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這幾天佔據大部分有關中國新聞版面的,是Google宣布不再配合網路內容審查,打算撤出中國的消息,但中國經濟成長會不會觸頂的討論,仍將會是未來很長時間媒體矚目的焦點。
 
1月8日德國聯邦統計局公佈,中國去年1月至11月的出口貨物總值達到1.07兆美元,而之前全世界最大出口國德國在同期的出口金額則為7,346億歐元(1.05兆美元)。中國自此超越德國成為全世界最大貿易出口國。
 
在此同時,中國也已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以數量計),而根據預測,2010年中國大幅成長的經濟即將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圍繞這新聞主要有兩個問題被提起︰首先,中國在全世界因為金融海嘯一片哀號聲中,居然還有這麼亮麗的經濟表現,是不是以鄰為壑、賺災難財的結果?其次,這麼多年中國經濟持續以年平均10%以上的成長率擴張,是否即將面臨泡沫化的危機?
 
中國國內媒體顯然沉醉在驕傲的自我感覺良好之中,他們大肆宣揚中國新經濟體制相對於老式西方資本主義的優越性,而且大拍國內領導人的馬屁,說他們決策明快,而且能夠督導所屬,貫徹執行。
 
中國經濟領先復甦是賺災難財?
 
西方重量級媒體如美國紐約時報及德國時代周報、明鏡周刊等,則大分貝批評說,中國領先各國復甦,外銷迅速恢復成長,是國家操控匯率、以鄰為壑政策的結果。它們同時也提及,中國國營銀行以超低利率,甚至免息貸款給外銷廠商,也同樣是不公平競爭的行為。此外,金融海嘯期間中國政府在國內挹注了將近6千億美金的刺激景氣支出,也頗令人側目。
 
的確,從2008年夏天開始,中國人民幣又開始盯緊美元,在2009年一年,人民幣相對於歐元貶值了17%,與其它未同樣貶值的出口國家相比,中國商品更具價格競爭性。因為此一政策,北京政府確保已成為「世界工廠」的中國,可以繼續以低廉產品行銷全世界;因為此一政策,中國累積了全世界最高的外匯存底(兩萬億美金)。
 
中國貿易獨霸的時代來臨?
 
過去10年,中國的出口以平均年增率23%的速度成長,這雙倍於世界貿易成長速度。1999年,它的出口占全世界出口總額的3%,現在已經到達10%。如果中國的外銷繼續以這個速度增長,10年後,中國將會囊括全世界25%的出口。由於失業人口是共黨政權穩定的最大威脅,經濟成長率保八一直是中國強調的經濟目標。但假如要年年達到此目標,則2010年中國佔世界出口總額的比例,根據國際貨幣組織(IMF)的估算,也必需到達17%。1950年初期,二次戰後美國獨霸的年代,它所占的比率最多也只到18%(現在剩下8%)。
 
中國在國際貿易上獨霸的時代來臨了嗎?西方列強會容忍中國貿易擴張到甚麼地步?
 
中國如此具侵略性的經濟目標,如果不是採取政府強力介入的重商主義政策,是沒有辦法達成的。然而重商主義也一定會引來保護主義的反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最近在紐約時報的專欄裡批評中國的匯率政策時就說,那些中國重商主義的受害者採取保護主義措施或許是對的。
 
中國經濟是下一個泡沫?
 
這樣的氛圍下,上週在美國因預測恩隆泡沫成名的空頭大師夏農(James Chanos)警告說,中國經濟前景會是「杜拜乘以千倍,或者更糟」。此話一出立刻引起熱烈討論,大家關心的是中國會不會繼杜拜之後,成為下一個泡沫,而且因為這個泡沫的巨大,造成世界經濟無法收拾的局面。
 
最近因中國大舉投資綠色能源而頗看好它的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傅利曼(Thomas Friedman)顯然不以為然。他說不能小看擁有兩萬億美元外匯的國家,他還引述台灣前行政院長劉兆玄的話來做為看好中國的理由。傅利曼說,當台灣產業升級時,勞動密集產業移到中國或東南亞國家去了,可是現在中國沿海區的產業升級,只是把低階產業移到西部,經濟貢獻仍然留在中國。
 
經濟學人雜誌也不認為應該把現在的中國,與80年代因泡沫陷入衰退的日本相提並論,因為相對於當時已相當成熟的日本經濟,今天的中國仍屬開發中國家,還有成長空間,處於經濟成長階段,比較有可能吸收因泡沫破裂所釋放出來的閒置人力和產能。
 
當然,幅員廣大是中國經濟成長最大的倚仗,卻同時也是它轉型時最大的挑戰。
 
中國能短時間內經濟迅速成長,主要是開放政策實施後,靠著用之不竭的低廉產業預備軍,中國能夠以低成本產品行銷全世界,而且以巨大的市場為誘因,吸引全世界的資本聚集到中國。
 
國內需求來得及彌補缺口?
 
幅員廣大、人力充沛,再加上政策鼓勵外銷、政府管制資金、操控外匯,讓中國商品在世界市場上能持續維持強勁的供給競爭力,但問題是各國政府是否願意讓其市場需求,永遠如此方便、慷慨地為中國的經濟成長效命。
 
一個今天有能力在外太空擊毀衛星,擁有全世界最高外匯存底的國家,在國際間繼續以開發中國家為理由,用重商主義方法掠奪市場,作為自己經濟成長的養分,這種作風已經愈來愈令其他國家難以忍受。不滿中國獨享自由貿易好處的氛圍不只在美國、在歐洲,甚至在剛與其訂定自由貿易協定的東南亞鄰國,都已急速地產生。
 
當這個「世界工廠」的規模不斷擴張,資本、技術和勞力的供給或許都不是問題,可是國外需求不再配合成長,那該擔心的就是生產過剩的問題。如果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刺激國內需求的政策,無法順利彌補需求缺口,大規模的經濟失調就會難以避免,而與中國經濟結合愈來愈緊密的台灣就該當心了。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