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不同,不等於也不代表關係撕裂。
家人,同一個屋簷下,常對一個問題有不同的看法、或觀點,難免爭論一番,吵吵鬧鬧,但終究還是一家人,何來關係撕裂。專斷蠻橫的父母就會撕裂親子關係。
 
人民對社會、國家的議題,本來就會有不同的觀點,縱有爭論,甚至立場壁壘分明,但說「關係撕裂」那太沉重了;民主社會不是只有一種聲音,「統一口徑」也不是民主的常規。
 
看到聯合報(4月8日A4版)登出教育部長蔣偉寧看學運的3個憂心,他語重心長的表示(以下引述)「他有三個憂心,首先是觀察到『撕裂』慢慢出現,社會上、家庭親子間、校園裡的同學關係、朋友之間都受到衝擊。」
 
蔣偉寧「言重」了。我對他用「撕裂」來描述社會不同意見的衝突,才感到憂心。任何一個社會議題,本來就會出現不同的觀點與意見,縱有衝突,何懼之有。教育不就是訓練學生要有獨立的判斷,我們也一直鼓勵年輕人要表達意見。如今他們訴求了--「318學運」聚集了一群理念相同的學生,勇於站出來,強力表達反對馬英九的黑箱作業,並透過「多數暴力」要與中國簽訂「服貿」。教育部長居然對學運的訴求說他們「撕裂」社會、親子、朋友關係。我不懂蔣偉寧的心態與觀點。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走上街頭不是突發的;國民黨的立法委員由人民選出,但卻得遵從主席馬英九的意志,這是哪門子的民主?馬英九用民主的包裝挾持了「公權力」,行寡頭決策才是「撕裂」台灣社會的根由。蔣偉寧請看清事情的本質。
 
我活的年代,看過1968年的法國學運、英國工會反柴契爾首相的國營事業民營化、美國大學校園的反越戰以及1960、70年代的諸多社會議題等等,這些國家的年輕人、人民無不占據街頭、校園,與政府衝突對立流血,但最後找到妥協落幕,這些國家依舊強勝,民主制度經得起一波又一波的洗禮粹鍊。
 
能表達不同意見的社會,社會不會被撕裂;一意孤行的決策者才是撕裂社會的元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