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產業發展近年面臨瓶頸,不但經濟成長相較亞洲其他國家減速過快,薪資成長也停滯,導致勞工對經濟成長幾乎無感,中研院院士擔憂再惡化下去,台灣恐面臨菲律賓化的困境,今(5)日再度發表《臺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呼籲政府檢討不合時宜的法令,同時環評也要更有彈性,甚至點名兩岸關係要有所改善,才能維持台灣產業競爭力。

中央研究院發佈的這份《台灣經濟競爭與成長策略政策建議》,主要針對台灣現有產業的附加價值、國際競爭力、產業安全與就業創造、政府組織效能、人才延攬,及新興產業等面向進行探討,為台灣經濟前景提出建言。

該項政策建議研議小組召集人由中研院院士王平、朱敬一與謝長泰擔任,今日則由王平、蔡瑞胸與謝長泰等人報告。

王平表示,近年來台灣經濟情勢面臨相當大的挑戰,近10年來台灣經濟成長快速減速,平均成長率已經降至3.82%,低於韓國、新加坡等其他亞洲國家,名目國民所得也相對較低,薪資年成長率驟降至只剩下1%,勞工也因此對臺灣的經濟成長完全無感。

王平指出,台灣經濟發展遇到內部制度僵化問題,未來10年若不往上發展,落入一種當一國人均所得達到世界中等水準後,卻因不能順利轉型而導致成長動力不足所出現經濟停滯的狀態,也就是一陷入所謂「中所得陷阱」,經濟會變得非常危險。

中研院院士們分析台灣經濟發展困境之後認為,當前台灣的產業發展面臨3個大問題,包括僵化的法規,特別是不少法規並非以產業發展為考量,缺乏彈性,導致企業發展受阻。此外,過度嚴格的環評法規也成為阻礙企業設廠與發展的限制之一,同時台灣對中國限制過多的問題也被院士點名應該改善,王平認為,人才是台灣的優勢,應該不怕中國競爭,反倒應採取歡迎競爭的態度。

建議書中也說明,台灣現有產業中,半導體產業總產值全球第二、僅次於美國,對我國經濟貢獻極大,是附加價值高且具國際領導地位的產業,不過,IC 設計、製造和封測多為中小企業,企業間若能結盟合作並透過政府積極推動產業政策,將帶動半導體產業攻頂。

中研院也特別就其他個別產業分析認為,目前台灣面板產業面臨新技術投資緩慢和產品差異化等發展議題,建議政府應建立新興垂直應用場域,以提升競爭力。機械產業雖產業鏈已趨完整,產業聚落也具規模,但產業升級和強化人才培育,是政府目前須重視的課題。石化中上游產業由於製程技術均屬外購,研發能力較弱,因此主要仍應重視對外投資,再以維持廠商適度經濟規模為次要目的。

至於台灣的綠能產業,近幾年成長相當有限,以太陽能及離岸風電最為關鍵,中研院建議須尋求國際合作以縮短學習曲線,但其所面臨的環保議題還有待政府解決。而金融業則應在確保金融穩定發展的前提下,促進產業升級轉型。

中研院士認為,經濟成長最終應以創新與強化產業軟技能作為產業轉型的驅動力量,而產業要持續成長更需要人才政策、環評制度、行政效能的相輔相成,因此行政效能的提升亦不容忽視。

經濟成長轉型、提振投資、帶動全民薪資成長是二十一世紀以來臺灣面臨的最大挑戰,再加上網際網路、物聯網創新正改變既有產業規則,因此需嶄新的思維與創新的做法,並有政府的強力策扶持,才能維持產業競爭力,以期促進台灣未來長期的經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