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將在2月底卸下黨主席一職。雖然,黨內已有前台南縣長蘇煥智、前立委蔡同榮都表達考慮參選,但一般來說,要等到2月後,黨內實力派人士才會真正浮出檯面。

不過,政治總是充滿許多想像的空間。除了如蘇貞昌這種實力派人士外,由派系共推、中生代共治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但不管哪種權力組合,最後還是得面臨外界血淋淋的檢驗。

就像台灣民間戲劇,要演出前都會來一段酬神的「扮仙」橋段一樣,政治人物出場也都很在意這些鋪陳。但回到實質面,綠營支持者在意的是新任黨主席有沒有能力團結這個黨、再戰2016,進而奪回政權。新任黨主席一任2年,從2012-14年520前,國內都沒有選舉,一直要等到2014年底才有7合1地方選舉。

換句話說,下任的黨主席雖然任內無風也無雨,但在他任期屆滿前,就得決定年底前的地方選舉提名人選,選得好不好,這筆帳自然會算到他頭上。如果出線的是像蘇貞昌這種足以角逐2016年大位的實力派人士,那在基層殷切期盼拿回政權下,黨內自然形成一股希望他繼續連任主席打贏2014年選舉的氛圍。

這個政治時程的安排相當清楚。若是蘇打贏了2014年硬仗,那隨後2015年黨內總統初選就非他莫可;若是蘇輸了2014年,黨主席下台一鞠躬,2016年總統大選也提早出局。除非這場地方選舉打得不贏也不輸,才可能重演類似蘇貞昌、蔡英文再度角逐黨內總統初選的戲碼。

至於輸贏如何判別,大概可從3個層面來看:一、縣市長選舉席次有無過半?這一點除非藍營重演1997年分裂情形,否則綠營機會不大;二、席次沒過半,但縣市長得票總數過半。跟上屆5都與縣市長選舉比較起來,這個機會是存在著的;三、綠營將勢力範圍從濁水溪以南,一舉推進到大肚溪或大安溪,在中部拿下指標性的縣市。

其實,中彰投三縣市,民進黨籍公職都曾執政過。但只要碰上一對一,藍營沒有分裂下,大都敗下陣來。關鍵多跟綠營候選人無法突破派系圍堵有關。講得更白點,就是縣市議員、鄉鎮市長或代表會、村里長選舉輸人家一大截,母雞被敵營的小雞們給啄死了。

國民黨之所以能在基層選舉越佔優勢,當然跟他長期以來威權侍從體制有關。但不可諱言的,這個基礎沒被撼動,也跟民進黨內的山頭主義脫不了關係。黨不僅沒有資源、或沒有心去栽培年輕世代經營基層,有時還常常出現山頭杯葛,寧可卡位、敗選,也不願意讓黨提名新人出頭的情形。

也就是說,新任黨主席如果想要耕耘基層,他不僅得找資源協助新人到基層經營,還得有擔當準備得罪這些黨內山頭,運用黨主席的權威與裁量權在基層選舉提名時,協助這些沒錢養人頭黨員的新人出線。從這個角度來看,由中世代、派系共推的黨主席,固然可以維持黨內一時的權力平衡,但恐怕會欠缺改革的能量與意願,去打破基層的山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