祝賀為由,派出以馬戛爾尼為大使的代表團,浩浩蕩蕩航行到天津大沽口上岸,同行有貴族丶天文學家丶畫家丶技師丶樂師等700餘人。並攜帶大量英國凖備之各類先進產品數百件當禮物,但對最先進之蒸汽機雖帶來並不呈上。而這些精巧工藝品,清朝皇室自康熙起即不斷透過耶穌會傳教士獲得,且自已仿造把玩,故禮品雖收,並無特殊物品令乾隆帝驚訝。而雙方就為晉見禮儀爭吵起來,代表東印度公司利益的所有通商要求,通通被清朝回絕。其實清朝特務早就通報朝庭東印度公司在印度孟加拉的所做所為,朝廷的政策就是閉關鎖國禁絕其由邊境侵擾。代表團一行人回程卻收穫很大,這花費東印度公司七萬八千多英磅的投資,終於讓大英帝國摸清了中國的底細。除了偷了茶種之外,英國看出中國小農經濟所建構的皇帝專制,只在通都大邑像個樣,一出皇城即滿滿是貧苦大眾,生活水準極低,但樂天知命認份過日(西方在大部分時間,可能比這還慘,但此時的英帝國貴族視野不同了)。當時中國帝國所集中的國家武備,遠非西班牙丶葡萄牙丶或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所能對抗。如1661年發生的鄭荷之戰,荷蘭已告失敗退出台灣,而鄭成功只是中國邊陲的海上集團而已。所以西丶葡丶荷雖久至遠東二三百年,仍不敢觸怒中國朝庭,曾十六次要求入京朝貢晉見,通通被回絕,也只能默認忍受。但英國經產業革命後,蒸汽輪船及火砲技術,已成熟先進(拿破崙説,上帝站在大砲多的一邊),而這恰恰是清朝官方所最不清楚的地方。這些見解已隱隱寫在馬戛爾尼的報告中。從馬可波羅遊記中對中國政治制度及商業城市的嵩高仰慕,到耶穌會傳教士所傳回,儒家經典及士大夫風雅進步之印象,通通一掃而空。這是一個無法和英法等國對抗的傳統帝國,現在只是用何種理由打破雙方的僵局而己,1840年鴉片戰爭,英國主戰派早就知道清朝海軍海防,絕對守不住大英帝國海軍之攻擊,只是反對派認為戰爭因鴉片貿易而起,替不法商人撐腰,有失大英帝國之道德形象。而主戰派中,就有當年十三歲隨團到訪的小男孩,小斯當東爵士。想必當年回程中,那些大人們已在一一談論此事。從迷戀馬可波羅遊記所描繪的中國形象開始,500年後西方人已知如何對應和宰制了。毒品貿易丶軍火及人口買賣,早成為今日國際貿易中,最黑暗的一面,而這每一樣都和殖民帝國的興起息息相關,進步是要付出代價的。清朝從鴉片戰爭到甲午之戰,證明官方由上而下的自強改革運動徹底失敗,國力不但不如西方英法等列強,更輸給東方的日本,革命已無法迴避了。歷史從未中止,人的認知也不斷在調整中。西方在控制近東及中東後,面對最後一塊的中國所花的精力也最大,甚至會反過來影響到自身的社會。

工業革命蒸汽船。

宰制與被宰制的命運 究竟是「誰丟掉中國」?

1949年8月5日,美國國務院發表了「中美關係白皮書」,之後美國停止對中華民國政府提供軍事援助,雖美國也不承認中共,但美軍不介入國共內戰間的爭端,讓毛澤東敢大膽的執行佔領全中國的軍事活動。國民黨軍在中國全面潰敗,撤退台灣後,人心惶惶。蔣介石政府決定低調回應,到年底的金門的古寧頭戰役算是中共解放軍的強弩之末。這代表解放軍對跨海登陸之戰仍未具實力,連金門都拿不下,更何況要渡過台灣海峽的天險。毛澤東認為要拿下台灣需大費周張,故重兵集結福建,日日宣傳戰大談解放台灣。蔣介石忙著出訪菲律賓和南韓大談反共聯盟,他希望能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拉美國人下水,以助其反攻大陸,但這一卻都沒發生。中美關係白皮書,是一份非常好的史料,基本上呈現了中美交流的官方文件,及美國歷任大使寫結美國總統的第一手報告,但主要集中在1944~1949年的相互關係上。因為是批評國府故台灣沒人敢碰觸翻譯,又批評中共,大陸只一昧由毛帶頭反擊,相關人士不敢看,看也不敢説,整個黨國一面倒,向蘇聯交心表態,此文件只能束之高閣。

從雅爾達密約起,重慶的國民黨政府,就被美丶蘇丶英三國嚴重的出賣。基本上,英國在二戰中只注重歐洲戰場,亞洲戰場海戰由美國去攻擊,陸戰由中國去撐,其不斷爭取戰時美軍的資源全灌到歐洲,中國只能分到歐洲戰場補助的零頭。美國派任到中國戰區的統帥史迪威將軍,幾乎是應付性質,根本無實戰經驗,整天到晩只想取代蔣介石,也不想想中國已獨自對抗日本皇家陸軍空軍四年,縱使敗多勝少,但這那是其那天真的軍事閱歷能取代。而派來的空軍,也只是陳纳德那種飛虎隊雜牌軍,在中國戰場根本起不了作用。到二戰末期,史達林以對日出兵之條件,強迫羅斯福犠牲中國在外蒙及東北的權益,邱吉爾爭到歐洲的利益後,哪管中國死活。蔣介石被美國人逼上史達林的談判桌,國府的條件是蘇聯不能支持中共,但戰時看重的是實力,那就看國民黨軍還有多少能耐,完成史達林答應的條件。二戰已結束,蔣介石軍隊已替史達林完成總戰略目標,什麼半封建社會那套術語一點意義也沒有。八年中日戰爭打下來,國共雙方實力已拉近。但國民黨只能以法西斯白色恐佈那一套技倆,對付民盟及共產黨,其結果幾乎八成以上的知識份子及青年學生全倒向共產黨。更麻煩的是,美國派到中國的外交官及記者,也大半被中共那套土地改革者的宣傳唬住了。

從一戰結束後,西歐和北美的知識份子已初步認清蘇聯共產黨角色,但中共打起土地改革的名號,對西方的自由主義進步份子非常有吸引力。對比於國民黨高官及各地雜牌軍那種種貪污腐敗,第一線的美國學者及記者,幾乎全被中共的犠牲奉獻形象所感動,認為那才是新中國的希望。歷史場景又重複一次,列寧的布爾什維克黨,洗禮西方知識份子一回,這次中共高舉新旗,風向這次朝此方位調動重新洗禮。眾人不知,毛澤東已在延安學習史達林推行過整風運動,所有紅區共產黨上上下下,無不服服貼貼,幹部特供早成體制,信仰馬克斯列寧主義緊緊成內在教條,在那資訊不對稱時代,1944~1949美國人能拿到何種報告(中共不同於蘇共,有機會爭取成如南斯拉夫鐡托共產黨那種角色)。杜魯門總統更沒有羅斯福總統那份虧欠蔣介石政府的情懷,只看到孔宋家族在美國遊説行徑,以及其勢力公然支持其兢選對手。加上馬歇爾特使調停國共內戰失敗後的憤怒情緒,在艾奇遜國務卿大力的支持下,杜魯門政府決意發佈此置身事外的白皮書,公然放棄其在二戰中的盟友。等到1950年6月25日,北朝鮮金日成揮兵南下,杜魯門才大夢初醒。其曾言,我們支援蔣介石35億美金,他們污掉七億美金,且到各處置產,此事有待深查。但日後韓戰花掉美國800億美金,越戰花掉2500億美金。就知此中國決策的後遺症有多大。我們無意為蔣介石翻案,其成敗另文討論,只是要認識此歷史文件的角色及其影響有多深遠。

韓戰一起,美國保守派就開始反擊,大喊「誰丟掉中國」,有關亞洲學會的調查即浮上抬面。美國的政界及知識界,也在此麥卡錫反共的聽證會中大大地分裂,即中國問題反彈到影響美國的政界及學界深而且重。誰丟掉中國,如此深刻的問題,杜魯門丶蔣介石丶還是毛澤東?是什麼樣的中國被丟掉,沒有好好反思,這比李約瑟難題更難回答。李約瑟難題只涉及傅統中國的科技面向,而誰丟掉中國,涉及的不只是政治層面上的國家得失而已,美丶中丶台三方,在二戰後完全捲進入在這場漩渦風暴中,而難以自拔。


文/黃吉川(超級電腦專家、成大講座教授)
曾任成大教務長、研發長、現任為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講座教授,研發超級電腦「漢星一號」,曾多次獲得研究傑出獎,並投入時政與文學創作,為前民進黨秘書長張俊宏主編的《到執政之路:「地方包圍中央」的理論與實際》共同作者,筆名「江夏」,創作詩集著有《啟程》、《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