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立委陳玉珍近日在國會中「接連勝利」,使從冷戰後由前線轉變回邊陲的金門一再成為眾人議論的焦點。遺憾的是,鎂光燈下的一身勁裝成就了他個人,外界予以金門的評分卻是節節敗退。

觀光立縣下的負面外宣

前後不出一星期,陳委員先是端出「戰地精神」聲援被控性掃擾的立委陳雪生,隨即又傳出伸手進立委林昶佐褲袋,出了場外還呼籲林委員「格局高一點,不要只想自己自身的小事」。陳委員是否曾聽聞,現今校園、職場最不易處理、卻最容易被公開檢視的議題不是別的,正是性議題?他所代表的中國國民黨很在意的慰安婦議題也正是性議題。面對性騷擾的指控,正當的程序應是「呼籲調查」、「建立預防機制」,而非任意評論或擅自否定當事者的感受與經驗,用「怕熱就不要進廚房」來打發對方。試問,如果有人在職場控訴他人性騷擾,誰敢怪控訴者不乖乖待在家裡?

早期金門女性有掌廚卻不能進宗祠共享家族宴、在家吃飯必須等男性吃完才能吃剩菜的經驗,陳委員作為金門史上首位女力立委,不會不明白女性的辛苦與卑微,正因如此,這般言行更令人感到格外諷刺。別忘了,性騷擾、性侵害、性霸凌也是近幾年最受年輕世代關注的議題之一,喜好深度旅遊、願意到相同目的地反覆走訪的恰巧以青年族群為多,陳委員的表現,在立委在做、選民在看的年代,會不會衝擊外界對於金門的觀感,進而降低自由客造訪金門的意願,不分立場的金門人都需要留意,畢竟,金門當前以觀光立縣,在後疫情時代,小三通何時恢復仍在未定之天,短期內金門業者對國內遊客依賴更甚的現實,眾人皆能預期。

「金門兒女」不應是金門政治人物的免死金牌

在生計以外,政治層面的問題同樣值得不分立場的金門人關切。事件爆發以後,地方社團不乏有表態支持陳委員的聲音,若是表達反對意見,三兩下便被冠上自家人不挺自家人的罵名。如果只是因為陳委員標榜著「金門女兒」的身份就一味地支持他的所作所為,那金門選民與過去軍事管制下被噤聲有什麼兩樣呢?更何況陳委員已不是第一次如此爭議性地躍上全國版面。今日眾人所質疑的焦點還不在陳委員的立場,僅是他扮演監督角色的策略就被視為異己,未來他若提出與金門社會的價值信念相佐的論述,我們能享有反駁的權益嗎?

更重要的是,「戰地精神」所涉及的面向,比起字面上的解讀還來得更加寬廣而複雜。對親眼見證戰爭的老一輩金門人而言,戰地精神或許不僅止為榮譽的象徵,也潛藏著受壓迫的記憶;對曾經駐守前線的非本地人來說,為抽中「金馬獎」而哭泣,闡明了當年苦難並非金馬人的專利。面對爭議性的議題時,將這樣多層次的語彙端上檯面,看似重視金門,實則為消費金馬歷史、綁架金門選民,使得金門的轉型正義被娛樂化、徒增金門與外界的對立。

蒙上陰影的金門人自我認同

自2019年初陳委員於地方補選中當選以降,「萬安緊抱」、「夾手爭議」、「北京中央」等事件接連登場,金門人已經不只一次被問及:「你們金門的立委到底怎麼了?」。近來,不僅是金門本地人感到困擾,連戶籍遷到金門、在金門定居的新金門人都反應有相似的遭遇。

礙於金門地方小、人情壓力厚重,有上述經驗者八成敢怒不敢言,但為了守住顏面,仍不得不在顧作鎮定、苦笑回應之餘,抓緊時機向發問者解釋金門的選民結構,以及長期軍事管制所遺留下的政治問題,希望對方能夠以理解代替訕笑,但無論再怎麼苦口婆心,外界對金門種下的誤解怕是愈加根深蒂固了。

從清末因謀生而赴東南亞、日本拓墾,民初戰亂而奔走他鄉,再到晚近赴台求學生活,金門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向外移民的社會,陳委員的舉止所伴隨的譏諷若持續發酵,旅外的金門人將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原先就不易梳理的認同與族群議題,是否將更加令人惆悵?這恐怕是不分立場的金門人無以迴避的又一項提問。

無論立場身份,都該當心的陳玉珍效應

金門是眾所皆知的藍軍大本營,受地緣與政治因素影響,在解除軍事管制後,對中國大陸的依賴重新升抬,彷彿回到1949年以前的往昔。近年來,在國民黨愈來愈邊緣化、臺灣主流民意對中國愈加提防的趨勢下,金門被愈來愈多人視為化外之地。陳玉珍接二連三的動作,有意無意都加深了金門與臺灣社會的距離,然而,受影響者,也未必僅有金門人而已。

物換星移,金門雖已不如當年擁有不可取代的戰略地位,但移居到臺灣各地、從事各行各業的金門人比比皆是,將金門屏除在外將對臺灣的現狀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仍舊值得思考。別忘了,最樂見我們亂成一團的人是誰,蔡英文總統年初的八百萬票中,絕不可能沒有中華民國派的選民。

外界的朋友,有機會到金門走走吧!礙於解除戰地政務以前的嚴密封鎖,金門社會幾未與黨外運動有所交集,更早以前亦未如台澎兩地歷經日本殖民,民主化歷程與國族認同的樣貌自然有其歧異之處。雖然沒有完全相同的過去,但歷史已將我們塑造為難以分割的生命共同體,面對變化莫測的世界局勢,唯有相互同理才能形成最牢不可破的防禦。

金門朋友啊!若條件允許,我們都應適時表態、做金門正面形象的外交官,讓裡裡外外都知道多元在金門的存在。特別是旅外的鄉親,物理上的距離,代表我們有更大的空間取回話語權,島內有島內的修行、島外有島外當出的力,冷戰島嶼的重生,不該只由返鄉青年們一肩扛起,若是希冀家鄉改變,不能不接受分進合擊的道理。

金門的長輩們!陳委員的出頭或許為你們長年的被遺忘、忽視出了口氣,但請避免為你身邊持不同意見的貼上標籤,特別是返鄉的年輕人,一個標籤、看似輕盈,卻可能會大幅降低他們繼續留下打拼的意願,讓好不容易能為這座島嶼灌注新生命力的他與她再度轉身離去。古人云:「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礙於對親子關係的重視及鄰里的壓力,上述看法不好直接向你們提起,只得匿名投稿公開說明,希望你們能諒解,這究竟是多麼沈重的呼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