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潘文忠20多個月的任期內,台灣面臨教育轉型期,中小學準備迎接十二年國教課綱,大專則面臨退場轉型和國際競爭,「國教燒完高教燒」,原本就如走鋼索,延燒多時的台大校長遴選案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行政院今天證實,院長賴清德已同意潘文忠辭職。潘文忠也透過教育部發出聲明,將請辭原因直指台大校長遴選案,並希望透過辭職,讓所有政治操作就此停止,提醒各界理性思考,讓遴選紛爭有重新釐清的機會。

潘文忠於民國105年5月政黨輪替就任,教育界正處於課綱論戰後的狀態,潘文忠上任一週內便以行政命令廢除爭議最大的社會、國文科「微調課綱」,隨後在課審會中增設學生代表,為青年佔領教育部運動善後。

曾擔任國家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的潘文忠,對課綱事務再熟悉不過,但課綱涉及敏感的意識型態議題,仍讓他跌了一跤。民國106年9月,高中國文科文言文比例成為焦點,引爆中國文學派與台灣文學派學者的激烈對立,原本課審會定案維持45%至55%,但後續議事程序遭質疑,經過又一輪會議,調降為折衷的35%至45%。

基層文官出身的潘文忠,深深體悟行政業務的繁雜,他上任後大力簡化統合視導、訪視、各類型評鑑,推動電子化填報,避免重複作業,政策普遍獲得好評。另外,推動「實驗教育三法」修法,鼓勵中小學走向創新的教育,幫不同特質的孩子找到自己的一片天空,讓全台各地誕生許多特色學校。

相較於熟悉的國教事務,高等教育讓潘文忠焦頭爛額。前任教育部長吳思華提出的「新世代高教藍圖」,在政黨輪替後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則是「深耕計畫」,但由於高教競爭型經費不增反減,導致台大、成大等頂尖大學分到的預算逐漸減少,相比於鄰近國家不斷追加預算,台灣高教競爭力如走鋼索,人才外流議題也備受關注。

另外,高教面臨少子女化的嚴峻威脅,許多私校陷入退場、轉型危機,遭減薪、去職的教授頻頻走上街頭抗爭。潘文忠在立法院的要求下,不得不於106年12月首度公布大專「全校」註冊率,對部分學校來說可謂雪上加霜。

面對高教的千頭萬緒,潘文忠開出的藥方包括以深耕計畫分配預算,以玉山計畫留住人才,爭取將私校退場轉型條例、學位授予法、社區大學發展條例等列為立法院的優先法案。一邊鬆綁制度,一邊又緊盯辦學品質,輕重拿捏舉步維艱。

除了國教和高教議題,潘文忠任內也有一些施政牽扯到政治紛擾,包括教官退出校園、促轉條例通過後的更名議題、72所大學涉與中國大陸出具「承諾書」。此外,國語日報被認定為政府捐助的財團法人,但董事會拒絕承認,控訴民進黨政府干預媒體自由,目前仍在司法纏訟之中。

今年初以來台大校長遴選事件,教育部至今未核定管中閔的人事案,也讓潘文忠屢屢成為箭靶。潘文忠熟悉行政體系的風格,與立法院朝野保持良好關係,但面對媒體時,卻常被詬病講話缺乏重點,在大學學術菁英面前更是捉襟見肘,難有共同的語言。

然而,這也是教育部一直以來的問題,國教、高教體系輪流掌政,一直以來都難有能兼顧兩邊的行政首長。隨著潘文忠的去職,台大校長遴選案未來如何落幕,成了新任部長上任後最嚴峻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