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謝仁烜、林靖堂 | 關於記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謝仁烜、林靖堂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新聞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實習記者被掛名  中時向學生道歉

    新聞 實習記者被掛名 中時向學生道歉

    2012.08.28 | 19:58

    中國時報針對昨(27)日實習記者陳婉芝被掛名一事,今(28)日下午發表聲明表示,對實習同學感到抱歉,所有責任由編輯部相關同仁承擔。 中國時報26日以李宗瑞案做為頭版新聞,內容詳細描述犯案過程以及影片對話。檢方隨即在27日傳喚相關4名記者到案說明,文化大學的實習記者陳婉芝透過學校公關室表示,自己並無參與該篇新聞的資料收集與編寫,是被掛名的。 對此,中國時報今天下午特別發表聲明表示,中國時報為增加大學院校新聞傳播科系學生媒體實習經驗,每年均主動發函各院校提供學生暑期實習機會,各校申請也極為踴躍。而為鼓勵實習同學積極投入及增加參與感,中時對有實際參與採訪、並撰寫新聞的實習同學,會視情況和線上記者共同掛名報導,以資鼓勵。 聲明中還提到,「此一事件,係記者陳鴻偉出於鼓勵之善意,但因陳同學並未實際參與報導,確係違反實習作業規定所致,所有責任由編輯部相關同仁承擔,與陳同學完全無關。」對陳同學因此所造成的困擾,中國時報表達歉意。 中正大學副教授管中祥表示,中時應該要重建學校以及學生的信任,並非用掛名方式讓學生通過實習,要給與更多的學習機會;另外,中時也要具體說明,整個新聞的產製流程。但對於中時願意向學生道歉,管中祥認為應該給予肯定。 對於實習制度的推行,管中祥認為校方應該檢討,要讓學生去合適的媒體,讓學生有充足的收獲,而非放牛吃草,讓學生在實習機構中自由發揮。另外,管中祥指出,文化大學校方與系方應該更積極了解整個狀況,基於保護學生的角度表達嚴正立場,這也是對學生的保障。
  • 實習生沒參與被掛名?中時處理遭質疑

    新聞 實習生沒參與被掛名?中時處理遭質疑

    2012.08.27 | 17:35

    中國時報昨天以李宗瑞案做為頭版新聞,內容詳細描述犯案過程以及影片對話。檢方今(27)日即傳喚相關4名記者到案說明,其中還包括文化大學新聞系的實習記者陳婉芝,她透過文大公關室表示,自己並沒有參與該篇新聞的資料收集與編寫,是被掛名的。 偷拍案新聞餘波盪漾,原本以為在李宗瑞投案後,就可望平息的新聞,卻再次被中國時報以聳動標題與頭版的編排持續炒作。檢方針對報導內容在今天上午發出證人傳票給撰文記者陳鴻偉、游鎮槐、陳昱翰和實習記者陳婉芝等4人,調查相關事證並查明偷拍畫面截圖的來源及散布管道。 但據文大公關室主任郭瓊俐表示,經陳婉芝告知校方,她本人不願意接受任何採訪。但她也並沒有參與該篇新聞的相關資料蒐集,或是新聞的撰寫。不過,這件事並不會影響到未來她進入媒體界的工作意願,只是會讓她告訴自己要更小心。 而文化大學是否會對這次事件有其他協助?郭瓊俐說,校方只是代為轉述學生的說法,不會有其他動作。文大新聞系則表示,一切交由公關室發言,不再多做其它回應,系上已經請老師前往中時了解學生的實習狀況。 中國時報總編輯張景為在受訪時表示,因為他當天沒有上班,對於實習生被掛名,他要再進一步了解詳細情況。另外,針對將被檢方約談的狀況,張景為說,中時會跟檢方詳細說明該報導的意旨與方式。 對此,政大新聞系大學報指導老師江靜之表示,作為一個把學生送到實習單位的學校或系方,有責任要向合作的實習單位了解與詢問,新聞掛名事件到底是怎麼回事?中時是基於何種理由與目的,將學生或一般記者的姓名放在未參與的新聞上? 她表示,若如同該學生所表示,完全沒有參與關於該新聞的採訪寫作與資料收集的過程,將不僅是該名實習生的問題;更要問的是,一位從未參與新聞流程的基層媒體工作者,為何什麼都沒有做卻被掛名?該實習單位這樣做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如果當該實習單位的回應,無法有適當而清楚的回應,校方甚至可能要思考該單位是否適合再繼續進行實習等建教合作。 輔大新聞系生命力新聞指導教授陳順孝則表示,學校請學生到業界實習,是希望透過實習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實務狀況。當然,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理想跟現實的顧忌,但仍不能跨越新聞倫理與法律的底限。 陳順孝也指出,一般媒體在新聞稿上願意掛實習記者的姓名,是代表對實習生的肯定,但在新聞稿中,實習生的掛名應該名實相輔,沒有參與新聞工作的流程,就不該掛名,以確保學生在真實的狀況進行採訪與新聞的刊出。
  • 選票會說話 公視董事藍綠互砍3人

    新聞 選票會說話 公視董事藍綠互砍3人

    2012.08.24 | 00:31

    日前於文化部召開的第5屆公視董監事審查會議,最後投票結果仍然破局,引發社會輿論譁然。面對如此的結果,藍綠兩陣營在審查會後互相開砲,指摘對方的審查委員杯葛。本文依據文化部所公布的20日公視董事審查會影音紀錄,進行審查會議兩輪投票結果分析,嘗試釐清破局的背後,究竟誰在說謊。 公視董事審查委員據《公視法》乃依當屆立法院政黨生態比例組成,國民黨推薦8位,民進黨推薦5位,親民黨與台聯各推薦1位,共15位委員;如果要通過同意,須有3/4以上的委員同意,也就是12張同意票,才能夠獲選為董事。 這次龍應台所提名的公視董事候選人共14位,但20日的審查結果僅通過3位,分別是詹宏志、陳信宏(阿信)與童子賢,其餘11人雖然經過2輪投票,但皆無法獲得足夠的票數,無法過關。 重新觀察當日實際開票結果可以發現,雖然近日藍綠審查委員皆指稱對方杯葛,而自己並未杯葛,但在第2輪開票時,卻明顯可見藍綠壁壘分明杯葛部份候選人的痕跡。 在第2輪投票中,勾選支持趙雅麗與程宗明的審查委員,在面對羅世宏、徐璐與胡元輝等人時,就會作出不同意的決定,反之亦然。在其中一位審查委員全部都投贊成的情況下,羅世宏、徐璐與胡元輝皆僅得7票,可以推估綠營都投了贊成票,而藍營的8票則都投了反對票或是不表態。 從選票的投票動向來看,藍綠雙方的審查委員集體行動的現象,在第2輪投票時,表現得尤其明顯。 綠營推薦的審查委員黃世鑫表示,除了趙雅麗與程宗明之外,民進黨委員並無一致態度要封殺其他人。但以投票結果來看,張曼娟在2次的投票中,都只有獲得9票,並且反對她的票數中,第1輪至少有5人是對羅世宏、徐璐與胡元輝投下了贊成票,第2輪也有6票贊成前述3人,結果顯示綠營可能誤殺了張曼娟。 另外,從第1輪的選舉中,可以發現趙雅麗與程宗明2人,應該也是被綠營所封殺。分析數據顯示,首輪中,不同意趙、程的有5人,這5人同時也支持羅、徐與胡3人,其他則有2人全數支持,1人僅對羅世宏不予表態。 首輪審查委員的投票意向顯示,支持趙雅麗者也就會支持程宗明,同時也反對羅、徐與胡3人的有5位審查委員。 在第1輪投票結束後,可能因為明顯極化雙方審查委員的意識,使得第2輪投票意向更清楚,除了剩下1人全數支持外,8位支持趙、程2人的審查委員,也全數不支持羅、徐與胡3人;反之,反對趙、程2人的審查委員有6位,則全數贊成羅等3人。結果顯示可能是8位支持趙、程2人的藍營委員,反封殺羅等3位候選人,造成藍綠兩方直接的對立。 日前藍營所推薦的審查委員蔡詩萍曾說,他並不滿意僅僅1/4的少數委員就能杯葛或左右整個審查會議,但實際就投票動向的統計來看,第1輪6位、第2輪剛好有8位反對所謂的綠營人選,著實可疑。 而近日綠營審查委員頻頻召開記者會,指摘藍營封殺名單,而綠營6位審查委員也一致的在兩輪投票中否決了所謂的藍營人選。這也就是說,如此兩極化的情況,包括支持趙雅麗與程宗明就不支持羅世宏、徐璐等3人的,或反過來說支持羅世宏等3人就不支持趙雅麗等2人的投票情形,皆非常明顯而嚴重。 根據此統計顯示,若藍營指摘綠營少數杯葛多數,數據上卻也顯示,多數的藍營也同樣杯葛少數;而綠營指摘藍營杯葛龍應台所提的名單,綠營也有犯下同樣問題的傾向。 依據如上分析,必須要問的是,如此兩極化的投票結果,審查委員應該要向社會大眾公開說明,這是專業判斷還是黨意優先?到底是誰在說謊?
  • 民團颱風天赴NCC抗議   石世豪表感動

    新聞 民團颱風天赴NCC抗議 石世豪表感動

    2012.08.01 | 21:17

    針對今(1)天一早,NGO工作者前往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要求NCC針對近日中天電視等媒體以毫無證據的方式,將反對旺中案的學者與走路工新聞進行不當連結的報導,調查是否有新聞造假之嫌。NCC新任主委石世豪在傍晚的記者會上表示,NCC仍將依法行政,循現行的法規做處理。石世豪同時也對NGO團體前來表達訴求的行動,表示「感動」。 一群反對旺中併購案的NGO工作者今上午前往NCC抗議,表達「拒絕媒體怪獸,否決旺中併購」訴求,民間團體除要求新NCC委員否決旺中案外,也遞交檢舉函,檢舉旺中媒體集團近日對反旺中學者與學生的不當報導,已違反新聞專業。 石世豪表示,對於此項檢舉NCC仍依法行政,絕對會循NCC內部的行政流程,先辦理研析跟相關資料的收集。他說,這是NCC組織調整後新的內容事務處所職掌的範圍,NCC也一定會本於法律規定做第一步處理。其後,NCC將再進入委員會後,每一位委員依循現行法規作最妥切的處理。 石世豪最後以個人身分提出對民間團體前往NCC表達訴求的看法。他指出,自己對民間團體勇於表達訴求一事「感到很感動」,他說,公民關心自己的傳播環境,積極主動的去要求公部門作適當回應,這是所有公民,行使個人作為國家主人的權利。 石世豪表示,NCC不但應要予以尊重,而且他個人其實也很感動。他強調,尤其在今天如此風大雨極的日子,還願意為了個人之外,社會整體傳播生態去發聲,NCC絕對應該尊重。
  • 反旺中  民團:NCC新人信任度比美牛低

    新聞 反旺中 民團:NCC新人信任度比美牛低

    2012.08.01 | 15:55

    旺中併購案爭議持續發燒,繼昨(31)日學生包圍中天電視台後,一群非營利組織者(NGO)工作者今(1)日上午前往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抗議,在新舊委員交接的時機,表達「拒絕媒體怪獸,否決旺中併購」的訴求。公督盟執行長張宏林說立法院臨時會的表決顯示「新任委員信任度,比美國牛肉還低」,新任委員應該要證明他們的專業性。 NCC委員會於今日上午11時舉行新舊主委暨委員換屆交接典禮,但因前主委蘇蘅日前通過的旺中併購案爭議未息,雖是風雨交加的颱風天,但一早NCC大樓外,仍聚集近15個NGO組織40多人,共同對於旺中併購爭議發出「拒絕媒體怪獸、否決旺中併購」以及「假新聞、真霸凌」等抗議聲音。 NGO團體並且遞交「檢舉函」,要求NCC針對近日旺中媒體集團以毫無證據的方式,將反對旺中案的學者與走路工新聞進行不當連結的做法,調查其是否為新聞造假。 與會團體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會長徐偉群表示,經過旺中一連串的作為之後,旺中已經失去媒體的專業性,也完全違背了第四權的責任,而成為私人的工具。因此希望新任的NCC委員能負起維護言論自由與多元性的職責,否決旺旺併購中嘉的決議。 全國社區大學秘書長高茹萍則說,這次旺中的併購案在在顯示,當公民的發言會擋到媒體的財路時,一般的公民已經沒有言論的自由。「旺中集團可以霸凌反對它的學者,今天我們如果不站出來,明天他就會霸凌你我。」 公民參與媒體媒體改造聯盟召集人葉大華則呼應知名導演王小棣對旺中併購案所發起「你好大,我好怕」活動,對新任NCC委員說「你很弱、我更怕」,並呼籲新任委員要硬起來,不要再像過去一樣把頭埋在沙子裡,讓人民看不起。 公民監督國會聯盟執行長張宏則林表示,立法院在加開的臨時會中,石世豪等4位新任NCC委員同意案表決,得票數比美牛案還不如,也就是他們的信任度比美國牛肉瘦肉精還低。如果新任委員要證明他們自己適任、有專業能力,就更應該好好審理旺中案。並扮演好獨立機關的角色,不要淪為執政黨的附庸。 影片為今早NGO團體前往NCC抗議影音。
  • 公廣資訊不透明  學者:難道不光彩?

    新聞 公廣資訊不透明 學者:難道不光彩?

    2012.07.09 | 22:03

    今(9)日立法院鄭麗君與姚文智委員,針對公廣集團董事任命案、與華視營運嚴重虧損的問題召開公聽會,與會學者管中祥與黃國昌紛針對公視董監事審查的透明,以及公廣集團公、華視現任董事會的會議決議與開會人數等資訊提出質疑。學者要求,無論公華視的董監改選或是董事會開會資訊,皆應公開透明。 中研院法律研究所副研究員黃國昌表示,「公共電視的董事會每次開會的時候,參與的董事到底有幾人?做成什麼決議?如果這些資訊並非商業機密,為何不能公開?」只有在資訊公開透明之後,才有辦法對於公共電視做評斷。他同時也對公視董事長的改選提出質疑,認為在董事會人數不足的情況下,做出的決議是沒有正當性的。 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管中祥則指出,新聞局過去的提名程序,常出現很多候選人根本不知道自己被提名,這是非常奇妙而可怕的事情。龍應台總要向外界說明,公視董監事候選人被提名的理由,為何如此榮譽的職務要搞的好像很不光彩一樣? 管中祥認為,公視董事會的審查應該要比照國外像社會徵才,公開舉薦,文化部不一定要等到下一屆再樹立新慣例。 出席公聽會的文化部專門委員蘇寬仁回應,他個人無法代表龍部長做回應,但會把這些問題做記錄,帶回部內請同仁處理。針對黃國昌提出的透明度問題,文化部與公視則皆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