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國開平,18歲的史蒂芬.歐從2009年開始編寫程式。他是7個網路應用程式的開發者,例如大受歡迎的iTunes Instant、Artsy Editor、OhBoard等等。其成就被媒體大肆報導,其中包含了《富比士》(Forbes)、《哈芬登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大西洋》(The Atlantic)、《TechCrunch》、《Mashable》還有《The Next Web》。除了開發自己的應用程式之外,史蒂芬還外接程式設計工作,同時亦是一間進入《財富》(Fortune)雜誌排名前1,000的公司顧問。另一方面,史蒂芬偶爾也會與年輕人面談以激勵他們開始編寫程式,並在網路上銷售。他於2014年秋天進入史丹佛大學(Standford University)就讀。

史蒂芬.歐(Stephen Ou

我的童年生活經驗和美國朋友們有很大的不同。我出生於中國,直到2008年才搬到美國來。當抵達舊金山國際機場(San Francisco International Airport)、跨出機艙門的那一刻,在我眼前是一個嶄新的世界。然而,我面臨了一個大問題——語言障礙。於是,在美國的第一年,我必須學習如何和同學以及朋友溝通。有好幾次我不懂對方在跟我說什麼,而類似這樣的誤解造成許多困窘場面。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我每天都強迫自己在睡前要學習50個新單字。透過學習新語言,我了解到應變能力以及工作態度的重要性。

這兩個特質在我創業職涯與人生中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阻礙接踵而至,然而我知道,如果我立刻就放棄的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這種態度也同樣反映在我的工作上。工作的時候,我必定是百分之百全心投入手邊的任務。不論做的是什麼,就是將它做好做滿。許多年輕人會輕易地放棄或選擇拖延,那是因為他們無法預見成果。為你自己設立小目標,一步一步地完成,終將能有一番成就。

踏出第一步(Getting Started)

當我仍費力地適應社交生活及融入新的朋友圈時,閒暇之餘大多待在家裡上網。有一天,我偶然瀏覽到一個很著名的科技部落格TechCrunch,科技能夠讓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好——這件事很快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做了一番研究後,我發現要架構出使人容易上手的科技產品,最主要的技能就是電腦程式設計。就如同練習英文一樣,我很清楚自己可以利用有空的時候精進程式設計,而且我渴望能透過科技來解決生活周遭的問題。

當我栽進這個產業幾個禮拜後,年輕創業家的成功故事激發我自行開創事業的決心。我心想,「既然沒有什麼好失去的了,何不踏出第一步呢?」

絞盡腦汁後,我決定要架設一個社交問答網站。我並未閱讀大量電腦科學方法論的書籍,而是藉由實作來學習程式語言,OneExtraLap(讓人們和朋友能夠創造、進行問答比賽的網站)於焉而生。

起步的掙扎(Struggles at The Start)

起初,架設OneExtraLap並不簡單。因為不知道有誰能夠給我一些關於程式設計的建議,我必須要靠自己來解決所有問題。我到網路上搜尋程式範例,複製到本地伺服器,接著執行程式,再逐行了解程式的意義。

當程式碼能夠成功運作時,我很開心。不過大多時候程式碼會有各式各樣的錯誤,以至於必須不斷重複冗長的學習迴圈。慢慢地,我也已經適應這種過程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於日後的專案工作非常有幫助,因為當我要設計自己的應用程式時,就必須想方設法處理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不論是探尋目標使用者、行銷應用程式,或是修改程式漏洞等等。面對問題時,我會嘗試用不同的處理方式。找出解決方案後,我就知道下次該怎麼做,只要重複整個過程就行了。

發行(Launching)

基於完美主義的心態,我會確認每一行的程式碼縮排是否正確,每一個畫素也都要準確地排列。

2010年8月8日,經歷了8個月的辛勤工作以及網頁兩次的大改版,OneExtraLap公開發行了。透過推特(Twitter)以及電子郵件追蹤我的人們在瀏覽過後,都很欣賞OneExtraLap,並給我很高的評價,因為我竟然能用8個月的時間就完成如此具有原創性的網站。

我依然清楚記得那幾個禮拜我所得到的稱讚與鼓勵。待在美國兩年,我總算完成了一件令自己覺得驕傲的事。那一刻,我感覺自己能夠完成更多事,OneExtraLap的前景一片璀璨!

解決實際問題(Solving a Real Problem)

網站流量在一開始大量湧入後,人們的熱情逐漸消退。因為持續收到使用者的經驗回饋,我理解到,OneExtraLap作為一個社交問答網站,並沒有解決人們的任何問題。這個網站確實是很有趣,然而倘若要提高再訪率並且創造營收,網站必須要滿足人們的需求。

這是我一路走來學習到最重要的經營課程。不管點子再怎麼好,如果沒有人願意使用,最終還是會走向失敗。現在,每當要開始一個新計畫時,我會先做基本的使用者調查,以了解我的點子是否能夠解決人們的問題或滿足人們的需求。

於是,我的第二個計畫因而誕生了——iTunes Instant。Google開發了即時搜尋的功能,讓人們在輸入關鍵字搜尋後就能立即得到結果,我認為這項特點亦可以為iTunes帶來很大助益。在Mac和PC上的iTunes又慢又雜亂無章,所以我決定要架設一個網頁介面,為iTunes呈現乾淨簡單的搜尋結果。我大約花了3小時設計、撰寫程式,並選在一個週六的晚上公開發布。

強力宣傳(Pitching to the Press)

翌日,我希望盡快地將這個消息散布出去。我的主要策略是發推特給受高度關注的科技部落客,例如羅伯特·斯考伯(Robert Scoble),希望有了他們的支持,我的新產品能像福音一般遠播。很快地,網站的簡潔與快速深受許多人喜愛,甚至也協助宣傳iTunes Instant。

該網站在24小時內就擁有10,000人次的使用者。

週一清晨5點,我就起床開始寄電子郵件給那些科技部落客們,請他們看看iTunes Instant。考慮到部落客每天都會收到無以計數的電子郵件,老實說我原本是不抱持什麼期待的。寄完信以後,我一如往常地上學去了。但當我拿起手機檢查推特時,發現網站變得更熱絡了。原來一個很著名的科技新聞部落格Mashable,已在早上發表了一篇關於iTunes Instant的特別報導,該報導迅速地在網路上流傳開來。接著幾天,iTunes Instant亦登上《Gizmodo》、《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快速企業》(Fast Company)等等報章媒體。網站的瀏覽人次急遽攀升,甚至有許多親切有禮的人紛紛留言感謝我創立這個網站,使他們的生活更加便利。

顯然,創造事物的目的並不只為了奪得新聞版面,必須謹記在心的是以客為尊。無論如何,辛苦得來的成果能夠得到大眾認同是很棒的,而這些關注也讓我在之後擁有更好的機會。

超越頂尖(Building on Top of Success)

不要輕言放棄。孤注一擲地抓緊每個機會。度過iTunes Instant那瘋狂的一週後,我收到許多其他公司的工作邀約,其中一個是華納音樂(Warner Music)。當然,我不會讓這個機會從手中溜走。我接受了該工作並開始自由接案。如此一來,我不僅能夠有一些額外收入,也學到如何有效地和客戶溝通。同時,我的英語能力亦間接獲得改善。

除了工作機會以外,還收到許多部落格和雜誌的採訪邀請。我開始分享一路走來的經驗,藉由回答一些跟自己有關的提問,我也釐清了自己在個人以及專業領域的信念。

總的來說,這是一趟充滿酸甜苦辣的旅程。對於你們而言,我認為最重要的事情是,不要擔心別人看待你的眼光。趁著年輕時,就開始做一些與眾不同的事情,在現今社會並不是個常見的情節(至少還不是),一路上,必定會有人勸你打消念頭。然而,你必須理解,這是你的人生、你的旅程;不應讓人左右你,決定最後該怎麼做。只要相信自己想做的事情,持之以恆,很快地,將會證明那些與你唱反調的人是錯的。

作者:史黛西.費雷拉(Stacey Ferreira)/賈德.克雷恩爾(Jared Kleinert)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的《我的世界,自己定義!--75位千禧世代的追夢行動》)

《我的世界,自己定義!--75位千禧世代的追夢行動》這本書,描述20歲上下的千禧世代,如何以自學方式,運用自身的資源和經歷,從事創新事業和社會改造的故事。   圖:時報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