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羅珮菁 | 關於記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中國
  • 社會
  • 娛樂
  • 網紅
  • 生活
  • 旅遊
  • 科技
  • 財經
  • 環保
  • 體育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Newtalk新聞 Google News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羅珮菁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新聞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社大環境課  讓你和居住地美麗相遇

    新聞 社大環境課 讓你和居住地美麗相遇

    2011.04.01 | 17:00

    社區大學與在地社區、居民相結合,透過反覆的共讀、思辨、討論過程,規劃出具體的實踐行動。13年來,各地社區大學課程也發展出不同特色,新頭殼「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節目邀請台南市社大環境學程經理晁瑞光,談台南社大如何發展結合在地特色與社區願景的環境課程,以及累積課程知識進而轉換為行動的過程。 晁瑞光進入台南社大已經11年,他回憶台南社大初創第一、二學期時,社大課程規劃類似一般大學課程,有「環境與健康」、「環境與污染」、「植物學」等,但沒人來上課,招生受挫反倒刺激了思考,他們開始轉換想法,將課程與日常生活結合,也參考國內外不同團體的作法,提供更多的學習可能型態,例如將植物課程設定成輕鬆學習,讓上課兼具學習、散步與交流。 將整個台南市當作學習的場域,符合黃武雄老師所說的「學習在窗外」的精神,例如木棉花季登場前,社大就會規劃賞花課程,讓學員欣賞當季花卉、樹木之美,再佐以解說、植物用途、別名,在賞花過程中,學員之間就會產生討論,如此設計就是想讓學員體會到自己居住的社區有這麼多美麗的角落;又如環境課程與繪本班合作老樹議題,繪本班學員因為常替孔廟老樹畫素描,引發他開始關注老樹議題,晁瑞光強調:「這就是社大迷人的地方,我們透過課程活動導引學員注意日常中的小事」。 晁瑞光還點出台南社大環境課程規劃的2個重點,首先是「學習必須在行動的現場」,因為很多環境教育沒有到現場去是無法深化學習的,以爐渣議題為例,採樣、檢測、辨別爐渣到引發討論,這些都可以在爐渣問題現場來進行。 他接著說,其次是「課程內容必須是簡單且一般人都可以參與的」,原因是學術上深奧的知識必須轉換成民眾能夠了解的內容才能夠引發行動,像以社團模式運行每月一次3小時的海廢監測行動,因為簡單到連小朋友也可以做,人就越來越多,但海廢監測不只是撿拾海灘廢棄物,還包含詳實紀錄撿到的垃圾種類、數量,並討論可能改善方法,長期堅持後就會引發認同,效益也會如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 對於環境課程未來的期待與想像,晁瑞光表示,台南社大將持續關懷的公園綠地、老樹、污染、生態、全球氣候變遷等議題,讓民眾進入社大後,不僅只是學習者,還可以為這塊土地奉獻一份心力。
  • 愛心修繕走入社區  松山社大關心弱勢長輩

    新聞 愛心修繕走入社區 松山社大關心弱勢長輩

    2011.03.25 | 18:25

    社區大學的課程多元豐富,其中不乏生活藝能課程,生活藝能看似只有個人休閒娛樂的功能,不過,許多社區大學致力在生活藝能課程中融入公共關懷,引導學員走入社區關心公共事務,今(25)日在新頭殼「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節目中,邀請了北市松山社區大學「獻木松山公益修繕社」社長王永村,談松山社大社團如何以修繕為工具走入社區,以實際行動關懷社區弱勢長輩。 王永村自94年進入社大學習英文會話,96年加入快樂小木工班、木工裝修班,結交了一群熱愛木工的朋友。在松山社大蔡素貞校長的鼓勵下,木工班黃俊修老師與學員因為希望除了能在木工創作中學習成長,還同時將學習與社區需求扣連,「松山社大獻木松山愛心公益修繕社」於是誕生,學員由學校走入社區,為社區弱勢居民提供木造品維修與強化服務,目前成員有34人。 社團成立2年來,服務對象多為社區弱勢長者。社員必須先至服務對象家中實地勘查丈量,然後視需求於學校先進行前置備料及製作,再前往服務對象家中安裝施作。社團完全是義務服務,施作、材料均免費,交通費由社員自行負擔。不僅如此,烹飪班劉妙華老師及學員還自製點心贈送給長者。 王永村提到,看到許多長輩孤苦無依或是雖已年邁還需負擔家計養活全家者,常讓社員們感觸很深也很不捨,所以社員都很積極參與服務,不管是木工修繕、清除廢料、爬上屋頂修繕瓦礫、加裝浴室防撞設備或是協助製作輪椅斜坡、他說,社員們只要看見長輩們露出笑顏,再辛苦都值得。 社團的運作除了有社大補助、會費、小額捐款外,社員們還會製作小作品於松山社大成果展時義賣,義賣所得繼續投入社區關懷。王永村還分享,由於接觸案例很多是有健康問題的弱勢長輩,自己也因此體認到健康的重要性,在投入公益修繕社團後,不僅家人也給予很大的支持,個人也因此成長許多。 王永村也補充,目前公益修繕社服務範圍因人力有限,僅能在台北市各區服務,除了希望有更多人加入社團,他也希望拋磚引玉,鼓勵更多有相同想法的社大成立服務社團,這樣才能由點、線、面將社區關懷推廣至更多的角落。
  • 社大十年有成  何宗勳:未來可朝專業化發展

    新聞 社大十年有成 何宗勳:未來可朝專業化發展

    2011.03.19 | 13:13

    自第一所社區大學於1998年成立至今,全國86所社區大學與每年23萬學習人次的數據,對於台灣由民間團體推動成人終身學習及邁向公民社會似乎是個值得驕傲的成就,然而社區大學發展十多年來,距離當初成立社大的「解放知識、催生公民社會」理念,又仍有未達成的使命;在下個十年的未來,社區大學還可以做什麼? 新頭殼「幸福報報—社大同學會」節目邀請與社大淵源匪淺的前公民監督國會聯盟秘書長何宗勳以及資深媒體人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從社運界與媒體界的角度談社大未來的發展。 何宗勳過去曾參與社大草創初期,回顧過去,他認為在1998-2000社大籌備草創時期,課程結合許多進步性議題,雖然叫好不叫座,但社大也試著在理想與學員需求中不斷調整課程設計,反觀2009至今,在社大理應進入反省階段的時期,卻呈現社大課程設計公共性議題課程偏少,藝能課程偏多的情形,他建議社區大學應檢討成立初衷,並思考如何使社大社區性與公共性更深化。 在外界對社大的理解稍嫌不足狀況下,媒體人是如何看待社大?莊豐嘉表示在台灣,社大扮演極重要角色,雖然沒有文憑,但滿足民眾想要學習的自我需求,甚至有民眾在單純學習過程中,對某些公共議題產生興趣,進而成為倡議者,帶動社區的進步與改革,這對於公民社會的形成是十分可貴的。 莊豐嘉同時補充,藝能課程不一定不好,問題在於如何使這類課程具有公共性,像彩虹眷村黃老先生用繪畫方式保留眷村文化,或是將音樂與反國光石化議題結合,都能促進更多人關心公共議題。 何宗勳強調,社大網絡已然形成,社大可以孕育公民記者、藝術行動家。以公民記者好奇寶寶為例,年齡可能有五、六十歲,但不論採訪、抗議、拍照、攝影、直播、剪片全都能自行搞定,完全不輸專業記者,這就說明了關心公共事務是沒有年齡限制的,社大公共性的潛力需要被激發出來,這可以讓許多五、六十歲的人再創人生第二春,而且關心周遭事務的人會努力去學習相關知識,人也不易老化。 莊豐嘉進一步提到,網路時代後邊緣與主流的界線已經越來越模糊,即便是在屏東鄉下,自己也能形成一個發報中心去報導社區事務,其價值不會比台北都市中的報導低。現在記者會不僅有主流媒體,也開始有很多公民記者,有時力量可甚至勝過主流媒體。 對於中央與地方政府透過評鑑與補助影響社區大學辦學,何宗勳認為社區大學經營必須專業化,同時發展無可替代的特色,在地性還要強,若能轉型做到從質化到量化的改變,才更能獲得社會認同,如此一來即使沒有政府補助也能生存,才不會導致因補助引導辦學理念的情形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