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從美國回台,有時會問我需要甚麼東西可以幫我帶回來的?我最常的答案是,登機前在機場內的書報攤幫我帶一份紐約時報與一本「紐約客」(十幾年前是Playboy,想必自己已不是血氣方剛的年齡)。
 
不論朋友幫我帶回來的是哪一天的紐約時報,除了前面A套「重要新聞」、B套「財經版」外,我都可以知道該天C套那個獨立的專刊版是哪個主題,除周一的體育專刊外,其餘的如周2的科學版、周3的餐飲、周4的家庭與時尚等等都非常吸引我。這些每天不同的專刊版從1970年代推出後一直延續至今,當時開創這些版面的報人Arthur Gelb(蓋爾博)於5月下旬病逝於紐約曼哈頓住家,享年90歲。
 
Gelb開創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版面,一掃讀者對紐約時報不苟言笑、嚴肅的The Gray Lady(灰色女士)刻版形象,受到讀者與廣告客戶的青睞,也為紐約時報帶進豐碩的數字。更重要的,1977年8月15日美國版「時代」雜誌以該報發行人Arthur Ochs Sulzberger(薩茲伯格)為封面故事,薩茲伯格早起坐在床上,穿著淺藍條紋睡衣、雙手翻閱Home(家庭)版,深入報導這次改版。今日紐約時報的面貌是從約40年所奠定與「與時俱進」而成的。
 
後來很多報紙模仿Gelb的創意,包括台灣在1987年解嚴之後,報紙張數不受限制與創刊的新報都有類似這種「每周一次」的軟性新聞專刊版。如今,很多讀者已習慣這些內容,特別這些年的台灣媒體充斥這類吃喝玩樂的新聞,浮濫有之,深度廣度都談不上;但紐約時報,縱使是軟性生活新聞不論是請專家執筆或報社培養專業的記者,建立該領域的權威與影響力。
 
1924年出生的Gelb,20歲那年進入紐約時報,從copy boy(送稿生,台灣的報社在網路化之前也有這種工作)做起,終其一生他是一位「時報人」,寫評論、擔任首席文化記者、紐約都會版主編、從1986年擔任執行主編至1989年底退休。
 
Gelb在紐約時報這段期間正是A. M. Rosenthal(魯森索)擔任總編輯的年代,也歷經「水門事件」「五角大廈越戰文件洩密案」等重大新聞,是現代紐約時報的風光時代。
 
紐約時報在他的訃聞中描述Gelb是一位從來不覺得疲倦、躁動不安、對可能挖到獨家新聞充滿熱情回應的人。誠如該報現任發行人小薩茲伯格在聽到他的死訊所做的聲明說他「為我們新聞帶來無比的活力與洞見」。
 
在台北所閱讀到的International New York Times雖然無法閱讀到美國本土版這些專刊的完整內容,但有部分文章在文化欄與周末的旅遊版刊出。當然,上紐約時報網站就可閱讀到這些每周一次的專刊內容。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