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近年透過文化、宗教與歷史脈絡不斷對臺灣發動「軟性統戰」,尤其針對族譜、祖先認同等議題大作文章,試圖在「兩岸一家親」的包裝下滲透臺灣人對國族的認同;近日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在福建泉州泉金碼頭設置「聯絡箱」,提供臺胞尋根諮詢服務,並藉「清明溯譜、兩岸緣深」活動宣稱要幫助臺胞「找到祖地」;此舉表面上是文化交流,實則意圖借祖先認同拉攏臺灣人民,進一步鞏固「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政治敘事。

滲透基層情感 操控歷史敘事

中共此次選擇於小三通口岸設置聯絡機制,並針對返鄉祭祖的節日操作情感訴求,具有高度政治性;所謂的「尋根諮詢」不僅是提供歷史資訊,更是透過官方主導的文獻資料與解說語境,形塑「血脈同源、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敘事;這種文化滲透,表面溫和、實則洗腦,一旦無警覺性,將逐步弱化我國民眾對民主制度與臺灣主體性的認同。

文化認同轉化成政治認同的風險

若任憑此類活動持續蔓延,臺灣年輕世代可能因對歷史知識不清,逐漸接受中共版本的「家國敘事」,將文化認同與政治歸屬混為一談;特別是透過「尋根謁祖」的方式,中共試圖讓臺灣人認為自己的根在中國,自然應回歸祖國;如此將使其長年推動的「一中原則」轉化為潛移默化的內化認同,對我國國安與國族教育皆構成深遠影響。

我方應強化主體敘事與文化自信

面對中共步步進逼,我國政府與民間應建立屬於臺灣本土的歷史與文化資源平臺,加強社會對族譜、歷史與文化的正確認識;教育部門可結合地方文化資源推動臺灣家族史研究,鼓勵民眾探索臺灣脈絡中的祖源故事,以在文化上建構「臺灣人」的主體意識,削弱中共以「文化尋根」為名的統戰滲透。

揭露統戰真相,鞏固民主意志

最終,我認為只有在和平交流基礎下提高警覺,揭穿中共所謂文化服務背後的政治目的,才能保衛國人的思想自主;我方不僅要揭示聯合國2758號決議不涉臺灣主權的事實,更應結合理念相近國家,共同在國際上宣達反對中國併吞臺灣的民主共識。文化可以連結人心,但更不能成為併吞意志的工具,我國唯有堅守立場,方能守住臺灣的根與未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