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為筆者參加2011媒體公民會議的與談書面資料,主旨在於鼓吹成立非營利調查報導平台。
 
著名作家Ann Bausum在2007年為國家地理協會撰述的「扒糞者」一書中,以簡捷生動的筆觸,爬梳了美國調查報導的重要傳統。她在導論中自述:這本書是「關於文字改變一個國家的故事」。誠然,調查報導興盛的國家,未必社會進步、政治昌明;但調查報導萎弱不振,卻往往是社會落後、政治腐化的風向球。
 
在新聞業面臨重大衝擊的今天,台灣與全球許多國家相同,都出現了調查報導式微的現象。調查報導在台灣原本就根基不固,如今已經很少有報社為調查報導設立專職記者,強調速度與聲光的商業電視台,更是調查報導的墳場,僅公視與極少數商業台的記者偶有出擊。反倒是雜誌,仍然一息尚存,但也只是不絕如縷而已。至於狗仔文化與調查報導,形雖近,實則遠,羊頭狗肉不可不辨。
 
面對傳統媒體日漸削弱調查報導能量的困境,許多有心人士已開始將網際網路作為振興此一傳統的新陣地。以美國為例,連得兩屆普立茲新聞獎的網路媒體《ProPublica》,是最引人注目的例子。除了《ProPublica》,尚有許多地方型的調查報導網站,同樣表現傑出、得獎連連,加州的《Voice of San Diego》即是一例。值得注意的是,他們都是非營利的網路媒體,其財務來源主要依賴基金會或慈善家的捐助。
 
在慈善捐助型的網路媒體之外,另有一種以社會大眾小額捐款為經費來源的創新嘗試,亦已出現成功的例子。由David Cohn於2008年11月,同樣以加州為據點所推動成立的《Spot.Us》網站,是目前最受注目的例子之一。該網站是一個媒合經費,亦鼓勵公民協作的調查報導平台,任何人皆可以提供資料或貢獻經費的方式,來協助提案的記者完成該項報導。開站前兩年,約有5000人次贊助了160個以上的計畫,成功媒合許多有關地方政治、貧窮等議題的報導。
 
以上所列舉的調查報導機構,只是近年來諸多新創非營利網路媒體的若干著名案例,2009年7月,在美國、加拿大與波多黎各從事調查報導的非營利新聞機構,聯合成立了《The Investigative News Network》 (INN),共同推動調查報導事務,其成員迄今已超過50個,其中絕大多數位於美國,而且頗多都是近年方成立的調查報導網站。不誇張的說,從數量甚至品質來看,數位時代的調查報導已出現某種復甦的熱度。
 
台灣是否能有機會成立類如《Spot.Us》這樣的調查報導媒合平台?我的答案是:有一定的機會。雖然社會對新聞業重建的體認尚待進一步的對話,特別是調查報導極易陷入黨同伐異的聯想,但同樣的,社會對媒體的不滿仍然強烈,公民對國家的進步仍有熱情,加上許多不在體制內的專業新聞工作者及公民記者,都表達了參與的期待,我們沒有理由不做嘗試。
 
ProPublica》主持人Paul Steiger指出:「愈來愈多的新聞業是由具有更多實驗精神的小單位在進行」,徵諸非營利網路調查報導的情形,洵非虛言。對於新聞業同樣面臨重大轉折與挑戰的台灣而言,建構一個非營利的調查報導平台,不僅正逢其時,亦意義深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