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蘇聯時代的車諾比核能電廠事故,下(4)月26日即將滿30週年。為了防止輻射物質擴散,持續進行相關建設。23日,世界上最大的陸上可移動建築架構、覆蓋當時核爆的核子反應爐建築物的巨大方舟公開在各國媒體前。

根據日本放送協會NHK於24日上午報導,位於今天烏克蘭的車諾比核電廠,在舊蘇聯時代的1986年,試驗運轉中的核子反應爐發生爆炸,放射出了大量的輻射物質。

爆炸的核子反應爐所在的建築物,雖然使用混擬土和金屬搭建了建築物加以覆蓋,但由於日漸老舊,可能出現輻射物質擴散的危險,為了能保障安全,目前正在進行覆蓋的巨大方舟型架構的建設。

負責管理該建設費用的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BRD),選擇在下個月26日車諾比核災事故即將滿30週年之前的23日,在建設工地召開記者會,公開這項巨大的方舟工程。

這棟建築物,是高108公尺、寬257公尺的方舟型工程,在今年年底會將此方舟建築架構移動到300公尺處的核子反應爐所在建築物,預計在明年完成全部工程。

全部工程建設費用為15億歐元(約合新台幣545億2543萬元),可以將經過100年依然衰變中的輻射物質封存起來。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負責核電安全相關的諾瓦克(Vince Novak)表示:「這(方舟型)構造,為了破壞古老的石造建築、取出內部的核燃料,在設計上成為重要的關鍵。」

車諾比核電廠,今後預定在新的方舟型建築物的內部,進行除去核燃料的作業,但是核子反應爐所在的建築物中,到目前為止輻射量依然非常地高,那麼作業應該要如何進行?依舊是非常大的挑戰課題。

市鎮成廢墟

從車諾比核電廠出發,往西北約4公里處的普里皮亞季(Pripyat),原本是核電廠為了從業工作人員和他們的家族所建設的市町園區。

從高樓大廈開始,學校、幼稚園和遊樂園等均妥善規劃,曾經這裡住了約5萬人。

但是,核災發生後,這裡的住民被迫遷離避難。

遠離家園避難的住民,事故發生至今都要30年了,但是到目前為止依然不允許重返家園,這個市町園區就這樣仍然是一片廢墟。

園區裡面草木繁生,玻璃窗殘破、至今崩坍的建築物依然如舊,就這麼安安靜靜地無聲存在著。

目前該地的輻射量,在道路上每小時約是0.6微西弗(μSv)上下,街道路樹的附近,有些地方則標示著高達1.4~1.8微西弗(μSv)。

「西弗」,是度量人體所受輻射之影響的劑量單位,一般以毫西弗(千分之一西弗)表示。西弗是輻射劑量的基本單位之一,但西弗是非常大的單位,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mSv)與微西弗(μSv),1西弗=1000毫西弗,而1毫西弗=1000微西弗。

車諾比核災事故處理的過去與未來

發生爆炸的車諾比核電廠4號機的建築物,在事故發生後,便立即使用混擬土和金屬覆蓋著整座建物,防止輻射物質的擴散。

當時的處理工程被稱為「石棺」,在當年是用了半年的時間火速建設完成的閃電任務,隨著時間的風化日漸老舊,鐵鏽、裂痕處處可見,出現了可能崩坍的危險。

在石棺的內部,目前仍然存在著核燃料,一旦石棺崩壞,富含輻射物質的微塵可能因此四散,因此,烏克蘭政府決定在石棺之外,建設巨大的建築物再予以加強。

2012年開始建設的工程,是高108公尺、寬257公尺的巨大方舟型架構,由不鏽鋼金屬製成,能夠將衰變期長達100年的輻射物質徹底封存其中。

這項工程是由日本和歐美等國支援15億歐元才得以進行,將在今年年底往距離約300公尺的石棺移動,預計在明年完成全部工程。

完成之後,在此方舟建築架構中,將會使用內部附設的起重機等設備,以遠端操控的方式,開始進行預計耗時數10年、將石棺等建物解體的計畫。

但是,到目前為止,輻射量依然相當高,關於除去核燃料的工程,相關技術依然無法確立,「如何廢止核子反應爐?」相關的進行步驟,核災事故發生即將要30年了,依然完全無法決定,是目前的現實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