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talk新聞

Piyao Lin | 關於作者 | Newtalk新聞

導航選單

  • 討論區
  • 投票
新增讀者投書

通知

尚未有任何通知,趕快去參與討論吧!

功能選單

無暱稱

Hi,

無暱稱

ID:

會員中心
新聞總覽
  • 政治
  • 國際
  • 財經
  • 社會
  • 中國
  • 生活
  • 娛樂
  • 網紅
  • 體育
  • 科技
  • 旅遊
  • 環保
  • 專欄
  • 影音
焦點評論 讀者投書 議題
討論區 Talk新聞 投票

相關連結

討論區 投票 Talk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新聞 下載
關於我們 聯絡我們 立即投稿
管理規章 隱私權聲明 意見回饋
無暱稱

Piyao Lin

Facebook 信箱 網站 Threads X

粉絲數 0

話題 0

讀者投書 0

獲得讚數 0

尚無介紹

精選文章

粉絲幫倒忙! 韓國第一夫人金建希被爆妄稱救災照片惹議

發布 YYYY.MM.DD

最新留言

  • 專論》 因川普關稅而陷入困境的中國「SHEIN村」

    0 分鐘前

    在美國、日本等國家深受年輕人喜愛的中國電子商務網站SHEIN,因為川普政府的關稅措施,而受到沉重的打擊。在中國南部的廣東省廣州市,有一個被稱為「SHEIN村」的地區,這裡密集分佈著為SHEIN供貨的服飾工廠。隨著美國加大對中國的關稅攻勢,一些工廠因為訂單大幅減少而陷入困境。與美國的貿易戰「將傷害像我們這樣的底層工人,並使我們更加貧窮」,面臨失業威脅的移工們心情低落地這樣說。

使用標籤

文章

  • 投書 以美國傘、日本影、中國名,成就的東海風(1945-1978)---張肇康百年回東海的記憶

    2023.09.01 | 10:10

    以美國傘、日本影、中國名成就的東海風(1945-1978)---張肇康百年回東海的記憶林碧堯 退休教授千禧年來自北歐的工程師尼爾森造訪東海校園後在校門口驚奇道出「東海不是台灣(Tunghai is not Taiwan)」的恭維卻讓人有「不識廬山真面目」的意外感受。即使後進的建築史學家黃蘭翔教授研究過東海校園的設計與創造過程竟然產生「為何東海大學的建築作品風格或是思想似乎並沒有被國內的其他建築作品所繼承」的疑惑研究的結論則是「台灣的建築界寧願將東海建築所達到的成果當作榮譽的徽章藏掛於紀念館崇拜景仰而不是將它作為時代前進的踏腳石。」因此只能以大肚山廿世紀的傳奇視之。 他者與東海大學  ---創建東海校園的建築史  獨特的東海校園設計與建築至今仍然享譽全台並成為他校建築系所「研究」的對象。「禮失而求諸野」反而可收「旁觀者清」之效。透過校外學者的觀察與分析確讓這所廿世紀傳奇的東海大學硬體架構呈現「不識蘆山真面目只緣自身在此山中」的領悟。他者成為旁觀者借鏡的「蛛絲馬跡」。  對應於東海大學的他者維吉尼亞大學華東大學吉阪隆正東海大學綜合計畫案雖是羚羊掛角卻是有跡可循。若以「美國傘」為經用「日本影」為緯撐以「中國名」所構築而成的東海大學經過一甲子的四度空間觀察終於出現「廿世紀大肚山傳奇」的顯影。 構思東海校園  美國「聯董會」秘書長芳衛廉博士於1952 年4月2日寫的〈我所欲見設於臺灣之基督教大學的型態備忘錄〉其中與有關東海校園空間的訴求表達了業主對新校園的想像。第二點提出「這所大學應與其所屬的環境密切聯繫。」第十點提及「這所大學的校舍樸實但並不是一無特色是實用而不虛飾」。這是校園規劃的大原則。陳其寬院長在「我的東海因緣」(東海大學四十週年特刊p.180, 1995) 文中提到  「1954年東海校園未來發展全景水墨圖是當時給聯董會作簡介用的。  「水墨畫中間有個草坪是受了美國傑弗遜總統的影響。他是一位建築師西元1818年他設計了一所大學--維吉尼亞大學就有一個很大的Mall。那張水墨畫的校園全景草圖事實上是受了他的影響。」可見「美國傘」不只是建校資金的主要來源美國文化也蘊藏在校園設計中。日本建築史學者村松伸教授在「同時代的台灣建築史」(建築師236,pp.92- 941994/8) 中敘述  二戰後世界變成了圍繞以戰勝國--美國為中心的世界。台灣經過日本殖民地的「日據時代」大逆轉倒向美國。在台灣社會全面向美國看齊的同時日本殖民地時期的影響深深地遺留下來。  建築方面全世界都被現代建築所激奮密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和柯比意(le Corbusier)的「徒子」、「徒孫」們出沒於亞洲各地台灣也大刀闊斧地行動起來。  這時代台灣建築界的旗手是貝聿銘(1917-2019)和王大閎這兩位的履歷在各方面都很相似皆出生於中國大陸從青年時代就跨出國門分別受到美國和英國的建築教育巧的又是在哈佛大學研究學院成為同學同拜葛羅比亞斯為師同與菲力普強生為同學。他們將中國化的點銜接於現代主義的禁慾風格上他們兩人的現代主義不是後來出現的簡單的模仿和學習的作品而且有血有肉、身體力行的作品也許可以說他們是現代主義的「直系」。  貝聿銘在台灣的代表作品是台中的東海大學的校園規劃(1956-63) 。台灣方面的擔當者是陳其寬(1920-2007)他也有在葛羅比亞斯處工作的經驗他們所設計出的校園建築物給日據時代西洋主義者及來自中國大陸的注重中國趣味的美國「布雜派」以很大的衝擊。  在校園東西軸線的兩端帶有中庭的傳統漢族式住宅---以四合院為模式的總體構成及抑制效果的平面、細部及用RC構造(Reinforced Concrete)仿木結構、塗著白灰的柱子與其說是中國建築不如說讓人聯想起桂離宮等日本古建築。在那裡從厚重的形態可以感到空間的大方性。我們在80年代北京建起的香山飯店可以看到同樣洗煉的現代主義之妙。  僱員之一的張肇康設計的台灣大學農業陳列館(1963) 在單純的平面和一層用支架透空的技法大膽地採用了密斯和柯比意的手法同時在建築的正面貼上琉璃瓦以增加中國趣味。 所紙上大學—W. Gropius的華東大學規劃與吉阪正、慶豐的東海大學校園規劃吳光庭,盈芳, 「台灣當代建築之傳統概轉化」, 2008  「事實上早在貝聿銘就哈佛研究所時期貝聿銘就出現似如華東大學隱藏於現代建築中而有中國品味的空間文化想像的想法。「貝聿銘的東海大學校園規劃中以西方現代為文本發展實踐成為台灣大學校園中最重要的現代中國文化想像。」這是東海「當代建築之傳統概轉化」最直接的描述也是成就「中國的名」的過程。一般人以「唐式建築」加以概括論述既符合貝氏的「現代中國文化想像」也滿足統治者的期待。 日本的影  郭文亮教授在「解編織」( p.112 2014) 中很傳神地描述「現代」與「中國」建築工法中的「日本的影」。  …在貝自有限的「台灣經驗」裡快速拮取的灰瓦(日式文化瓦) 與紅牆以及排除曲線與鮮豔色彩參考了日本建築但被貝、張、陳解釋為「唐宋」風格的「中國建築」形式。  綜合以上所述我們可以說貝、張、陳三人手中的東海校園與建築其實是多種「現代」與「中國」的詮釋與轉釋。能夠心領神會聯董會「理念」的貝知道東海校園必須「中國」但不可以是「宮殿」必須更「在地」(台灣)所以他選擇了其實來自日本的「台灣灰瓦」搭配紅磚牆面以及符合「現代建築」理念沒有曲線的木構屋架和日式平台砌石工法。(p.114)   黃蘭翔教授在「他者與台灣, 2018」中的結論  台灣的建築界寧願將東海建築所達到的成果當作榮耀的徽章藏掛於紀念館裡崇拜景仰而不是將它作為時代前進的踏腳石。「在貝、陳從事東海校園規劃設計的時代中國建築史學界卻將日本飛鳥時期(592-710) 與奈良時期(710-794) 受到中國影響而在日本興建的建築原原本本地直接視為中國建築。「李鑄晉2009年於「陳其寬七十回顧展」特刊中專文「陳其寬一位貫通中西的奇才」描述陳其寬設計東海校園的構想是來自日本京都與奈良古代寺院「為著要了解中國早期建築的傳統陳其寬在1957年赴台灣探討初步計畫之前就到日本西京(京都) 及奈良去考察一些中國式古建築。…這給予陳其寬許多觀念在他和貝聿銘的計畫中就採用了不少早期漢唐時期建築(布局)的東方特色在設計當中。」(p.362)鄭惠美在一泉活水陳其寬(2006) 一書中有詳細的描述「來台灣之前陳其寬適巧剛拿到美國護照他便到東南亞旅行也到日本京都、奈良、日光等地考察桂離宮等寺院、庭園及新建築。」陳其寬甚至自己表白他設計的東海建築的特質是來自日本奈良所保留的中國唐代無華的建築特質「事實上今天僅存的中國唐代樸實無華的建築卻在日本奈良。」(東海三十年,p.25, 1985)綜觀多位名家分析東海建築的特質在設計上更清楚將「日本的影」顯現出來。   徐明松和黃瑋庭在「狂喜與節制張肇康的建築藝術」(木馬文化出版2022) 一書中描述  「日本建築師西澤文隆於1963年秋天拜訪東海大學認為文理大道兩側建築有改編京都御所形式的嫌疑缺乏革新。像是京都御所作者按遷都於東京前的日本皇居以平房群戲劇化了的中庭有趣的是以「寢殿造」設計的京都御所本就深受中國唐宋建築的影響對試圖尋回「中國性」的設計團隊而言日本在京都奈良的傳統老建築就成為了他們想像的根源。」  「日本的影」在專家解讀中呈現相當清晰。  其實陳其寬先生早於1962年4月寫就的一篇文章中也據此提出辯解「我們不應該怕別人批評我們的作品『日本氣』假如我們認為某一種做法是進步的、現代的話。如果我們知道『日本氣』的由來是『中國氣』的話對這種批評是可以無動於衷的。在日本遇到、看到很多人、很多事他們口口聲聲一切一切都承認是源於中國他們似乎沒有以為自己成了『中國式』、『中國氣』為恥也更可反映出他們是多麼的虛懷與大度也許有這種不怕的精神才會有他們這種進步吧」這篇文章等於是間接承認了受日本傳統建築的影響。(陳其寬非不能也是不為也。建築雙月刊第一期p.391962)  更具體的事實更表現在「文理大道成形」    「文理大道的成形是在1957年第一次回台灣前先到日本待了兩個多月除九州沒去外其餘的地方都去了。我到奈良及日光在一座寺廟前有一個坡道跟我設計的文理大道很像兩邊都有斜坡步道中間是一格一格的踏步踏步間種了草到了1959年要修文理大道的中央草坪時我把那個照片寄給貝先生徵得他的同意。」(我的東海因緣東海大學四十週年特刊p.183, 1995) 。相當光明磊落的表白  「在一座寺廟前有一個坡道」按圖索驥這「一座寺廟」似乎比較接近唐招提寺() 有待進一步考證。 尋回與想像的華人現代性  「為什麼王大閎經過1960年代故宮博物院與國父紀念館競圖計畫案的挫折後認知到並無法擺脫政治與當下的社會甚而後來也願意接受傳統圖像式的語言。貝聿銘當然知道如何調整身段試著找到一個大眾能理解且接受的新方式。因此設計團隊轉化日本傳統建築語言的方式既說服了業主也為當時華人建築的現代性另闢蹊徑。」--張肇康百年展璧報。  這是非常圓融地「同化」了「建築風格的雜音」也對前輩建築師表達了崇高的敬意。  「現代之眼」張肇康百年誕辰建築紀念大展於今年8月11日在東海大學人文大樓「低調」中展出。補足了校史上應有的張肇康五年在創建東海大學的貢獻史跡。[email protected](2023/9/1) 
  • 投書 合成科技演進的械智時代

    2023.07.13 | 15:22

    合成科技演進的械智時代--- From Synthetic to Generative Products.林碧堯  大學退休教授推動時代巨輪的,不是主義、教條(Principles),而是人性(Humanities)!科技,始終來自人性,這是人類文明的軌跡!新的科技風起雲湧,當下械性文明更有異軍突起之姿,人性文明有被取代之勢。福兮?禍兮?  人類用火,這是文明的開端。 古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他要求邱比特的女兒幫助地從奧林巴斯山盜取火種。普洛米修斯在阿波羅駕著日車上點燃了一支火把….,就將火盜走,帶到人間;人們漸漸地學會享受火的舒暖,欣賞火的燦爛光輝。火的神話,至今仍充滿哲理。  一、科技從經營「自然物質」到合成「人造物質」。  普洛米修斯,現被喻為科技的「火種」,給人類帶來燦爛光輝的文明。首先在美索布達米亞呈現農業文明(經營自然物質)的曙光。直到十七世紀,牛頓的蘋果敲開近代科學的大門,十八、九世紀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工業社會時代。廿世紀初的化學實驗室開始「探索上帝造物的機制」(有機反應機構),然後仿冒製造「合成物」,這門學問叫作化學合成(Chemical Synthesis) ,專門仿冒上帝製造山寨物質,這是人造物質文明的開端,也是「非自然物質」充斥生活空間的開始。  典型的合成纖維,耐龍(Nylon)於1935年由美國化學家華萊士·卡羅瑟斯(杜邦公司)在實驗室意外中成功製成,日常人工化學品的文明於是展開。1940年「玻璃絲襪」在紐約梅西百貨推出,成為轟動的世紀大事,時髦成為文明的代名詞。「化石資源」的運用也從能源,拓展到日常物質層面。塑膠文化成為廿世紀科技文明的主要內涵。  二、科技製造從「化學技術」進化到「生物技術」。  1953年詹姆士華森解開DNA遺傳密碼,合成科技向「化學生物」技術發展。1996年7月5日,桃莉羊在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誕生」,引發了公眾對於「複製人」的想像。2010年美國馬里蘭的科學家們成功製造出「人造生物」,生物技術成為科技新顯學,同樣成為「時代的寵兒」,引領科技風騷,也展露了人類「扮演造物主」的野心。  三、科技境界從「實體」演化到「虛擬」。  正當生物科技帶領風向之際,數位(資訊)科技已在歐洲展露頭角。1990年底,提摩西·約翰·柏內茲-李爵士(Sir Timothy John Berners-Lee)的網際網路實現了「超文字傳輸協定」客戶端與伺服器的第一次通訊。1991年8月6日,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公共服務的首次亮相,WWW旋風襲捲了科技界,也改變了地球村的人文生態。  1995年至2001年間,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相關的投機泡沫事件之後,智慧型手機的研發逐漸取代走向「式微」的PC個人電腦。2007年1月9日,第一代iPhone由前蘋果公司執行長史提夫·賈伯斯發表,並在同年6月29日正式發售。科技文明轟轟烈烈地進入了3C e世代,虛擬和現實夾雜的生活場景成了日常,傳統的價值觀逐漸受到挑戰與改變。  1982年,「第五代電腦計劃」開始出現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亦稱智械或機器智慧,它一般是指「由人製造出來的機器所表現出來的智慧」。易言之,AI「人工智慧」是指透過普通電腦程式來呈現人類智慧的技術,電腦擬人化更向前邁進。  1991年,由於「人工神經網路」的進化,具有「思考能力」的智械已經問世。2007年「深度學習」被看作是通向真正人工智慧的重要一步,2016年3月,以深度學習開發的圍棋程式首度在比賽中擊敗人類頂尖選手。2023年,SONY舉辦的全球攝影大獎由AI奪得首獎,混淆了專家的「人眼」鑑賞。AI挑戰了傳統真善美的情境。  2022年11月30日由總部位於舊金山的OpenAI公司,推出「查大師」ChatGPT(直譯「聊天生成預訓練轉換器」),《紐約時報》稱其為「有史以來向公眾發布的最佳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它可以寫出疑似真人的作品,並在許多知識領域中做出適當的回應,證明了械智AI不但會取代,也堪勝任相當程度的知識型工作。2023年1月,ChatGPT的使用者數超過1億,成為該時間段內增長最快的消費者應用程式。2023年被喻為械智AI世紀元年, AI資訊工業成了最時髦的新興行業,3C的角落充滿新奇、興奮和期待。  綜觀,近代科技文明從1940年的合成(Synthetic) 物質:耐隆,1996年基因工程製造的桃莉羊,到時下2023年的「生成性」(Generative) 械智:查大師ChatGPT,無不讓人驚豔連連;但這些都是人類知識創新和經驗累積的成果,人類的文明也從現實往超現實方向邁進。至於查大師ChatGPT是否有可能成為科技時代的「至聖先師」,帶領人類走向「合成知識」(數位資訊)的新世代?玄機重重!  四、科技智慧從「人腦」進化到「械腦」。  智慧,一向被視為人類最寶貴的資產,但是,在日新月異的資訊科技衝擊下,傳統的知識光環也逐漸褪色,教育的神聖性也日益受到挑戰,因為原以人為本的教育工作,在功利取向的科技文化中,已出現「物化人類」的趨勢,研究和塑造「類人」(Humanoid) ,已被視為高端科技的成就;「AI未來大學」,更被視為「前途光明」的願景,科技與人文的疏離,也逐漸不被重視。其「負作用」,目前尚屬未知數,當然不會出現在當下網紅領域中。  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被鎖在高山懸崖上做懲罰,同時潘朵拉金盒被放到人間。科技文明所帶來的「負作用」,已印証在耐隆帶來的塑膠文明,如今讓人類的環境和健康承受塑膠遺物的各種威脅。桃莉羊雖依然証明「上帝」萬能,但查大師ChatGPT闖進「無形」的知識領域,亦即進展到人工的神經系統,「合成資訊(知識)」時代的來臨,福禍則未卜。人類是否玩火自焚,且看上帝製造的人腦是否依然掌控得住械智的電腦。  古易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人之役物,或役於物?面對「器」、「道」可能合一的科技新貴挑戰,械智是否會失控,潘朵拉金盒藏著何種「禍」色,實屬未知,連Open AI的設計者都已吐露他的憂心---人類會玩火自焚嗎?  當械性將要取代人性時,人類所需要的高等教育,才是挑戰的開始。若隨波逐流,連高等教育都有被淘汰的風險。2023/7/[email protected]