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民眾會趁著暑假上山踏青,呼吸新鮮空氣,不過,炎炎夏日讓「蛇」群出沒,剛好也碰上毒蟲活動最為頻繁的時間,每當這個時候,被毒蛇、毒蟲咬的狀況非常普遍,《新頭殼》整理台灣常見的毒蛇、毒蟲,山友們爬山可要注意點!

台灣常見毒蛇!

在台灣常見的毒蛇有6種,屬於出血性毒素的為赤尾青竹絲、龜殼花及百步蛇,屬於神經性毒素的有雨傘節及飯匙倩,至於鎖鏈蛇則是屬於同時具有神經性及出血性毒素的混合型毒素。

衛福部中央健康保險署表示,出血性毒蛇主要以肢體腫脹為主,此外會出現水泡,偶有血泡,致死率極低。應注意肢體腫脹引起的腔室症候群(局部因腫脹引起血液循環不佳,而造成附近組織壞死),百步蛇毒的臨床表現則要加上出血性傾向,造成血小板下降,凝血時間延長。

而神經性毒蛇以「神經麻痺」為主要症狀,會有眼瞼下垂、流口水、肢體無力等表現,病人會因橫隔膜、呼吸肌麻痺造成呼吸衰竭而死,且眼鏡蛇在咬傷處會造成局部組織的壞死及損傷,鎖鏈蛇則是除了以上表現之外,還會造成急性腎衰竭。

台灣常見毒蛇 圖:新頭殼/製表

 

台灣常見毒蟲:

爬山除了小心蛇咬之外之外,也要留意「蟲蟲危機」!蜈蚣、蜜蜂、芫菁(地膽)、隱翅蟲、人面蜘蛛也都是常見的的毒蟲。

台灣常見毒蟲 圖:新頭殼/製表

海巡金馬澎分署表示,一般而言,蜈蚣不會主動攻擊人類,但如不小心碰觸到蜈蚣而被咬到,傷口會紅腫、刺痛、灼熱感、起水泡或淋巴腫脹,嚴重者甚至會嘔吐、心悸,傷口之後可能會形成局部的潰瘍或壞死。

陽明山國家公園官網指出,胡蜂體色概為黃、黑相間、大顎宛如虎牙一般,故有虎頭蜂、黃蜂或大黃蜂之稱,腹末有根螫針和毒腺相連,人們被大量螫刺之後,若未及時診治會有生命危險。

而芫菁是屬於鞘翅目地膽科的甲蟲,當其受到驚嚇時,馬上會從腿節末端分泌出斑蟊素(芫菁素),對皮膚具有強烈的刺激性,使皮膚紅腫、灼痛、起水泡,故又叫「起泡甲蟲」,若誤食蟲體,則因芫菁素的毒性甚強,而會有血 尿、腎衰竭的症狀,嚴重者甚至死亡。

看到「隱翅蟲」也要要小心別急著打死他,當它在人體手臂上爬行時,皮膚會感覺癢癢的,人們反射動作將它拍死後,其體液內含的隱翅蟲酸(Paederin)接觸到皮膚就會引發潰爛發炎,還會有灼熱感和痛癢難耐的情形。

而大家不陌生的人面蜘蛛,在陽明山的溪谷次生林間的步道上方常可見到,咬傷人後,傷處會紅腫、劇痛,然後潰爛,嚴重時(體質過敏的人)甚至會有生命危險,因此萬一不幸被咬傷,應就醫治療。

不慎被咬傷先別慌!記住特徵很重要

健保署表示,保持冷靜很重要,因為毒性發作需要一段時間,勿因慌亂延誤就醫時間,並認清楚蛇或蟲的樣子(形狀、顏色等),也可以拍下來,以便就醫時向醫師描述清楚,幫助診斷及治療,若有全身性過敏反應及毒性反應時,也應該要尋求醫療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