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燕俐
 


以前帶過的一個部屬,很開心的打電話給我:「燕俐姐,我買房子了喔,雖然只有20幾坪,總價要800多萬元,但能擁有屬於自己的一間房子,真的很開心!」我正納悶著以他月薪2.6萬元,工作不過2年,如何付200萬元的頭期款,他就自己招了:「感謝爸媽啦,替我付了頭期款和裝潢費,我只要負責繳每月的房貸。」
 

「多麼幸福的一個年輕人啊!」我心裡想著,難怪現在年輕上班族流行一句話:「與其拼死拼活工作買屋,不如孝順父母,等他們留下遺產,或者幫忙繳房款。」然後,我又算了一下,他的房貸600萬元,以現在利率,每月要繳3萬元房貸,問題是以他的薪水根本無法負擔啊。

 
「燕俐姐,我現在晚上又兼了一份工作,一個月可以多賺1萬元,剛好足夠應付房貸,但慘的是,幾乎沒有生活品質可言,不敢隨便和朋友聚餐、唱KTV,也沒有預算買書和買CD,唯一的好處是,交女朋友時,對方看待我的眼光會不一樣,覺得我有房子,可以依靠一輩子。」
 

這個故事反映了時下年輕人買屋的痛苦心理,如果沒有靠上一代的支持,恐怕很難在高房價時代,擁有一間「殼」,因為根據主計處最新統計,上班族每月實質平均薪資只剩4萬690元,年減3.47%,減幅歷年最大,更別說人力銀行的最新統計,社會新鮮人若從事的是一般服務業,平均起薪只有20765元,幾乎只能望屋興嘆。
 

到底有沒有什麼政策,可以幫助這些年輕上班族買屋?除了先前我所提出,應針對投資客下手,遏止炒作歪風之外(這部分,就像某位投資客說的,根本看不到政府的有效作為,所以他會繼續炒房下去),看看亞洲各國的做法,也許可以給執政當局一點省思。
 

日本早在1970年代就推出「住宅公團」,蓋了非常多的國宅賣給年輕人,且同時發展出交通運輸系統,以方便這些年輕人上班;韓國政府也在首都首爾附近造新市鎮,由於有便捷的高速公路和捷運,如仁川到首爾約40分鐘,解決部分年輕人買不起房子的問題。
 

新加坡做得更徹底,有超過9成的民眾,擁有由政府津貼和個人公積金提撥部分款項,支付平價住宅「組屋」,區內規劃完善,有市場、圖書館、兒童遊樂場、醫院和郵局等等;針對無能力購屋而租屋者,只要連續住買國宅3年,按期繳付房租,就可以改為承購,之前所付的租金,可當作頭期款。
 

我常在思考,買不買得起房子,確實牽涉到個人和家庭的經濟能力,可是當大台北地區的房價都被投資客炒高,逼得受薪階級被迫只能買到汐止、林口、深坑等地買屋,難道政府不應祭出更有效的解決方案,讓人民深切感受到住也是一種人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