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署舉辦的全國氣候變遷會議6日正式落幕,不過檢視過去4年政府節能減碳的成績,環保團體認為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長賴偉傑表示,過去人們一直相信經濟發展一定要消耗資源,這種「褐色經濟」的思維已經落伍,現在更多國家相信可以用更少的資源做到經濟發展,因此「綠色經濟」漸成國際主流。他希望政府的經濟思維應該自「褐色」改為「綠色」,這樣才能真正面對氣候變遷的嚴峻挑戰。

今(11)日中午的「開放編輯室」邀請賴偉傑來談談,過去4年馬政府在節能減碳上,到底做了多少?為何環保團體仍然砲聲隆隆?

賴偉傑首先指出,一般民眾仍認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具有互斥關係,然而這種「褐色經濟」的發展觀已經逐漸被揚棄,現在更為流行的反而是融合經濟與環保的「綠色經濟」大行其道,成為各國看待經濟發展的思維選項。他認為,我國政府面對氣候變遷欠缺通盤性、整體性的政策思維,因而讓我們的環境或經濟政策顯得凌亂無章。賴偉傑指出,政府應該有綠色經濟的思維,這樣才能落實在各個部門的政策上。

賴偉傑批評,政府4年來政策雜亂,能源稅及溫減法都喊了半天沒有下文,能源效率也沒有顯著成長,電力需求的預估更是假設不斷成長,所以必須不斷新建電廠支應,綠色經濟也被簡化成綠能產業,忽略了其他對環境友善的綠色政策。

談到能源稅,賴偉傑解釋,並非是要增加民眾的負擔,而是將原有的一些稅改成可以衡量對環境的友善度,因此如果使用綠色能源就可以享受較低稅率,如果不使用綠色能源,那就應該付出應負的代價,用以彌補環境的損失,這才是能源稅的本意,但遺憾的是政府卻沒有把這點和民眾解釋清楚。

賴偉傑也說,當政府不斷宣傳電要不夠用的同時,卻不思如何提升能源效率,坐視能源需求逐年成長,因此環保團體呼籲,政府應該立下用電零成長的目標,盡其所能來達到能源需求的零成長,而不是在一定要成長的假設下,制定相關政策。

關於內政部長李鴻源抱怨環保團體不挺油電雙漲政策,賴偉傑表示,政府應該盡力做到決策的透明,在政策形成前先進行各方意見的了解與溝通,而不是在政策決定後,才來找環保團體背書。他呼籲政府,政策制定前多聽聽民間的聲音,這樣或許可以免除很多政策爭議,也能讓政策更符合「節能減碳」的政策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