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台灣學生的公民核心素養研究其實不少,包括大規模的調查。但是,以實踐作為對象來調查的,要有全國規模尺度的可能不多,所以很難看到過去教育投資,或是大學教育在這方面的投資有何成果。而這次佔領立法院的行動,給了我們可以看的實證資料。

由台灣高等教育學子們帶領的佔領立法院行動,已經進入第四天了。表面上看來行動的目的是要求必須在有效的法制監督體系下,審查涉及廣大民生議題的服貿協議條文才有民主法治的社會正當性。

要求馬英九總統先生出面回應,則是凸顯總統先生以其政黨與國家領袖雙重角色,未趁上述民主法治空隙,進行制度性彌補,反而執意用來壓迫國會議員粗糙地完成立法院委員會階段的審查程序,以便進入國民黨佔多數的院會,於總統先生設定的期限之前,完成國會的審查程序。至於國家為了通過服貿,而強制給予社會大眾、團體、企業的可能不利待遇或影響該如何以國家制度來面對,則被置若罔聞。

若進一步仔細進入現場,觀察一下這些出現在立法院內外,分組或分場地討論、審查服貿條文的這群高等教育學子們,大家會發現,他們並不是純粹只來自某種特定的系所,例如最簡單的二分法,自然或社會科學系所,而是跨部同領域的,有法律、有公共衛生、有社會學、有醫學、有工程等,不一而足。

同時,做為各自所屬家庭的一份子,他們,來自社會各階層,共同參與討論或審查。他們顯然正在以行動示範與論證幾件事情。第一、這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需要跨領域的人才;第二、這些人才必須包含種利害關係人在內;第三、這些利害關係人必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場合,以提供各自所屬團體因協議條文而可能受到的正負面影響;第四、除了有服貿條文之外,還需要有盡量完整的外部學術研究資訊,以便與各利害關係人的資料相互參照,確認受影響的範圍。

換句話說,他們運用科技,蒐集資料,使利害關係人公開地握有在相同的資訊,以討論新制度的設計以及它對社會的影響,並思考面對負面效果的補救措施。這完全展現了教育部顧問室人文社會科學教育計畫近十年來推動的各種跨領域甚至行動關懷社會的教學計畫(例如跨科際對話、科技與社會、醫學人文、法學教育、新移民與多元文化、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等)內涵所想看到的結果。

以現代公民核心能力養成計畫來看,此次在高等教育學子們佔領立法院議場,並分場或分組進行服貿條文審查討論這個行動內容來看,確實整合性地展現了他們的民主、倫理、科學、美學與媒體的素養。

他們不只是指出服貿審查不符民主法治之處,更討論出較為民主法治的應對方式之一就是立法;這個過程,他們表達法制的訂立,必需關懷因此法制而可能受害的人、團體或企業等的倫理價值;立法跟關懷都需要有在地社會大眾的經驗性資料與學術研究這兩種知識的科學性與人文社會科學性資料;立法過程本身就是社會信任建立的過程,透過當前的網路科技以及媒體技術平台,使他們的民主、科學與倫理素養,即時轉播程現至全球各地,降低各國對台灣反對服貿逕行送院會的佔領行動之疑慮。

或許有人認為這次的行動不美,因為連立法院內的知名畫作也被拿來當成阻擋警察進行攻堅的路障。但是,從維護社會正義角度,透過此次行動,冀望設立更具民主法治的機制,降低服貿條款可能受害者喪失的實質自由,可以說是另一種美:保障利害關係人的社會幸福感。當幸福感喪失,再美的東西,看起來也會變得不美了。

反觀江宜樺院長到現場說要跟學生談時,只能說「行政院基於認為服貿對我國未來的自由化與國際化有很大的幫助,才送到立法院」;回到行政院召開記者會時又說,服貿對台灣有利是因為開放項目中國比台灣多:「任何內行人一看就知道,這是對台灣比較有利的協議」。

喔,原來我們學政治的江院長的公民素養只是用數字的加減乘除來「認為」有利,完全不需要對民眾提供任何清楚以及一般民眾能理解的資料,以進入數字背後的社會生活情境經驗來看問題、擬政策、訂制度。學生與統治者的言論內容兩相比較之下,過去教育部在大學層次推動各種提升公民素養的教育計畫,真的讓我們看到效果了。

作者:翁裕峰 (成功大學醫學系/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助理教授)

註:作者原標題為:「從佔領立法院,看高等教育學子實踐跨領域現代公民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