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王天宇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王天宇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中共封鎖六四記憶,頂大教授實名反習:歷史不會被抹滅

    2025.06.03 | 10:32

    自1989年六四天安門事件以來,中共當局對貝爾歷史進行了意識形態的封鎖。無論是在學校教育、新聞媒體或網路空間,六四相關的資訊都被嚴格審查刪除。許多年輕一代中國人對六四幾乎一無所知,甚至連「六四」這兩個數字都成了敏感詞彙。中共以高壓手段,試圖讓貝爾歷史在集體記憶中完全消失。然而,不會的歷史真相並因為封鎖而消失。 2025年,來自中國頂尖大學的教授們,選擇以實名春天檄文的方式,公開挑戰極權體制。他們直言中國社會的沉淪與侵犯,批評習近平專制統治下的狙擊制與思想控制,呼籲結束一黨專政,恢復社會自由。這些檄文在國內難以流傳,卻在海外網路上迅速擴散,引發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討論。這些教授的勇氣令人敬佩。他們明知行動可能帶來嚴重後果,卻仍選擇站出來,為這種歷史發聲。無論作者的真實身分為何,這些檄文都代表了中國內部依然存在的反對力量。這些聲音或許微弱,但足以證明中國社會表現出完全沉默。歷史的真相,俱樂部記得有人、有人傳遞。六四事件是中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民主運動。即使中共極力封鎖,屠殺無數中國人、尤其是分子知識,堅持追求真相與正義。這些實名檄文,不僅是對歷史的回應,更是對未來中國的期待。只要還有人願意記住六,四歷史就不會完全被抹滅。在六四三十六週年之際,讓我們向這些勇敢發聲的知識分子致敬,也呼籲更多人關注中國人權與自由。歷史不會被遺忘,正義終將到來。
  • 投書 中國軍事挑釁加劇,台灣如何反制?

    2025.04.01 | 14:11

    今天,中國解放軍東部戰區在台灣周邊展開聯合軍事演訓,動員海、空、陸及火箭軍力量,模擬對台灣進行封鎖與攻擊,這場演訓不僅是武力威脅,更是赤裸裸的政治挑釁,試圖壓迫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聲音,並削弱台灣人民捍衛自由的意志;然而,面對這樣的壓力,台灣人民絕不屈服,我們深知,唯有團結一致、果斷應對,才能守護這片土地上的民主價值。當敵人逼近,我們的應對必須果斷而精準,目前國防部已迅速啟動偵察系統,監控中國軍艦與航母群的動向,同時在關鍵地點部署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及愛國者防空系統,以形成堅固的防禦網,更重要的是,我們的非對稱作戰能力正在發揮作用——電子戰系統干擾敵方指揮鏈路、雲峰飛彈進入待命狀態,隨時準備反擊,這些行動不僅是防禦,更是向世界宣告:台灣有能力、有決心保衛自己的家園。然而,戰場不僅存在於海空,更存在於每個人的心中,中國試圖透過假訊息攻擊台灣內部士氣,但台灣人民並非易於動搖,我們看到政府迅速回應,在社群平台上澄清假訊息,同時推出愛國文宣影片,讓民眾了解真相並凝聚信心;此外,全民國防教育正在推廣,每個人都在學習如何應對危機,當每位公民都成為防線的一部分時,我們的韌性將無懈可擊。中國的挑釁行為固然令人憤怒,但它也提醒我們:唯有團結一致,我們才能真正守護自己的家園,在政府的領導下,我們展現了堅定的軍事防禦能力、靈活的外交操作以及強大的社會韌性,我們不是孤軍奮戰,美日等民主盟友正站在我們身旁,共同捍衛印太地區的和平穩定,這場危機將成為我們深化國防、自主研發及國際合作的重要契機,也將讓世界看到台灣人民捍衛自由與民主的勇氣與決心,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都將是守護家園的英雄。
  • 投書 中共軍事威脅升級:台灣堅守民主價值捍衛區域和平

    2025.02.28 | 09:09

    近期,中共在亞太地區的軍事行動頻繁升級,不僅對台灣構成威脅,也對整個區域和平穩定造成嚴重挑戰,從派遣無人機逼近日本領空,到在澳紐海域進行實彈演習,中共的挑釁行為已引發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尤其是日本防衛省首次確認中共「攻擊-2」無人機進入太平洋活動,顯示其試圖以新型技術加強對鄰國的壓迫能力,此外,中共持續派遣軍機侵入臺灣防空識別區(ADIZ),僅2025年1月就達255次,頻率與規模均創新高,這些行動無疑是對臺灣主權的公然挑釁。中共的不斷擴張行為不僅危害台灣及鄰國安全,也對整個印太地區構成威脅,近日,中共海軍在澳洲與紐西蘭周邊海域進行實彈演習,迫使商業航班改道,引發當地政府嚴正抗議,專家指出,北京此舉意圖孤立與台灣及其他民主國家合作密切的國家,例如日本、澳洲與越南,同時試圖展示軍事實力以恐嚇鄰國;然而,這種擴張行為已促使美日澳等國採取積極應對措施,包括加強聯合軍事演習與巡航行動,以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面對中共日益增長的威脅,臺灣採取了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強化國防實力、深化國際合作及提升全民防衛意識,持續增加國防預算,並推動「不對稱作戰」策略,以小型且高效能的武器應對可能的大規模入侵,同時,透過實彈演習模擬多種攻擊情境,提升全社會應變能力,此外,台灣積極與美日等理念相近國家合作,共同維護印太地區和平穩定。儘管中共不斷升級挑釁,但台灣始終堅守和平立場,只要在尊重主權、不設政治前提下,台灣願意以開放態度與北京展開對話;然而,如果民主自由受到威脅,臺灣將竭盡全力捍衛自身安全,歷史證明,極權擴張終將失敗,在全球民主陣營支持下,台灣有能力守護自身安全與生活方式,同時捍衛得來不易的民主價值,使其在印太地區持續閃耀光芒。
  • 投書 漸進式威懾 中共軍演新模式的戰略解讀

    2024.12.11 | 11:03

    近期中共在台海周邊展開大規模軍事活動,卻一反常態地未正式宣布軍演,這種低調作為背後蘊含深意,反映了中共正在調整其對台軍事威懾策略,逐步走向一種更為隱蔽、持續性的「溫水煮青蛙」策略,這種手段不僅在降低國際社會的警惕,更意在讓台灣民眾對軍事威脅逐漸麻木,從而達到其長期戰略目標。中共此次在浙江及福建以東一帶空域開設7處空域保留區,總長近1000公里,規模之大超過以往;然而,與過去高調宣傳的軍演不同,這次行動幾乎沒有官方宣傳,這種做法的目的顯而易見:一方面降低國際社會的直接反應,避免如先前軍演那樣引發強烈抗議;另一方面,通過常態化的軍事活動,逐步消磨台灣民眾和軍方的警惕性,中共希望通過這種方式,使其軍事行動逐漸成為台海地區的"新常態",讓人們對此習以為常。這種表面上的低調並不意味著中共放棄了軍事威懾,相反,通過這種方式,中共得以在不引起過多關注的情況下,持續進行實質性的軍事訓練和戰力提升,國防部情次室次長謝日升中將指出,此次行動不僅嘗試對台灣全面封控,更向外延伸兵力,企圖將「台海內水化」,這反映出中共正在通過實際行動,逐步改變台海地區的戰略態勢,為未來可能的軍事行動做準備。面對中共這種新型態的軍事威脅,台灣及國際社會需要保持高度警惕,雖然中共試圖通過低調行事來降低外界的戒心,但其軍事活動的實質內容和戰略意圖並未改變,無論中共是否正式宣布軍演,只要偵測到相關敵情,就要採取必要的應對措施,同時,台灣也需要加強與國際社會的溝通,揭露中共這種漸進式改變現狀的企圖,以維護台海和區域的和平穩定。
  • 投書 突破外交封鎖:台灣如何應對中國威脅利誘邦交國

    2024.12.06 | 14:08

    中國近年來不斷以經濟利誘和政治施壓等手段,積極挖角台灣的邦交國,企圖縮減台灣的國際外交空間,這種行為不僅威脅台灣的國際地位,也反映出中國對台灣的敵意態度。自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任以來,已有10個國家與台灣斷交,最近的例子是2024年1月15日,南太平洋島國諾魯宣布與台灣斷交,這些斷交事件往往發生在台灣重要政治時刻,顯示中國刻意選擇敏感時機打擊台灣,中國採取的主要策略包括提供大量經濟援助和投資承諾、利用在國際組織中的影響力施壓,以及要求承認「一中原則」作為建交前提。邦交國數量減少對台灣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首先,台灣在國際參與方面受到限制,失去了在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發聲的重要管道;其次,外交空間不斷縮減,使台灣難以維持正式的外交關係;更嚴重的是,台灣的國際地位受到嚴重損害,主權國家的地位不斷受到挑戰,這種情況不僅影響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發言權,也可能對台灣的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產生深遠影響。面對中國的打壓,台灣必須採取積極的應對策略,首要任務是強化與非邦交國的實質關係,特別是與美國、日本等重要盟友的關係,同時,台灣應該積極提升國際參與度,通過非政府組織和民間交流等方式擴大影響力;此外,持續推動民主價值觀,展現台灣作為民主國家的軟實力,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和認同也至關重要,台灣還可以通過創新的外交手段,如數位外交、公眾外交等,突破中國的封鎖,擴大國際能見度。儘管面臨諸多挑戰,台灣仍應堅持民主自由的核心價值,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以實際行動證明台灣作為主權國家的地位,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的挖角行為不僅是對台灣外交的打擊,更是對全球民主價值的挑戰,因此,台灣需要團結一致,凝聚國內共識,同時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我們應該向世界展示台灣的韌性和決心,證明即使在艱難的國際環境下,台灣仍能為全球和平、民主和繁榮做出重要貢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效維護台灣的國際空間和尊嚴,確保台灣在國際社會中的地位不被邊緣化。
  • 投書 台灣堅定前行,中共施壓徒勞無功

    2024.12.02 | 09:48

    總統賴清德過境美國引發中共強烈反彈,國台辦聲稱此舉違反「一中原則」,並對美方提出抗議;然而,陸委會立即回應,明確表示總統過境美國屬國際慣例,中華民國作為主權國家行使正當權利,中共無權干預。賴總統此次出訪太平洋邦交國,展現台灣深化外交、擴展國際空間的積極作為,而中共的指控與打壓,反而更凸顯台灣在國際舞台上的自信與正當性。中共國台辦發言人陳斌華指控賴清德從事「謀獨操弄」,並強調「中國終將統一」是「歷史大勢」,這種一再重複的高壓論調,既無新意,更顯得脫離現實,國際社會對中共「一中原則」的接受度早已鬆動,美國及其盟友對台灣的支持力度持續提升,中共試圖孤立台灣的努力屢屢受挫,尤其在美台關係深化的背景下,台灣的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中共的恫嚇與打壓反而暴露了其在台海問題上的焦慮與無力。值得注意的是,中共一貫將台灣領導人的國際出訪與所謂「台獨活動」掛鉤,並藉機升高台海緊張局勢,這次賴總統過境美國,中共再度強調反對「官方往來」,並可能通過軍事行動升高威脅;然而,這種方式不僅無法削弱台灣的國際認可,反而強化了民主國家對台灣的支持,中共的零和思維與威嚇手段,不僅無助於兩岸和平,反而讓國際社會更清楚台灣在自由民主價值上的堅持與重要性。此次賴清德以「繁榮南島.智慧永續」為主題的訪問,不僅彰顯台灣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傳遞出堅定的主權立場,面對中共的打壓,台灣不卑不亢,以實際行動贏得國際支持,深化與邦交國及民主盟友的合作,未來,台灣將繼續透過積極外交與穩健作為,展現自身的國際價值,中共若繼續以恫嚇為主,徒增台灣國際地位的提升契機,其打壓注定適得其反,成為自身無力的象徵,台灣的堅韌與自信,正是對抗威脅、贏得國際認同的最佳武器。
  • 投書 兩岸經貿拉鋸戰:臺灣農業在中國制裁下的影響

    2024.09.20 | 08:40

    近日,中國財政部宣布,自9月25日起,基於臺灣對中國大陸產品採取歧視性禁止限制措施,中方將取消對34種臺灣農產品出口中國的零關稅待遇,此舉動是中國對臺灣實施的經濟制裁,旨在施加經濟壓力,進一步影響兩岸關係。本文將分析中國對臺經濟制裁的長期影響,討論這類措施是否會導致兩岸經貿合作的崩潰,或促使臺灣尋求經濟多元化,並探討中國的經濟手段是否能達成其政治目標。一、中國對臺經濟制裁的背景兩岸經濟關係自1979年起逐漸深化,特別是在農產品和製造業領域,臺灣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占有重要地位。中國市場對於臺灣的農產品,例如水果、水產、花卉等,提供了穩定的出口渠道,因此中國取消這些產品的零關稅待遇,顯然是對臺灣農業經濟的一次直接打擊。中國對臺灣的這類經濟制裁措施,表面上是對臺灣政策的回應,實際上也包含著政治訴求。中國希望通過經濟制裁,對臺灣特定產業施加壓力,藉此削弱臺灣政府的政策自主性,並試圖在臺灣內部製造經濟不滿和政治分裂。二、經濟制裁的長期影響:兩岸經貿合作的挑戰中國取消臺灣農產品的零關稅待遇,短期內無疑會對臺灣部分農業產生衝擊,這些產品由於失去零關稅優勢,將面臨更高的成本,使得它們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力下降,這可能會導致臺灣農民和相關企業的收入減少,並引發不滿情緒;然而,從長期角度來看,中國的經濟制裁是否會導致兩岸經貿合作的崩潰,仍然值得商榷。兩岸經濟相互依賴的現實    雖然中國在多個領域對臺灣採取了經濟制裁,但兩岸經濟長期以來密不可分,中國大陸仍是臺灣最大的貿易夥伴之一,臺灣的許多製造業和科技產業依賴中國的市場和供應鏈,中國對臺灣的經濟制裁,特別是針對農產品的制裁,無法立即改變這種深層的相互依賴,兩岸的經濟合作在電子產品、科技製造等核心領域仍將持續,雙方在這些領域的利益交織難以一刀切斷。經濟制裁的局限性    中國的經濟制裁在某些領域可能造成短期影響,但其在迫使臺灣改變政策或讓臺灣民眾轉而支持更親中的政治勢力方面,成效可能有限,臺灣民眾已經多次在選舉中展現對經濟制裁的抗壓能力,特別是針對中國政治壓力的抵抗,經濟制裁可能引發臺灣內部對中國的更大反感,而不是妥協。三、經濟手段能否達成中國的政治目標?中國對臺灣採取的經濟制裁,表面上是為了懲罰臺灣的經濟政策,但實際上是為了達成其政治目標,即促使臺灣在政治和經濟上向中國靠攏,而歷史經驗顯示,經濟制裁對實現政治目標的有效性往往有限,特別是在涉及國家主權和民意的問題上。五、結論中國對臺灣實施經濟制裁,尤其是針對農產品的措施,從短期來看會對臺灣部分產業造成影響,但長期來看,這些制裁難以達到中國的政治目標。兩岸經濟合作依然密切,中國的制裁無法輕易改變這種相互依賴的現實;同時,臺灣有能力通過經濟多元化、品牌建設和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來應對這一挑戰。最後,經濟制裁可能會進一步強化臺灣的國際地位,並推動其尋求更廣泛的經濟合作,從而在全球市場中獲得更多機會,中國的經濟手段雖然能夠對臺灣造成一定壓力,但臺灣在應對這些壓力的過程中,將展示出更強的經濟韌性和政治自主性。
  • 投書 國際友臺動議的象徵意義與實際效果

    2024.09.19 | 10:21

    近期,荷蘭國會通過了一項聲明,指出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並未涉及臺灣的主權問題,此舉引發中國強烈抗議,也在國際社會中激起了廣泛討論,此類友臺動議在國際政治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但其實際效果和對臺灣的實質幫助仍值得深思,本文將從國際政治的角度分析荷蘭此舉的象徵意義,並探討這類動議是否能真正幫助臺灣提升國際地位。一、國際友臺動議的象徵意義荷蘭國會的友臺動議反映了臺灣在國際社會中逐漸獲得更多關注,此類動議雖然不具法律約束力,但在國際政治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性,荷蘭通過聲明,表達了對中國解讀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不滿,並暗示國際社會不應再盲從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解釋,應當正視臺灣的現實處境,這類動議也傳遞出一個信息:儘管中國在國際上擁有強大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力,許多國家仍願意公開支持臺灣。象徵性行動的意義在於,它們能夠激勵國際輿論,為臺灣發聲,當一個國家選擇通過友臺動議,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可能會感受到壓力,進而考慮採取類似行動,這種「示範效應」對於臺灣爭取國際支持至關重要,荷蘭國會的動議傳遞了支持臺灣的價值觀,並鼓勵更多國家重新審視臺灣在國際組織中的角色。二、實際效果:對臺灣外交空間的影響儘管國際友臺動議具有象徵意義,這類動議是否能轉化為臺灣的實際外交空間仍是關鍵問題,荷蘭的友臺動議對臺灣外交的直接影響較為有限,這類動議通常不會改變國際組織的規則,也無法立即讓臺灣重返聯合國或加入其他重要國際機構;然而,它們可以在國際輿論場域中創造一個有利於臺灣的氛圍,讓臺灣的外交活動獲得更多國際支持。首先,這類動議可能為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提供政治支持,儘管臺灣無法在正式的國際組織中取得成員資格,但荷蘭等國家的公開支持將使臺灣在國際會議或活動中的發聲權利得到強化,這樣的支持有助於臺灣在全球健康、科技、經濟合作等領域的非正式參與。其次,這類動議能夠提高國際社會對臺灣安全與生存問題的關注,隨著中國對臺灣的軍事壓力增加,國際支持對於臺灣的安全來說越來越重要,雖然荷蘭的動議不會直接帶來軍事援助,但它能促進對臺灣的防衛討論,並推動臺灣與更多國家在防務合作上的進展。三、動議是否能促使其他國家效仿?荷蘭的友臺動議有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連鎖反應,對於許多國家來說,臺灣問題是中美對抗的焦點之一,然而,越來越多國家開始對中國強勢的外交手段感到不滿,荷蘭的這一舉動或將鼓勵其他民主國家公開表態支持臺灣,特別是那些在人權、民主等價值觀上與臺灣相近的國家。例如,歐洲其他國家如捷克、立陶宛等已經表現出支持臺灣的姿態,這些國家可能會跟隨荷蘭,推動更多類似的友臺動議;此外,隨著美國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日益強硬,歐洲國家可能會出於與美國保持外交一致的考慮,對臺灣展現更多支持。但並非所有國家都會跟隨這一趨勢,許多國家仍然依賴中國的市場和經濟合作,不願在臺灣問題上冒犯中國,因此,儘管友臺動議在一些國家產生正面影響,但在全球範圍內形成大規模支持臺灣的行動仍具挑戰性。四、中國的反應與國際政治的長期影響中國對荷蘭通過2758號決議不涉臺的動議強烈反應,這反映了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高度敏感,中國一直以經濟制裁和外交手段回應支持臺灣的國家,這種壓力可能對一些依賴中國市場的國家產生威懾效應,而隨著越來越多國家開始質疑中國的外交霸權,這種壓力未必能夠抑制國際社會對臺灣的支持。長期來看,友臺動議的象徵性價值可能逐漸累積,最終促成對臺灣的更大國際認可,特別是在國際輿論逐漸向支持臺灣傾斜的背景下,這類動議有可能改變國際組織對臺灣的政策,甚至為臺灣參與全球治理創造條件。結論荷蘭國會通過的友臺動議具有強烈的國際象徵意義,表明臺灣在國際社會中獲得了更多的關注和支持,儘管這類動議無法立即改變臺灣的國際地位,但它們有助於創造一個有利於臺灣外交活動的國際氛圍,並可能促使更多國家採取類似行動,然而,真正改變臺灣國際地位的挑戰仍然巨大,特別是在中國強大外交壓力的情況下,友臺動議能否產生長期實質影響,仍需觀察國際社會的進一步反應和支持力度。
  • 投書 資訊戰與輿論戰的運用:以「殲-20早已穿越臺灣?」為例

    2024.09.18 | 08:36

    近日,中國媒體報導中提到「殲-20早已穿越臺灣」,這一消息迅速引發了兩岸輿論的討論,中國解放軍飛行員的一句話,暗示其先進隱形戰機已經穿越臺灣空域,並引發臺灣內部和國際媒體的關注。這一事件不僅是一場軍事事件的宣傳,還是中國運用資訊戰和輿論戰的典型案例。本文將從資訊戰的角度,分析中國如何利用這一軍事消息進行輿論攻勢,並探討臺灣應如何應對這類資訊戰策略。一、中國利用軍事事件進行輿論操控的策略中國不僅僅是通過單一事件來進行資訊戰,而是將軍事事件與輿論操控結合,以達到長期影響臺灣內部士氣和國際社會態度的效果,這些策略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持續製造軍事優勢的形象中國經常在軍事演習、飛機繞臺等行動中展示力量,並通過媒體大力宣傳其軍事優勢,這樣的宣傳不僅針對臺灣,也面向國際社會,意在傳遞中國有能力處理臺海問題,並能夠掌控區域局勢。強化對臺灣的心理威懾中國每次在軍事上取得進展,往往會借助媒體報導來施加心理壓力,殲-20的穿越臺灣報導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試圖通過營造中國軍事實力遠超臺灣的形象,來加劇臺灣內部的恐懼與不安,這是一種心理戰,旨在讓臺灣在面對中國軍事威脅時感到無助。向國際社會發出訊號中國也希望通過這類報導向國際社會表達其軍事優勢,特別是對美國及其盟友發出信號,表明中國在臺海擁有主動權,這樣的宣傳可能會讓一些國家對於支持臺灣的代價進行重新評估,從而在國際輿論上孤立臺灣。二、臺灣如何應對中國的資訊戰策略面對中國的輿論戰與資訊戰,臺灣需要採取一系列應對措施,從強化民眾信心、加強國防透明度到利用國際輿論反制,才能有效應對中國的攻勢。加強國防透明度與民眾信心臺灣政府需要加強對國防力量的透明度,向民眾展示臺灣軍事防衛能力的真實狀況,定期發布防衛演習成果,展示反制中國軍事威脅的能力,能有效提升民眾對政府的信心,此外,政府應加強與民間媒體的合作,及時回應中國的虛假宣傳,避免中國資訊戰引發恐慌。強化輿論戰的反擊策略面對中國的資訊攻勢,臺灣應該採取主動反擊的輿論策略,利用媒體、外交渠道等平臺,反駁中國的宣傳,向國內外公眾傳遞真實的軍事狀況和臺灣的防衛準備,並公開展示國防自主建設和與國際盟友的合作,這樣可以有效降低中國對臺威脅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加強國際輿論合作臺灣應利用國際媒體平臺,與美國、歐洲、日本等盟友加強合作,將中國的資訊戰問題國際化,讓更多國家了解中國的輿論操控戰術,並採取聯合措施進行反制,通過與盟友共同發聲,或組織國際安全論壇討論資訊戰議題,來引起國際社會對中國資訊戰的警惕。三、結論中國利用殲-20穿越臺灣的消息,試圖透過資訊戰進行輿論操控,影響臺灣內部民意並施加心理壓力;然而,這樣的策略雖具威脅,但臺灣可以通過加強國防透明度、主動反擊輿論戰、並與國際社會加強合作來有效應對,臺灣應繼續強化自身的防禦能力,並在國際輿論場域中發出更強的聲音,從而抵制中國的資訊戰和輿論攻勢。
  • 投書 《臺灣衝突嚇阻法案》對臺灣內部政治與安全政策的影響

    2024.09.12 | 16:01

    近期,美國眾議院通過《臺灣衝突嚇阻法案》,這項法案旨在加強臺灣的防禦能力,應對來自中國的軍事威脅,此舉不僅引發了國際關注,也對臺灣內部的安全政策、國防發展和政治生態帶來了深遠影響。本文將從臺灣內部政治的角度,探討該法案的通過如何影響臺灣的國防自主、政府安全政策以及政黨對此問題的態度。一、臺灣國防自主的強化《臺灣衝突嚇阻法案》的通過,進一步凸顯了臺灣加強國防自主的必要性,多年以來,臺灣在國防建設上依賴美國的軍事支持,但隨著兩岸關係的日益複雜,臺灣政府已開始加速國防自主的步伐,強化本土國防工業的發展,這項法案提供了臺灣在軍事裝備和技術層面的支持,從而為國防自主提供了一個更堅實的基礎。在法案通過後,臺灣政府很可能會進一步推動國防工業的現代化,提升自製武器的比例,例如,臺灣早已啟動國造潛艦、戰機和導彈等自主國防項目。美國的持續軍事支援,無疑會加強臺灣在這些領域的技術合作和資源獲取,進一步促進臺灣國防力量的提升。此外,法案的通過也可能促使臺灣重新審視和調整國防預算。隨著軍事壓力的增加,臺灣內部或會出現加強國防投資的呼聲,這將促使政府增加軍費,並加快武器系統的更新換代,以應對中國可能的軍事行動。二、臺灣內部政黨的態度與影響在臺灣,政黨對《臺灣衝突嚇阻法案》的態度反映了不同的政治立場,民進黨作為執政黨,對此法案持積極態度,認為這是臺美關係深化的重要標誌,也是一項鞏固臺灣防禦能力的戰略決策;另一方面,國民黨則持較為謹慎的態度,在強調臺灣安全的同時,通常主張兩岸應保持穩定交流,避免激化衝突,對於《臺灣衝突嚇阻法案》,國民黨可能會擔心法案的通過會加劇兩岸緊張,進而引發中共的更強烈反應。臺灣內部的其他小黨和無黨籍勢力對此法案的看法則因各自政治立場不同而有所分歧,部分政黨支持政府加強國防自主,認為此舉有助於捍衛臺灣的安全和自主性,另一些勢力則擔心過度依賴外部支持可能會帶來長期不穩定的影響。三、法案對國防政策的影響《臺灣衝突嚇阻法案》將進一步推動臺灣的國防政策向現代化和自主化發展,隨著美國在軍事技術和裝備上的持續支持,臺灣將能加速提升自身的防禦能力,尤其是在不對稱作戰和區域防禦等領,臺灣的國防政策將更加專注於防範中國的「灰色地帶」行動,例如軍機繞臺和軍艦穿越臺海等非傳統威脅。此外,法案可能促使臺灣加強與其他國家,特別是日本、澳洲等亞太國家的防務合作,這些國家同樣關注中國在區域內的擴張行為,臺灣或將藉由法案的支持,尋求更廣泛的國際合作,以強化自身的安全保障。四、對兩岸關係與臺灣民意的影響法案的通過將不可避免地影響臺灣民眾對兩岸關係的看法。隨著中國對臺軍事威脅的加劇,臺灣民眾可能會對國防問題更加關注,過去幾年,臺灣民眾普遍支持政府加強防務能力,並對中國的軍事威脅表示擔憂,《臺灣衝突嚇阻法案》或許會進一步強化這種防衛意識,讓更多人支持臺灣政府推動國防現代化。然而,這項法案也可能激化臺灣內部對兩岸關係的分歧,部分主張兩岸對話的群體,可能會擔心法案的通過會刺激中國,導致臺海局勢更不穩定,他們可能呼籲政府在國防建設與外交上找到更平衡的方式,避免局勢進一步升溫。結論《臺灣衝突嚇阻法案》的通過對臺灣內部政治與安全政策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從國防自主的強化到國防預算的增加,臺灣的國防建設將進一步朝著現代化和自主化的方向發展,政府也可能利用這一法案的通過,鞏固其在國防與外交上的成就。同時,臺灣內部政黨對此法案的不同立場,反映出臺灣政治生態中的多元觀點,無論是加強國防還是維持兩岸穩定,這都將成為未來臺灣內部政治辯論的重要議題,法案的通過不僅會推動臺灣的國防政策變革,也將影響臺灣民眾對兩岸關係和安全問題的看法,隨著臺灣在國際舞臺上越來越受到關注,政府將面臨如何平衡國際合作與區域穩定的艱巨挑戰。
  • 投書 迎接挑戰:臺美合作共守臺灣安全

    2024.09.12 | 10:14

    近日,美國眾議院通過了《臺灣衝突嚇阻法案》,這項法案具有深遠影響,旨在增強臺灣的國防力量,以應對中國日益增長的軍事威脅;對此中共官方反應強烈,通過各種輿論攻擊試圖削弱臺灣民眾對美國支持的信心。然而,臺美之間的戰略合作,不僅是兩國互利的關係,更是維護亞太區域和平穩定的基石。在面對中共的威脅時,我們必須保持團結,堅定信念,守護臺灣的主權與安全。首先,這一法案的通過背景源於中國對臺灣日益加劇的軍事威脅,近年來,中共頻繁在臺灣周邊進行軍事演習,並加大外交孤立和經濟打壓的力度,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作為臺灣的重要盟友,適時通過法案,為臺灣提供必要的軍事支持,這是對中國挑釁的明確回應,也告訴臺灣人民美國的支持不僅僅是象徵性的,更體現了臺美關係的堅實基礎和合作精神。其次,中共宣稱這項法案干涉中國內政,這一說法毫無根據,臺灣一直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有權決定自己的未來和國際合作夥伴,中共所謂的「一個中國」政策只是內部政治宣傳,無法改變臺灣人民對自由和民主的堅持。美國的支持基於雙方共同的價值觀,這不僅是對臺灣民主的尊重,更是對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保障。此外,中共試圖通過輿論攻擊來分化臺灣內部的團結,這是其一貫的手法,中共聲稱這項法案會加劇區域緊張,甚至可能引發戰爭。然而,事實是,真正威脅臺海和平的是中共的軍事擴張和對臺灣的挑釁行為,臺美的軍事合作正是為了防止中共冒險,維護區域穩定。臺灣人民必須看清這一點,避免被中共的假消息或恐嚇影響。總體而言,《臺灣衝突嚇阻法案》的通過標誌著臺美關係的一次重要進展,也顯示了國際社會對臺灣安全的高度關注與支持,在面對中共的威脅時,臺灣需要保持信心,繼續深化與國際盟友的合作,確保能夠應對各種挑戰。
  • 投書 「黑悟空」熱潮,電玩產品背後隱含文化滲透

    2024.09.10 | 09:05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化產品已成為國際間影響力的主要工具之一,然而,對於臺灣而言,這種文化影響卻帶來了潛在的危機。近期,隨著「黑悟空」等中國大陸遊戲的火爆,中共開始加強文化統戰,試圖利用電玩產品對臺灣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值得我們高度警惕。首先,我們必須認識到,電玩產品不僅僅是娛樂,它們往往承載著更深層次的政治意圖,「黑悟空」這款遊戲被中共視為對臺統戰的工具,試圖通過中國大陸的文化輸出,削弱臺灣年輕世代對自身文化和主權的認同感,這種文化滲透不僅限於遊戲產品,還涉及影視、音樂等多個領域,我們應時刻警惕,避免在娛樂消費的同時,成為中共文化統戰的受害者。其次,通過「黑悟空」在中國的高預購量,中共強化了其「祖國強大」的形象,這一點也反映在其媒體對該遊戲的廣泛報導中,中共希望藉此向臺灣傳達一種信息,即中國市場的強大消費能力與經濟實力,進而讓臺灣民眾產生對中國的向往;然而,臺灣必須堅守自身的經濟發展模式和價值觀,而不是被中共的宣傳所迷惑,中國的經濟增長和消費擴大雖然看似強大,但這背後卻隱藏著專制政權的控制,這與臺灣自由民主的價值格格不入。第三,臺灣的媒體和輿論應加強自我防衛,避免成為中共文化滲透的渠道,中共經常利用各類社交平臺和媒體工具散播有利於其政治宣傳的內容,這次「黑悟空」的熱議即是其策略之一,臺灣媒體應保持獨立性,避免被中共的話語權所左右,並應加強對中共統戰行為的報導和分析,讓民眾更加清楚這類行為背後的政治意圖。總結來說,面對中共的文化滲透與統戰策略,臺灣不僅要在政治上堅守立場,還要在文化上保持警覺,我們應加強對自身文化的認同,並對外來的文化產品保持理性的分析與警惕,捍衛臺灣的主權與文化獨立性。
  • 投書 應對中共外交挑釁圍剿,臺灣應堅定立場,團結一致

    2024.08.22 | 09:40

    近日,越南和斐濟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晤後發表聯合聲明,宣稱「臺灣是中國領土」,這一舉動引發了臺灣社會和國際社會關注,作為一個在國際上尋求更多支持的國家,臺灣此次可謂是面臨來自中共的外交勢力圍剿。面對中共的外交攻擊策略,臺灣應該採取積極的國際策略來反制,首先,加強與國際盟友的合作,強化外交關係,確保更多國家支持臺灣的主權立場;其次,臺灣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和論壇,發出自己的聲音,讓國際社會了解臺灣的處境與立場;另外,臺灣應該大力推動公共外交,利用國際媒體和社交平台,傳播臺灣民主與自由的價值觀,贏得更多國際輿論的支持。除了國際上的努力,臺灣國內社會的團結也是抵禦中共壓力的關鍵,在此時刻,臺灣社會各界應該拋棄黨派分歧,共同支持政府的對外政策,以一致的聲音對抗中共的挑釁,特別是在面對國際輿論時,臺灣應該展現出高度的自信和一致性,讓國際社會看到一個團結的臺灣,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加強與民間社會的溝通,確保國內輿論對政府政策的理解和支持。儘管面臨中共不斷加大的外交壓力,臺灣應該保持信心,繼續堅持自己的國際戰略作為,鞏固與其他民主國家的聯盟,並推動國際社會對臺灣主權的廣泛認可,臺灣的民主與自由價值觀是其最大的資產,這不僅是臺灣內部社會的核心,也是臺灣贏得國際支持的重要基石,如何在國際舞台上發揮更大的影響力,並確保國家安全和國際地位是我國的一大課題。
  • 投書 又破壞!中國小粉紅惡劣行徑再現

    2024.08.20 | 08:58

    中國小粉紅在海外地區的行為越發咄咄逼人,特別是在文化和歷史方面,中共政府縱容國民在他國的文化遺址上破壞,近日又有中國小粉紅在日本靖國神社塗鴉,這不僅是對日本文化的冒犯,更激化了兩個國家人民的對立情緒。靖國神社作為日本的重要文化和歷史遺址,其象徵著日本對逝去的戰士的紀念,小粉紅對靖國神社的塗鴉行為,不僅僅是一種犯罪行為,背後更反映出中共利用民族主義來煽動國內民族情緒,進一步加劇中日之間的緊張關係。中共政府不僅在國內操控民意,對外更是鼓勵和默許這類破壞他國文化的行為,通過這種方式,意圖轉移國內矛盾;然而,這種行為無助於解決任何問題,反而只會激起更多的國際輿論反感,使得中國在國際社會中更加孤立。我們應該對中共政府漠視自家國人到處破壞的行為提出強烈譴責,同時日本政府也應該加強對靖國神社等重要文化遺址的保護措施,中國政府應該認識到,尊重他國的文化和歷史是作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所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否則只會自食其果,成為國際社會的孤家寡人。
  • 投書 面對小粉紅無理取鬧:臺灣企業應捍衛國際尊嚴

    2024.08.15 | 10:17

     近日,巴黎長榮酒店未懸掛五星旗的事件引發熱議,而這場風波的背後推手,正是中國小粉紅,這些充滿民族主義情緒的年輕人,積極在國際上推廣中國的民族主義思想,試圖將中國的政治壓力延伸到全球每個角落。小粉紅現象已經成為中國政府向外輸出政治影響力的重要工具,這些年輕人長期受到國內宣傳的影響,對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有著極端的認識,並將這種情緒帶到國際舞台上。巴黎長榮酒店事件就是這種情緒外溢的例證。其次,小粉紅在國外散播民族主義思想,不僅破壞了國際社會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對臺灣的國際形象構成威脅。他們利用社交媒體和各種網絡平台發動攻擊,煽動仇恨言論,試圖孤立和壓制臺灣及其支持者。然而,面對這種挑戰,臺灣不應退縮;相反的,我們應該堅定立場,捍衛自己的國際尊嚴與自主權,面對小粉紅的無理取鬧,臺灣應該團結一致,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們的堅定與理性,同時,我們也應加強與其他民主國家的合作,共同抵制這種極端行為,維護國際秩序的穩定與公平。總而言之,小粉紅的海外行動並非單一事件,而是中共政府輸出民族主義的一部分,臺灣作為一個堅守自由民主價值的國家,必須對此保持高度警惕,並且在國際社會中更加積極地發聲,捍衛我們的自由、尊嚴與自主權。
  • 投書 榮耀與自信,我國F-16伴飛奧運英雄的深遠意義

    2024.08.13 | 10:01

     臺灣奧運代表團在巴黎奧運會上的傑出表現,讓全國人民感到無比自豪,為了表達對這些運動員不懈努力和卓越成就的敬意,我國政府特別派遣F-16戰機伴飛代表團班機,雖然有心人士試圖利用浪費公共資源論調炒作,但這樣的指控忽視了此舉的真正意義與價值。 首先,F-16戰機的伴飛並非為了挑釁或炫耀武力,而是國家對其英雄的特殊致敬方式,充分展現了臺灣對奧運選手的高度敬重,體現了政府與國民對這些選手的支持與驕傲。每一位運動員都是國家榮譽的象徵,他們在國際賽場上,不僅代表了臺灣的實力與風采,更是在全球舞臺上為國爭光。 再者,有關浪費公共資源的批評並不妥當,原因是這樣的行動並非無意義的奢侈,而是一種國家儀式,類似的儀式性行為在世界各國屢見不鮮,許多國家在重大事件中都會使用軍事或其他象徵性方式來表達對國家英雄的敬意,臺灣的這一舉措,旨在凝聚民心、激勵士氣,同時向國際社會展示臺灣人民的團結與政府的決心。 最後,我們必須強調,這些舉措無疑是為了表達對本國運動員的敬意與支持,將此行動誤解為挑釁或炫耀,只會製造不必要的誤解與對立,以F-16戰機伴飛臺灣奧運代表團班機,既象徵國家榮譽,也彰顯國家對英雄應有的尊重與讚譽,臺灣將繼續以自信與勇氣面對外界,並以實際行動捍衛國家與人民。
  • 投書 拒絕「一中承諾書」:臺灣主權不容妥協

    2024.08.12 | 14:47

    近日,中國澳門特區要求臺灣駐澳門辦事處簽署所謂的「一中承諾書」,引發了臺灣社會關注和強烈反彈,我國政府堅決拒絕了這一無理要求,並考慮撤回駐澳門辦事處。 要求臺灣駐澳門辦事處簽署「一中承諾書」無疑是在國際場域中強加中國的「一中原則」,這不僅是對我國的污辱,更是對臺灣作為一個主權國家的尊嚴的公然侵犯,企圖通過政治壓力迫使臺灣在國際場合接受「一中原則」,實質上是想讓臺灣屈從於中國的政治意圖。 中共長期以來以「一中原則」為由,對臺灣進行外交打壓,這次的澳門事件只是其中一個縮影,這一事件也再一次提醒臺灣人民,中共的打壓不會停止,只有堅定自己的立場,才能在國際社會中站穩腳跟,我國政府拒絕簽署「一中承諾書」,展現了在面對中共壓力時的堅韌態度,也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抵制不公平對待的範例。 在這樣的時刻,臺灣人民的團結尤為重要,我們應該支持政府捍衛國家主權的立場,並在國際上發聲,中共的壓力雖然強大,但我國的主權不容妥協,只有在內部團結一致、對外堅守立場的情況下,臺灣才能在國際社會中繼續發展,維護自身的安全與尊嚴。 臺灣拒絕「一中承諾書」是對主權的堅守,也是對中共不合理要求的有力回擊,這一事件帶給我們的警示,在面對外部壓力時,我國必須保持警覺,並依靠國內的團結和國際的支持,抵禦一切來自外界的威脅。
  • 投書 從「臺灣軍隊人力短缺」議題看中共認知策略

    2024.08.12 | 11:04

    隨著臺海局勢的日益緊張,中共對臺灣的認知作戰手法也愈發多樣化,不僅僅依賴於傳統的軍事威脅,更深層次地涉及心理戰、輿論操縱及社會分化等複合式攻擊,而觀察近期中共央媒討論度高的議題「臺灣軍隊人力短缺」,本文將從三個主要策略來揭示中共如何針對臺灣軍隊人力短缺問題進行攻擊。一、炒作臺灣軍事防禦的脆弱性中共深知軍事力量的展示是威懾對手的重要手段,但在現代認知作戰中,心理上的壓力往往比實際的武力威脅更能削弱敵方的抵抗意志;因此,中共可能會利用臺灣軍隊人力短缺的議題,通過官方媒體和社交平臺不斷強調臺灣軍事力量的脆弱性,並放大臺灣在人力資源和訓練上的不足,以此削弱臺灣民眾對軍隊的信任,也會在國際社會中營造出臺灣無力自衛的形象。二、利用國際輿論施壓,質疑美國對臺承諾臺灣的防禦戰略一直以來都高度依賴與美國的軍事合作;然而,中共深知臺美關係中的敏感點,並可能利用臺灣在軍事合作中的困境來進行認知作戰,特別是在軍售議題上渲染美國對臺軍售的拖延或不公平性,宣揚美國在關鍵時刻並不會真心協防臺灣,這將進一步破壞臺灣對美國的信任。三、煽動內部分化,擴大社會裂痕中共利用臺灣社會對於國防政策和軍事戰略的看法不一致的特點,通過輿論戰術,誇大國內對提高軍費、強化軍事力量的反對聲音,並利用這些聲音來加劇社會的對立;另外,特別針對臺灣年輕世代,利用他們對從軍的負面情緒,從而擴大社會裂痕,藉此阻礙政府的國防政策推行。四、結論針對臺灣軍隊人力短缺的議題,中共可能會採取多方面的攻擊策略,從炒作臺灣軍事防禦的脆弱性,到質疑臺美軍事合作的可靠性,再到加劇臺灣內部社會分裂,這些手段都是其認知作戰的典型表現,臺灣在應對中共的這些攻擊時,必須保持高度的警覺,不僅要加強自身的軍事防禦力量,更要在國內外輿論戰中佔據主動,向世界展示臺灣堅定的防禦意志與國際合作的決心。同時,政府也需要加強內部的凝聚力,尤其是要重視年輕世代對國家安全的認同感,才能在反制中共認知作戰的行動中立於不敗之地。
  • 投書 雷虎小組迎接臺灣英雄,強化國家自信心,激發愛國認同感

    2024.08.09 | 15:52

    近日,有關雷虎小組在總統府前表演以迎接奧運英雄的討論引發了社會各界的關注;然而,某些勢力將此活動曲解為「浪費資源」、「政治宣傳」或「危及安全」,甚至試圖利用這一事件挑起兩岸對立,但事實卻並非如此,這次活動不僅具有重要的國內教育意義,更是強化臺灣國際形象和國防信心的表現。 首先,雷虎小組在總統府前的表演,並非僅僅是一場普通的飛行表演,而是象徵著國家對奧運選手努力的肯定與致敬,奧運選手為國家爭光,他們的每一分努力和每一枚獎牌,都代表著臺灣在國際體壇上的地位提升;通過這樣一場盛大的表演,不僅能夠讓奧運英雄們感受到國家對他們的重視與尊重,也能讓全體國民分享這份榮譽感與自豪感,某種程度上也是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提醒大家在享受勝利的同時,不要忘記背後的努力與犧牲。 其次,這次雷虎小組的表演還肩負著重要的國防教育功能,在全球局勢日益複雜的背景下,國民對國防的認識和了解顯得尤為重要,雷虎小組的高難度飛行展示,讓民眾近距離接觸到國防實力,感受到臺灣空軍的專業和技術水準,這不僅能增強民眾對國家的安全感,也能激發更多年輕人投身國防事業的熱情,至於安全問題,雷虎小組過去的表演已經證明了其高度專業性和嚴謹的風險管控措施,因此在這次活動中,不必過度擔憂安全問題。 總結而言,雷虎小組在總統府前的表演不僅僅是一場儀式,更是臺灣國防實力的展示,是對奧運英雄的禮讚,也是國民愛國教育的重要一環,我們應該以開放、積極的態度來看待這次活動,堅決反制任何試圖扭曲事實、挑起對立的外界言論,通過這樣的活動,我們不僅向世界展示了臺灣的自信與實力,也為國內增添了更多的自豪感與凝聚力,這才是對國家和人民最重要的貢獻。
  • 投書 首位阿美族將官晉任,彰顯國軍多元化與捍衛民主自由的決心

    2024.08.09 | 10:33

     昨(8)日國軍上半年晉任31位將官,其中包括海軍首位阿美族少將劉勝山的晉升,這不僅是對其個人能力的肯定,更體現臺灣多元社會的包容與愛護,這一歷史性時刻標誌著臺灣軍隊在多元化與專業化道路上的重要進展。 我國自來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社會,各族群之間的尊重與包容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劉勝山少將的晉升,是軍隊內部在尊重專業能力和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對其付出與努力的認可,此晉升不僅激勵了軍中其他原住民同袍官兵,也向世界展示了臺灣在促進社會公平與正義方面所作出的努力。 無論是陸海空各軍種,都是經過嚴格訓練與實戰檢驗的精英,他們的晉升代表了臺灣軍隊在面對日益嚴峻的區域安全環境時,始終保持高度警覺與實力的決心;此外,賴清德總統在此次晉任典禮上強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正是對於兩岸關係的最清楚表述,此舉並非針對某個政權或國家,而是基於對於主權和自由的堅定捍衛,臺灣的未來應由臺灣人民自己決定,這一點無可置疑。 最後,面對中共的各種宣傳攻擊,臺灣人民應該更加團結,並以實際行動支持國軍的發展與國防建設,無論面對何種威脅,我們都能夠以民主與自由的價值為指引,堅守自己的立場;國軍的每一次進步,都是臺灣安全與穩定的保證,而每一位晉升的將官,都是這一進步的重要力量,讓我們以更堅定的信心,支持我們的軍隊,支持我們的國家,讓世界看到臺灣的力量與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