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的15-45歲青壯族群心理諮商補助方案推動,以及賴清德總統多次宣示未來投注50多億元經費在全民心理健康的強化,清楚顯示現今國家對於心理健康議題的重視,可說是過去多年來的最高!值得肯定!然而可惜之處在於,當以「補助心理諮商」成為政策主軸後,有可能會簡化了心理健康在政策規劃與執行時的複雜性。
首先,類似於15-45歲心理諮商補助方案的推動,確實是非常棒的政策!然而,此政策的重點並非僅是「補助」民眾可以去做心理諮商,而是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的親近性與普及性!如果依此脈絡來看,接續的政策應該是趁此機會讓無論是否需要心理諮商的民眾,皆可以知道「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好好的來「倡議民眾對於心理健康的理解與接納」。這恰巧不也正是賴總統所謂的「全民心理健康韌性計畫」的其中一環嗎?然而現在的重點似乎比較像是「既然有了15-45歲的心理諮商補助,那只要有需求的單位就可提出這樣的補助,才可以顯示出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這樣的做法就變成不管是什麼年齡層、什麼角色或職業,只要看似需要就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推出「補助」的政策。但真正需要反思的是,這樣就是推動或強化心理健康的韌性了嗎?
筆者認為「心理健康的落實是絕對遠遠大於等於補助心理諮商」的!有鑑於此,一方面珍惜現今政府各單位逐漸重視心理健康的議題;但另一方面,也誠懇地呼籲當推動這樣的方案時,千萬也要記得(1)心理健康已該跳出「先求有,再求好」的概念。需要的是更完整的配套與規劃,讓好的補助政策可以永續執行。(2)要謹慎考慮補助對象的需求,尤其很多人並非不想接受或使用心理諮商,而是現實情況很難予許他們有機會可以得到幫助。因此,有可能真正有需求的人無法得到,反而會變成提供很多資源卻不見得能被使用。(3)當有任何補助方案喚起民眾對於心理健康的重視時,請也同時再次強調「心理健康是基本人權」的概念,是每個人都可以擁用的一部分。你與我皆可在心理安適、健康的狀態下好好生活。如此一來,即使是補助方案也可妥善地落實在民眾的心理健康之上!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