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一位總統的功與過,不能看他卸任的那一刻,也不用只聽他自我詮釋之詞,而是應該讓後世來評斷。因為許多任內自認的所謂「改革」,都必須經過時間的淬鍊,才能見證它的對與錯,也才能給這位總統客觀的功與過評價。

但不容否認地,即將在10天之後卸下美國總統一職的歐巴馬,此時此刻,內心肯定有如波濤一般澎湃洶湧。因為他除了要全力捍衛自己的「總統遺產」(Presidential legacies),還得面對繼任者川普可能推翻他許多政績的可能性。

除了一貫口若懸河的演講技巧,歐巴馬10日發表的卸任演說還帶著無比感情與情緒。他用反問的語氣向美國人民訴說這8年來的轉變,細數他的國內外政續,包括:經濟從蕭條轉為強盛、汽車工業重生、就業機會增加、同性平權婚姻獲得保障、「歐記健保」嘉惠額外2千萬人、與世仇古巴開啟新的關係、不花一槍一彈就關閉伊朗的核武發展計劃等。然後歐巴馬重提他8年前當選的口號:改變,我們做到了!(Change, we did it!)

但是潛藏在歐巴馬意氣風發的演說之後,還有一股莫名的不安,這當然和川普有關,因為還沒上任的川普已經揚言要推翻諸多歐巴馬引以為傲的執政成果。

事實上,歐巴馬卸任之前,國內支持度尚能維持5成以上誠屬不易。或許歐巴馬還比不上他的前前任柯林頓,但絕對比前任小布希高出許多。如果以美國歷史總統卸任前的支持度來比較,歐巴馬是可以排進優秀的前段班。如果再加上川普當選是贏在特殊的「總統選舉人票」、但普選票卻輸給對手希拉蕊近3百萬票此一事實上,無怪乎歐巴馬對川普的作為相當不滿。

平心而論,在內政上歐巴馬的確實現若干重大改革,其中包括健保制度以及同性婚姻,都是歐巴馬掌握社會求變的脈動,加上政治手腕、說服努力和多數民意的契合,才讓這些涉及人權價值與人民福利的「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成真。但「歐記健保」主旨在嘉惠更多普羅大眾,卻被共和黨以侵犯個人選擇自由與變相加稅傷害各州權利而抵制,如今川普也打算加以再修正。

此外,美國此時的經濟確有好轉,失業率也是近年來最低,這些都算是歐巴馬的國內成就。只不過,貧富差距擴大、包括白人為主的部分勞工保護主義與反自由化的意識抬頭,讓川普得以趁勢而起。更嚴重的是,美國近年來槍枝攻擊事件層出不窮,甚至擴及族裔對立,歐巴馬極力推動槍枝管制立法遭共和黨以違憲理由否決,也成為社會秩序的隱憂。

歐巴馬執政8年,多數時間面臨共和黨掌控國會多數的「分裂政府」,朝野惡鬥不斷,甚至導致聯邦政府關門。歐巴馬為了推動重要改革,運用史上最多次的總統行政特權,置國會反對不顧,也種下朝野不和的惡果。民眾對於華府政客的鬥爭早已深痛惡絕,川普則藉此高舉「反建制派」的選舉大旗,吸納不少選民支持。

在外交上,歐巴馬的政績更是褒貶不一。所謂「歐巴馬主義」體現在重視美國與區域主要強權的對話約制,不排斥與不友好、甚至人權紀錄不佳的國家互動,同時較為著重聯合國際建制發揮集體制衡力量,或是至少透過集體協議阻斷部分國家對少數「邪惡國家」的暗中協助,分擔美國單一力量推持秩序的風險。

因此歐巴馬力主與伊朗達成限武協議。儘管面對國內共和黨嗆聲以及友邦以色列質疑,歐巴馬仍堅持透過外交對話和有效監測伊朗核武設備的裁減來緩和對伊朗的經濟制裁,並且運作聯合國安理會與盟邦支持此一協議。而與50年來的世仇古巴恢復邦交關係,同樣面對來自共和黨強烈批判。歐巴馬仍高舉世代變遷與和解的大旗,訴求經貿自由化以推動古巴政治民主化。只是如今共和黨占多數的國會可能推翻伊朗協議,也可能繼續維持對古巴的禁運。

又如歐巴馬趕在去年年中完成「泛太平洋夥伴協議」(TPP)12國的談判,卻被當選的川普以協議未能關照美國製造業而決定予以推翻。川普政府決定退出TPP,影響所及是歐巴馬苦心建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失去最重要的支柱。但川普陣營的說法是,歐巴馬的亞太外交政策只有蘿蔔、欠缺棍子,過於軟弱,過度重視對話協商的結果,是讓中國在東海和南海為所欲為、填海造陸、擴張軍備,讓北朝鮮動輒以核武試爆製造緊張。

前年年底在法國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美中這兩個全球排碳量最大的國家同意簽署減碳協議。但川普在競選過程就警告美國不會遵守巴黎氣候變遷公約,當選之後才稍微調整態度。至於諸如烏克蘭、敘利亞、以及伊斯蘭國(IS)等棘手問題上,歐巴馬的確未能有效解決,只能採取必要、又不造成美國軍隊死傷的軍事手段加以嚇阻壓制,以免危機再起。這些都遭致美國部分輿論的批評。至於歐巴馬最討厭的俄羅斯總統普亭和以色列總理納坦亞胡,則被川普視為稱兄道弟的合作夥伴。

整體而言,歐巴馬雖然努力在國內深化一個接納多元族群、性別、地域的文化自由美國,但經過川普在這場美國總統大選裡撕裂族群的操作手法之後,美國社會更為分裂。在外交上,川普明顯展現比歐巴馬更強勢的作風,但會不會反而給美國帶來更多軍事與貿易上的衝突,也有待觀察。

(圖:達志影像/路透社資料照片。)

 作者:端木雲(旅居海外多年,曾從事國際新聞編輯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