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個角度來說,今天是個特別的日子。它之所以特別,當然與今天是9月1日記者節有關,但另一個讓今年記者節顯得有些特別的原因是:強調五媒合一的台灣醒報今天屆滿一週歲,而以社會企業型態建置的新頭殼網站也在今天正式上線。
 
坦白講,台灣醒報與新頭殼都不是「大媒體」,他們目前的專職員工都不到兩位數,但是,他們的誕生與發展卻別具意義。台灣醒報成立伊始就充分運用新科技的特性,將資訊傳播拓展至網路、廣播、電視、手機與平面等五個平台;而以網路為基地的新頭殼,同樣也是運用傳播科技的特質,企圖開展專業與業餘工作者協作的媒體實驗(革命?)
 
在媒體經營正面臨轉型的台灣,類似台灣醒報或新頭殼等新媒體的出現,其實是個必然。不只這兩個媒體,早自網際網路發展以來,許多有志之士就已經摩拳擦掌,躍上新舞台;多數傳統大媒體亦不落人後,跨入新領域。但是前者,不是早夭退場,就是據隅而立;後者則多係被動因應,或是徐圖發展,台灣的網路新世界因而猶有大片荒原,等待墾拓。
 
台灣醒報與新頭殼的共同特色之一,就是多媒體的操作。不只文字,它們同時提供照片、聲音與影像的資訊,也因而他們的參與者都是多媒體的製作者。在台灣,他們雖然尚屬先驅,但從聯合報系的記者都必須加入影音報導的行列來看,傳統媒體顯然也嗅到了媒體大變革時代已經來臨的氣息。
 
美國媒體發展的研究者,Digital Deliverance newsletter的發行人Vin Crosbie,在最近一篇分析媒體工作者趨勢的文章中指出,多感知(multisensory)已是21世紀媒體工作者的必備能力,不再有人可以只從事單純文字、聲音或影像的事務,他必須是全方位的說故事者(consummate storyteller)。有人或許反駁說,一個媒體工作者如何能夠一邊進行文字採訪,一邊又在肩上扛個大型的專業攝影機?對此,Vin Crosbie強調,他並不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扛個電視專業的攝影機進行採訪,但媒體的演變趨勢卻要求未來的媒體工作者,必需懂得多數新聞都有其聲音或影像的報導角度,他們可以用小機器處理,或是懂得如何與影音錄製者配合。
 
誠然,多媒體的操作已經不是未來的趨勢,而是現在的事實。台灣醒報與新頭殼因為沒有包袱,因為要走出自己的路,所以從創立開始,就義無反顧的進行多媒體操作,並逐步拓展多媒體的服務平台。不過,機會所在,也是挑戰所在,對營運模式仍屬高度實驗階段的兩個媒體來說,仍須找到足夠的營收來支撐永續發展的資金需求。
 
兩個媒體的主事者既已邁步前行,相信都已有面對挑戰的決心。媒體新世界荒原無垠,天地無限,善墾者終將開闢出燦爛的花園!
(本文為筆者參加台灣醒報週年座談會發言稿)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