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解決12億人口中高達2/3普遍營養不良之問題,印度內閣週日(18日)達成食物補貼新政策之共識,這項行動或許有助於提高政府支持度,卻可能替顫巍巍的印度經濟帶來相當風險。新食物補貼法案將於本週提交國會審查。

此項措施在解決比非洲撒哈拉以南更為嚴重的孩童營養不良問題,不過批評者指出,卻可能因此拖累印度經濟成長並擴大政府年度赤字,認為此刻推出非常不負責任。民間經濟智庫RPG基金會負責人Pai Panandikar博士即直言,「事實上是選舉近了。」

印度為亞洲第三大經濟體,但2012年會計年度第二季之經濟成長率已降至兩年來新低,盧比今年以來是亞洲表現最遭的貨幣,政府經常帳赤字不斷攀升,1月以來股市指數已滑落22%。

比較起來,食物補貼計畫似乎廣受民眾支持。選民對於高物價之憤怒,已經影響對辛格(Singh)的中央偏左政府的支持度,印度有40%人口生活水準居於聯合國貧窮線以下。

農村福利政策在3年前,曾經協助現在執政的國大黨聯盟重獲政權,而新法案米糧補貼之對象包括75%鄉村民眾以及市區半數飲食不良的貧民,估計將有8億1,000萬人受惠。食物安全法案與其他福利導向法律,皆已爭取到國大黨領袖甘地夫人(Sonia Gandhi)與她兒子拉胡爾(Rahul Gandhi)的支持。

農業部長表示,新補貼法案將加倍現有販售便宜榖物方案之成本,衝擊近1億8,000多個貧窮家庭。印度政府去年花費120億美元,約1%的GDP支撐該福利政策。印度政府原計畫於2011/12年間削減4.6%年財政赤字,不過目前看來已很難達成該項目標。

根據新補貼法案,糧食部長推算收購數量將佔年度穀物收成的30%,有賴於於提高穀物產量並降低浪費才有辦法應付額外的需求並維持出口。不過30%是否能滿足8億1,000萬受益人則尚未有定論。

印度為全球第二大稻米與小麥生產國,計畫在從今年6月算起的年度收成達到1億8,600萬噸的榖物收穫量。上一年度的收穫產出為1億8,125萬噸,換言之,根據新法案,多出來的稻米與小麥年度需求至少要4,560萬噸,也就是平均每月需增加400萬噸的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