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我搭立榮的航班從台北松山飛往金門,我從機上提供China Post英文報,看到美聯社發的一則新聞,掌理紐約時報30年、締造時報成為今日風格的Arthur Ochs Sulzberger(薩茲伯格,1926-2012)因長期臥病於9月29日逝世,享年86。
 
這天,我正要到銘傳大學金門校區大種傳播學系的學生,上「新聞原理與編輯」、「採訪與寫作」這兩門課,班上有15個學生,約半數來自一海之隔的大陸,其餘為金門本地人與一位從台灣跨海而來的學生。當年讀新聞學系,「採訪與寫作」的老師是中國時報總編輯歐陽醇先生,課堂上他常舉紐約時報為例。他也是香港卜少夫「新聞天地」(周刊)在台的代表(位在台北開封街),當年「新聞天地」出版一些與媒體或外交相關的著作,其中有一本就是「紐約時報一百年1851-1951」,(厚厚的有6百頁,當年1974年,折扣後台幣還108元)。這本書不論是是作者Meyer Berger的內容,還是譯者何毓衡的譯文,讓我讀的不能釋手。更特別的是這本將近60萬言的原著,當年就取得紐約時報的同意,於1963年至1964年先在「新聞天地」連載,1964再集結出書。我買的是1972年的「再版增訂本」,這是我有系統「認識」紐約時報,那時我24歲,從此我的簡報資料,有無數袋都是紐約時報。
 
我從紐約時報的網站列印薩茲伯格的訃聞多達20頁;在台灣可以買到的紐約時報全球版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國際前鋒論壇報)於10月1日這天在第1版以圖文刊出他部分的訃聞,再轉到第6頁用整版的篇幅刊完。當然,其它國家的媒體或長或短也都有他逝世的新聞。
 
外號Punch的薩茲伯格在37歲「還未準備好」的情況下,接下紐約時報發行人,但在往後他任內30年(1963-1992)間紐約時報贏得31座普立茲獎,年營業額從1億美元成長至約20億美元,不只名利雙收,也讓原本只是一份地區性的報紙,成為一份有影響力的國際媒體,倫敦「金融時報」稱他是「建立紐約時報全球化的發行人」,也樹立它在媒體圈的領導地位;其媒體版圖含括21家地區性報紙、9家雜誌、8家電視台、2家廣播電台、還有各類新聞資訊服務等。
 
紐約時報刊登薩茲伯格訃聞所用的標題是「轉型時報進入新世代的發行人」。我認為十分貼切。今日紐約時報的內容與風格可以說是薩茲伯格於1976-1977年間幾次大幅改版之後所延續下來。紐約時報常被戲謔為The Gray Lady(灰色女士),他讓原本嚴肅、不苟言笑的報紙,增添了許多生活情趣。之前這份報紙每天只有兩大套,以刊登國內外政治、經濟、紐約市政等所謂的「hard-news硬性新聞」為主,但在他與當時執行總編輯A. M. Rosenthal(羅森濤)的擘劃下,於週間的報紙陸續推出「生活」、「家庭」、「週末」三個專刊。這些內容吸引中產階級、嬰兒潮與郊區的讀者。
 
1960、70年代是美國社會變遷最多元化的時代,讀者不只要一份報紙,而是要一份「有用」「實用」的報紙,薩茲伯格與羅森濤帶動紐約時報與時俱進(Times With Time),這次改版不論在形像、發行或廣告都獲得十分成功,1977年8月15日「時代」雜誌美國原版並以薩茲伯格早起坐在床上,穿著淺藍條紋睡衣、雙手翻閱Home(家庭)版的畫作為封面故事,深入報導這次改版。
 
1978年又增加2個周刊:「周一體育」、「科學時報」與每日見報的「商業版」,至此紐約時報今日呈現的4大套版面終於陸續型成。這些每週出現一次的主題,大都刊在第3套(C):周1為「周一體育」,接著為(2)「科學時報」、(3)「生活」(今日為「餐飲」)、(4)「家庭」(今日為「時尚」、「家園」)(5)「周末」(今日為「周末藝術」)。C套創版至今已過35年,有些欄名或有些為更動,但不至於巨幅變動,我雖沒有在美國定居,但每次到美國,一定先買紐約時報來閱讀(是的,它是一份可以值得「閱讀」的報紙),而且還記得周幾有哪些專刊,讓我有與老友相知的熟識感,其內容不只隨時代改變而且常領時代之先。1987至1999年我在自立晚報主編專刊版,我的規劃就是以紐約時報為範本,特別是餐飲版與旅遊版。
 
薩茲伯格堅定信仰新聞自由與獨立的重要性,如此才能不畏追求真像。刊登美國國國防部的「越戰秘密文件」,已成為他領導紐約時報最重要與最輝煌的戰役,誠如英國The Independent(獨立報)在他的訃聞標題是「一位為新聞自由奮戰的發行人」。1971年他不顧公司法律顧問的警告與反對,堅持刊登尼克森政府認為秘密的越戰「五角大廈文件」(Pentagon Papers),連續登出後,當時尼克森與相關官員及與越戰有關的國家都感到十分震怒或困擾,政府宣稱「會有國家安全顧慮」,要紐約時報停止刊登,但紐約時報依據美國憲法「第一修正案」,拒絕政府的要求,於是國國防部訴諸法庭,最高法院最後判決紐約時報與華盛頓郵報勝訴,紐約時報因為刊登這些文件於1972年贏得普立茲獎。另一件與新聞自由相關的知名案子是在他接任時,紐約時報正面臨Times vs. Sullivan的誹謗官司,最後法庭判紐約時報勝訴,這項判決確立了除非能證明媒體是惡意的攻擊,否則媒體對官員是有報導評論的自由,薩茲伯格維護與力爭新聞自由再再贏得讀者與社會的信任。
 
薩茲伯格於1992年1月將時報發行人的棒子交給他的兒子小薩茲伯格(Arthur Sulzberger Jr.),他出任時報公司董事長,到1997年才完全退休。
 
         《薩茲伯格的訃聞》
為報老板寫訃聞,這可是一件很獨特的經驗,也是一項殊榮。
薩茲伯格的訃聞長7741個字,由該報記者Clyde Haberman執筆,前後歷時15年。1997那年也就是薩茲伯格正式從董事長退休,當時紐約時報執行總編輯Joseph Lelyveld就指派Haberman開始準備撰寫老闆的訃聞,以備不時之需,於是他就做了幾次的訪問,同時邊寫邊修改,直到近年,他的身體每況愈下,他才加緊使全文更完整。他說這篇訃聞有兩大主軸,一是他在接手時如何帶紐約時報度過財務危機;一是1971年他如何決定刊登「越戰機密文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