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配合款不但與憲政原理不符,也有適法性的疑慮,更會拉大城鄉差距!」台南市府會多日來的僵局,經由議長賴美惠、無黨聯盟總召吳健保和民政局長陳宗彥等市府首長多次協商,各界原以為雙方可能各退一步,但台南市長賴清德三月二日拋出這些話,等於宣告對配合款一事絕不讓步,朝野議員也終於看出來「原來賴清德從頭到尾都不想妥協,想不到他的立場這麼硬。」這也代表,府會僵局恐將持續下去。

縣市合併後的第一屆台南市議會第一次臨時會在一月十日召開,原以審查議會內規為主,但多位議員不滿賴清德未履行大會決議列席說明議員配合款案,要求市長列席說明否則拒審內規,至十九日宣告流會。大會決議二十日再開第二次臨時會,會期為期五天,但同樣流會。二月二十一日再開第三次臨時會,但議事空轉多日,三月二日再告流會。這也創下各級議政史上,不到兩個月即開了三次臨時會,且都一事無成的記錄。

在台南縣市合併前,台南縣政府針對每位議員,每年都編有五百萬元的「配合款」,其中五十萬元是專做社團補助之用。台南市雖無「配合款」的名目,仍有些許默契,會盡量配合議員爭取的建設經費。合併之後,原台南縣地區為主的議員自然想依循慣例要求配合款,加上合併升格,更希望額度能增至一千五百萬元。

然而,所謂的工程配合款,長期以來即備受爭議,不少縣市首長都曾抗拒過這種做法,卻都在強大的壓力下被迫妥協,就連「第一名的縣長」前台南縣長陳唐山,最後也被迫讓步。

而擇善固執的賴清德,從一開始就反對這樣的做法。在他看來,台南市的財政在五都中屬於最弱勢,每分錢都應該花在刀口上。議員選舉是以選區人口計算,同樣面積在都會區會產生好幾名議員,但農村可能只有一名,若每名議員有一樣的配合款,將加速偏遠地區邊緣化。況且,小型工程的建設與修繕需要即時處理,市府將把市民最密切的業務委託給區公所辦理,掌握時效。如果訂出配合款,可能會經費用在不該用的地方,或「緩事急辦,急事緩辦」。

但吳健保等議員強調,初估市長政見建設經費編列約六十五億元。連非法定的項目,都編預算要兌現政見,議員們更要面對自己的選民。如今鄉鎮市民代表沒了,議員席次又減少,許多民生問題,包括監視器、路燈、道路等,市府看不到的角落,議員都受民所託,為何市府不給議員建議權?更何況要求有個額度,也是讓市府好做人,不用擔心議員需索無度,且議員的建議權行之有年,新北市、高雄市都有,為何台南市不可以?

府會為此多次協商,但都沒有結果,在野黨因而多次利用簽到和退場等技術性的手法造成流會。其實,若要動員和表決,以議員人數來講,執政黨本來就屈於弱勢,原本民進黨團有三十二席,佔全議會五十七席半數以上,但經歷正副議長選舉跑票開除黨籍風波之後,黨團成員由卅二人減到二十七人;反觀在野黨,已有三十席的過半實力。再加上,民進黨還有一些人並不認同賴清德的做法,不願積極配合機動突擊召開大會,等於暗助在野黨造成流會,這也是造成府會僵局無解的次因。也意味著,上任之初民調支持度高居五都之冠的賴清德,想要在台南市完全執政,全盤掌握府會運作,已出現變數。而府會的衝突,也將越演越烈。

民進黨市議員王定宇即憂心,議會一直空轉不是常態,屆時市預算執行時程將出現危機。兼任民進黨市黨部主委的議員蔡旺詮也認為,府會協商一定有溝通過程,希望市長多些時間思考。無黨籍市議員唐碧娥更強調,府會應各退一步,持續堅持的結果將是「炒三輸」,議員與市長都受傷,市民則受苦。

對此,市府自認已釋出善意,市府新聞及國際關係處處長鄭國忠曾出面解釋,市府一定會尊重議員的建議權,但所謂議員建議權和「配合款」不一樣,建議權沒有「額度」問題,指定配合款不但易造成浪費,且恐會發生像過去原台北縣因為配合款而涉及司法弊端。市府編列預算原則很清楚,除了回應市民的需求,對議員建議權也充分尊重,並尋求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讓經費發揮最大效益。

不過,所謂的建議權,議員根本不買帳,議員擔心的是,屆時市府可能會因為遠近親疏而出現「大小眼」,尤其在野黨或與賴清德關係不好的議員更要不到,爭取不到經費的議員屆時要如何面對選民?

在府會對立的過程中,最為難的要算是議長賴美惠,賴美惠在賴清德暗助下坐上議長寶座,卻也曾是吳健保擔任議長時的一席議員。如今,昔日的議長每天大聲嗆聲,賴美惠主持議事、居中協調,確實頗為吃力。因而在二十四日的協商後,面對媒體忍不住紅了眼眶,但也只能委婉的說:「關鍵還是在民進黨籍市長賴清德身上。」

平心而論,此事可從情、理、法三個層面分析。以「法」而言,法律沒有配合款的規定,賴清德百分之百站得住腳。就「理」來看,建設本來就是市府的事,議員是民意代表,代表民意監督市府,可以有建議權,若市府施政不當,也可以利用職權好好修理,但終究還是不能逾越行政權,「理」還是站在市府這邊。

不過,論「情」,議員受選民所託,必須關注地方建設,為民眾爭取應有的福利和建設,十分合理。但市政必須全面規畫,若每個人都顧及自己的選區,無疑將使建設經費零散化,不利重要和急迫性建設的推動。然而,若是賴清德不顧議員的「人情」需求,雙方勢必持續對立,最後只能將交由民意審判,「民情」如何變化,也將影響賴清德未來的「行情」和「選情」。賴清德此刻除了突顯他的擇善固執,其實也正與在野黨或黨內不同派的同志,在進行一場民意的對決,極為注重形象和民意走向的賴清德,或許是有絕對把握「民意將和他站在一起」,才會堅持到底。

由此看來,未來府會僵局如何化解,朝野局勢如何演變,賴清德和吳健保目前的說法和立場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工程配合款事件在基層醱酵之後,未來民意是希望議員就近幫他們爭取建設,還是願意支持堅持法理的賴清德,相信雙方都在賭,未來將上演的,將是一場民意的拉鋸戰。再過一段時間之後,媒體陸續公佈的首長支持度民調,或許可以視為重要的觀察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