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潑酸案發生後,雙方家長悲傷不己,教育專業聯盟建議,孩子的EQ教育從小在生活中學習與養成,才能在生活中解決問題,而不是另設情緒教育課程。台大校園在10月20日凌晨發生潑酸追殺案件後,有人認為校園安檢要加強,也有人建議加強情緒管理課程;第一線老師則認為,情緒的管理不能靠「上課」解決;必須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EQ能力。

教育專業聯盟吳南嬿老師表示,早期農業社會,每個家庭的子女數多在兩個以上,孩子甚至生活在大家庭中,不只要處理自己家庭的人際關係,左鄰右舍的互動也比較頻繁,所以當時的孩子,自幼在家庭環境中,就學會建立人際關係所需要的能力,例如:分享、互助、互惠、忍讓。

現在少子女化,獨生子女大幅增加,許多孩子已把「索取」變成習慣。如果家長也放任孩子成為「索取者」,一旦孩子進入團體生活,在建立人際關係上,就會出現嚴重的挫折感。

吳南嬿指出,在教學現場的觀察,孩子的EQ教育要從出生後開始培養,小孩到了六歲進入國小EQ已經定型;老師們觀察,在學校,父母會希望孩子「拿資源」,但是在班級團體裡,必須付出才能夠與人分享資源,學校、家庭之間產生了矛盾與拉扯;而EQ教育牽涉到人際關係,需要人與人互動才會產生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應該在生活中學習,在社會環境中建構起來,成效才會最好。

教育專業聯盟舉例,孩子從事家族活動、社團活動時,大人應注意孩子在團體裡的人際表現,如何面對別人的無理要求時,幫助孩子與人溝通互動,化解衝突。更重要的是,大人要教會孩子學會付出,不能只想索取;在這個競爭越來越激烈的社會,不與人合作結盟根本難以存活,當孩子擁有良好的EQ,也就擁有在社會上求生的關鍵能力也要透過生活教會孩子面對失敗的態度,才能幫助孩子走得更遠、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