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偉中

關於中國的訊息似乎總是充滿著矛盾。胡錦濤的峰會之旅向全世界承諾宏大的減碳目標,不到1個月,中國今年第1000萬輛汽車駛下生產線,成為全球第3個汽車年產量破千萬的國家。而汽車卻是碳排放的大宗,私家轎車更是高耗能、高污染的歐美資本主義消費模式的象徵。

另一個看似矛盾的動向則是中國一方面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一方面幾家大型石油公司又在海外積極尋找油源,引起了歐美各國政府和石油財閥的關注。

這些現象,與其說是突顯了中國政府的三心二意,不如說是反映了這個能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大國,在能源議題上的艱難處境。這個困境,可以簡單概括為「能源不安全,環境不永續」。

改革開放以來,走上向西方模式學習道路的中國,能源消耗不斷增加,更在93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石油進口依存度也逐步提高,目前大約是50%左右。

而一半進口石油來自動蕩的中東(美國只有20%)、近9成的進口石油靠外國船運、缺乏保衛石油航路安全的足夠能力、戰略石油儲備的建設還在起步階段等,都是中國能源安全的罩門。

不僅如此,根據官方的雄心壯志,中國要在2020年實現GDP比2000年再翻兩番,也就是年經濟增長要維持在7%以上。但若不改變目前粗放、高耗能的增長模式,中國以至於世界的環境與資源是否能支撐這樣的經濟成長,是大有疑問的。單以石油來說,到2020年中國石油進口量將接近5億噸,對外依存度將上升到65%左右,世界銀行也估計屆時大氣污染所造成的損失將達到GDP的13%。

已毋庸贅述中國環境問題的嚴重性,上月底官方報告指出,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例,已從80年代初的0.51%,上升到去年的1.49%。另一方面,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受到全球暖化的負面影響極大,極端氣候造成的災難會給仍以農為主的中國帶來巨大損害。

從這樣嚴峻的現實出發,我們既可以理解中國種種看似矛盾的政策,也必須持續提醒:中國要走出一條綠色崛起之路,而不是複製歐美模式。

此刻,中國正在爭論經濟是要「保增長」還是「調結構」,若從綠色崛起的角度來看,「調結構」是必由之路。中國政府其實已經展露了開創新路的強大政治意願,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成了基本國策。然而,在目標宣示與指標訂定外,還要有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要有全民的參與(如消費模式的調整)。

對整個華人圈來說,一個新的綠色中國的出現,不僅是商機的增加、沙塵暴的減少,更代表中國能在人類發展道路上,超越「華盛頓共識」,提出真正有吸引力的「北京共識」。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